APP下载

创新职业本科院校育人模式赋能河北省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研究与实践

2023-04-06刘佳赵璐璐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2期
关键词:产业链职业院校校企

刘佳,赵璐璐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92)

由于产业分工不断细化,企业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为区域的产业链竞争,产业竞争力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的主要体现。产业经济迫切需要科技创新与技术技能人才[1]。如何针对地方重点产业的特点,利用区域产业链的发展优势,合理地对学科配置与人才发展加以统筹规划,从而推动人才体系的完备化建设,以更好地为地方产业服务,已成为职业院校做大做强所面临的重点课题[2]。

1 职业院校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宏观层面

1.1.1 专业课程设置与产业职业需求无法有效对接

职业院校的发展趋势与行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在学科设置上未能充分关注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以及体系建设不够科学。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工作关注点倾斜于校外区域,教学实际要求和现实社会环境仍有差距,产教融合的具体内容、融合程度、实践强度依旧有待提升。部分职业院校已经认识到以上短板,但却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3-4]。

1.1.2 职业院校与区域企业合作深度有待加强

校企合作主要为签订合同、组织仪式、挂名实习基地或工作室等传统方式,合作不够深入[5]。部分职业院校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鼓励企业内部精英担任学校技术大师或者兼职教师工作等,引导学员去企业参与体验,然而企业专家已经在企业内部有着稳定的工作,因此对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难免不足,并且受市场经济波动的影响,部分企业无法真正落实校企合作合同中的既定内容,如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校企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足[6]。

1.1.3 校企合作机制落后于产业实际需求

校企合作虽然体现了企业和职业院校教学的结合,但是在这一进程中,由于企业在“利润最优化”要求下投入职业教学的力度不够,职业院校对企业发展帮助较少,使得合作浮于表面[7]。此外,由于职业教育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过时的课程设置以及职业院校的课程内容与产业发展需求衔接不够密切,使受教育者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较低,限制了人才培养空间,很难满足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需要。

1.2 微观层面

1.2.1 职教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不符

目前高职人才链和区域产业链分割,学生毕业无法立即就业,需在公司实践培训后方能上岗,达不到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标准。而用人单位对聘用人员的二次培训,增加了额外的时间与经济成本。由此不难看出,部分职业院校课程教学忽略了创新型、通专结合类人才的培育,学生缺乏岗位胜任能力[8]。

1.2.2 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未能对接岗位需求

部分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重必修轻选修,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度和适应性都较差,不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对这一环节,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未能把学科设置、课程结构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符[9]。反映出部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结构与学科设置的不合理,亟须改革。另外,部分职业院校专业品牌建设能力较低,部分职业院校办学多年仍没有形成具有品牌优势的特色学科[10]。

1.2.3 实践教学技能训练无法满足就业需求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仍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媒介,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岗位意识和技能素质未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培养。另外,由于职业院校教师多数毕业于研究类高校,理论知识较丰富,但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偏弱[11]。再者,实践条件是职业院校学生技术训练的重要因素,且要求实践场所和设施资源丰富,但部分职业院校对此投入不足,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薄弱,实践技能无法适应企业需求。

1.2.4 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无法确保稳定开展

一方面,校企合作方式较为单一。部分职业院校仅聘请知名企业参加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或提出由企业提供兼课或兼职教师入校授课,学校教师组织学生去知名企业开展实际体验活动等,学生未能在实践过程中有效获得能力提升。另一方面,由于校企合作稳定性相对较差,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存在一个时间周期,且企业受市场波动影响,面临很多变化,使得部分合同内容因市场波动较大而无法落地执行,导致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效果受到影响。

2 创新职业院校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优化路径

2.1 宏观层面优化路径

2.1.1 定位服务产业链目标,助力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

职业院校应该以服务产业链转型提升与结构调整为导向,以服务产业链的人才培养方案为纽带,通过对产业链内应用型人才状况的解析,以形成与该产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链条人才教育模式[12]。同时,深入分析产业结构调整状况,确定产业结构的增长目标和行业发展的重点,预测产业的发展趋势,从而有效整合整个产业链,合理规划人才培养布局,确保人才链和产业链实现深度融合。

2.1.2 制定能力培养主线,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关联

顺应新时期地方产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素质与水平需求的新变化,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需要由原来单一的以知识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式,向以技能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式转型,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专业学科群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深度衔接,优化学校内部学科架构和课程结构,以课程体系变革为重点,积极进行课程整合建设,加强跨学科、跨专业整合。

2.1.3 补给共享性优质资源,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升级

优质教学资源共建与共享是产教融合发展的主要功能和基本特征。为发挥企业优质资源的作用,职业院校应推动多方优质要素资源的互补与共享,以改变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科技资源在向企业端转化进程中出现的离散化状况。企业可与学校建立人才共同体,整合企业科技、管理、市场、设备、资本和人力等资源,有效运用学校的研发能力和研究设备资源,与企业的研究队伍和技术开发组织合作开展课题攻关,把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的产品研发目标有效结合,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研发能力的协同发展。

2.2 微观层面优化路径

2.2.1 校企联动“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与企业深度融合

职业院校应该严格遵循“校企合作、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发展理念,根据“学科与专业相符、人才与产业渗透”的办学方针,共同与企业执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规划。企业需要挑选出优秀的技术精英以及提供相关培养项目。随后学校与企业共同讨论决策毕业生的实习问题,毕业生的实习成绩由校企联合考查与评价,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13]。

2.2.2 优化现代学徒培养模式,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

现代学徒培养模式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随着企业发展与升级,企业优化更新了产业结构,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工作岗位。但不可忽视的是,职业院校设计的人才培养规划与企业的产业结构错位,学科专业与岗位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导致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供给与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

2.2.3 优化人才链专业布局,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

职业院校应针对学生与雇主进行走访跟踪,重视第三方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反馈,构建学科专业预警管理机制和调整激励机制,对不适应产业发展的学科“关、停、并、转”,积极应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学科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能力。职业院校应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原则,以使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要、教育和技术发展相结合,通过校企联合确定的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结合生产工艺、生产过程进行实习实训,共同进行人才培养[14]。

4 结语

总之,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有助于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是当下新时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随着产业转型的持续深化,企业对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大。因此,我们要借助专业链、人才链的动态调整适应产业链的变化,最终使职业教育的层次构架、专业设置、区域资源分布得以提升,推动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产业链职业院校校企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筑牢产业链安全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