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2023-04-06张静陈武
张 静 陈 武
1.西安石油大学研究生院,陕西 西安 710065;2.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培养高质量研究生属于很多高校的重要教育目标,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其对于高水平、高素质导师队伍有着相当明显的依赖性。针对导师实行科学且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激发导师在教育工作中热情,同时也是提升教育管理质量以及培养优质研究生的重要途径。伴随着近些年导师管理制度的不断改革,在社会上呈现出了明显的影响,对于高校组织目标的实现也有积极、消极的影响,此时便应当高度重视管理制度的改进与优化,基于有效的管理制度促进研究生导师的教育管理工作质量得以有效提高。对此,探讨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具备显著实践性价值。
一、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的缺陷
研究生对于导师在教学和师生关系方面存在各种问题,同时研究生导师也存在比较多的抱怨,例如导师普遍反映学校对于导师管理的规定过于死板、要求过高以及任务过重,从研究生教育实践过程中持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可以认为高校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对于倒是行为和研究生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偏离的表现[1]。通过对当前制度体系以及教育现状的感受和理解,认为这一种问题主要是因为研究生扩招相关,但是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高校组织对于导师的管理制度存在不成熟的问题,所实行的管理制度在价值理念与管理工具方面的设计缺乏对研究生培养这一组织核心目标的支持。再加上高校方面的自身不成熟,管理理念的落后以及管理制度设计不当导致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存在比较多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在当代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体系当中,高校的运行质量带有明确的客户需求导向,其无法满足研究生学习与发展需求的教育,无论如何都无法成为高质量的教育。当前,我国高校的教师管理制度在改革的同时,对于教师这一服务对象的重视度相对比较低,导致研究生对于课程设置存在比较多的问题[2]。
(二)导师遴选与评估制度不成熟
当前,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选拔制度体系促使导师成为了相对固定层次与终身荣誉称号,而不是相对应的工作岗位,导致导师呈现出“能上不能下”的现象[3]。再加上当前研究生导师资源本身的缺乏,部分人员在获得导师资格之后因为缺乏竞争力从而呈现出丢失进取心的现象,导致其不会再着重于创造性的研究,学术水平存在停滞不前的表现,这一种导师资格终审制度对于在学术前沿但是因为年龄、资格、职称未达标的年轻学者而言显然是不平等的,其无法满足导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需求。所以,认为研究生对于课程教学与导师指导力度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导师绩效管理制度体系的设计问题,而非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个人品格问题。
(三)导师管理制度设计畸形
目前来看,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体系在设计方面存在注重科研、忽略教学,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的现象。从企业管理理念来看,对于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估应当先对工作进行分析,找到有效的工作要素与行为特征,并在这一基础上设计评估工具[4]。在高等院校当中,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的工作主要涉及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活动。一般认为教学属于核心内容,或教学应当与科研并重。但是,在大多数高校所实行的考评标准当中,科研工作被定义为明显高于教学的存在。对于研究生导师而言,其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与数量,甚至被许多导师当做是“立命之本”,同时也是对导师进行考核的硬性条件。例如,学校职称晋升、聘岗考评等方面都基于定量方式进行,导致导师工作压力相对较高,被迫用大量时间投入到经费与论文方面,以便于可以顺利通过考核。对于部分导师没有将培养研究生作为自身的职责与目标,反而将培养研究生作为协助自己完成科研任务的资源或劳动力,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与指导存在明显的忽略表现。在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方面,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和师德师风建设存在明显的弱化问题,这一种制度体系的缺陷导致许多研究生导师无法将培养工作的重点放在指导研究生发展方面,而明显侧重于自身的科研工作。
二、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一)改进课程管理方式
改进研究生课程管理工作属于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这一方面的改进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着手:1.管理部门应当构建基于研究生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管理部门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应当尽可能为研究生提供全面且优质的服务,以便于沟通途径的建设,更多的倾听意见与要求,将严格管理和热情服务之间进行结合;2.构建任课教师资格认定管理制度和课程筛选管理制度。研究生的教育工作属于我国教育体系当中最高层次,所以为研究生提供授课的教师也应当具备较高的素质水平,其必须满足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教学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开设课程有研究并且有相关成果。具备上述条件的教师才可以为研究生提供教学帮助,同时这一种资格的审查必须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对于研究生课程教学其属于培养目标的根本,为研究生开设课程时,内容如何限定必须按照已有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按照社会、学科与研究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课程的筛选与调整应当保持有序进行,充分论证并基于院校审批,基于学校研究生培养管理目标进行报备,不能随意更改原本课程。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生也可以对课程的调整提出建议[5]。对于导师在设计课程时应当保持课程教育的时代性特征,充分展现学科自身发展前沿与探索性特征;3.积极扩大研究生的选课权利并强化选课方面的指导帮助。想要合理的提高研究生在课程选择方面的权利,学校方面应当开具内容丰富且门类繁多的课程,其中不仅需要包含专业课程同时也应当纳入公共课程。在这一基础前提下,可以倡导研究生按照自身的兴趣与就业方向自主性选课,其主要涉及跨院系的课程选择,也可以允许学生到其他的院校或科研部门当中选课[6]。与此同时,导师方面应当积极强化对研究生选课时的指导帮助,促使其能够提高自身的学术视野从而为今后就业提供支持;4.定期落实教学评估。定期评估主要是坚持基本的质量管理措施,持续改进研究生课程管理并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具体的课程评估工作条例,规定具体的评估时间、对象以及方式,同时将具体的指标体系公开展现出来,规避突击、动态化的评估,规避临时找材料或凑数据形式。另外,评估的结果以适当比例或范围进行公布,从而达到激励与表扬的效果。学校的主管部门与院系领导可以从评估结果中对课程管理的现状进行反思,并提出后续的整改建议,充分应用课程评估实现对课程管理的促进并提升课程教学综合质量。
(二)做好遴选、考核、监督管理工作
首先,需要严格落实遴选管理工作。不仅需要有明确的遴选标准与课序标准,还应当充分展现高校与院系两级作用,特别是院系一级应当严格落实质量管理关,积极做好对重业务、轻政治、重经费、轻思想问题的应对与处理。在缺乏充足经费与较高业务水平时,无法促使研究生完成高质量的论文,但是单纯有经费有水平而缺乏良好敬业精神与过硬思想作风时也无法培养优质人才。对此,对于口碑较差、作风不正、缺乏敬业精神的导师,经费再多也应当取消导师资格。
其次,积极构建定期考核管理制度,针对性提升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的责任感培养作用。应当严格考核导师的岗位责任心、行为规范以及学术水平。制定满足研究生教育需求与基本特征的导师指导行为规范,针对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不同环节任务和要求提出明确的规定与要求。例如,积极构建学生向导师定期汇报的制度,不仅需要汇报学科的科研成果,同时还应当涉及思想情况的汇报,导师方面可以按照汇报情况执行个性化的指导教育。在这一基础上,院系与教研室方面也可以构建导师的定期汇报制度,这样的制度体系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导师的责任感,同时还能够促使导师之间能够有效沟通交流,保障研究生教学培养综合质量水平。
最后,考核方式应当保持多元化。针对导师可以采取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院系以及研究生等多途径,而不是单纯基于管理部门进行考核,特别是需要将研究生对于导师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的重要项目,从而实现对导师教育工作的有效监督。按照考评的结果,可以提供优先实行奖励,针对没有达到要求者应当取消导师资格,借助这一种激励与惩处结合的管理制度体系,可以促使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三)构建完善的岗位培训制度
院系管理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梯队性建设,对于不具备导师资格但是近期有望通过资格审核的年轻学者,可以让其提前进入角色,并基于一帮一的方式进行教学,促使其能够更好地协助资深导师实现对研究生的指导教育,完成周期性的学习、实践,并从中实现经验的积累。针对新上任的研究生导师,应当及时开展岗位培训,并强化政策与规章制度的学习,促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从而更好地执行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另外,在岗位培训方面,应当确保研究生导师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持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建设。研究生导师的核心在于立德树人,应当围绕这一核心为学生服务不同教育教学工作。伴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与不断进步,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导教育。在培训方面应当先构建对指导教育工作的热情,意识到导师的工作责任并促使其围绕学生对学生提供关心、关注与关爱,构建和学生之间的融洽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学生,从而保障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的顺利落实。
(四)突出校企合作强化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高校高素质研究生培养目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针对性优化培养方案并实现课程教学、实践训练以及论文就业的三段式教育管理,促使学生能够获得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循序渐进式教育体系。从具体教学状况来看,第一阶段主要是为期1年的课程教学,第二阶段在于企业中参与工程实践的训练教学,第三阶段在于论文研究。在三个不同教育阶段应当保持相互之间的有效衔接同时保持相应侧重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性设计教学路线。例如,在工程实践教学方面,可以基于学校安排实习实践基地,同时基于导师科研项目相关的企业提供教学支持。在论文研究过程中,可以自主性选择并返回学校或在企业完成论文研究,此时导师需要基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持续将企业纳入到人才培养主体,同时和企业共同制定具体的培养教育方案,共同参与实践课程教学与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学位论文设计指导,组织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资格认证的培训教育,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很大程度依赖于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要想更好地保障导师队伍的建设质量,需要基于导师管理制度的完善为基本目标,基于管理制度进行针对性改进与完善,充分展现研究生导师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推动作用,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从而实现导师管理制度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为研究生教育培养提供可靠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