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助力新医科建设研究探讨

2023-04-06巴依尔太

山西青年 2023年2期
关键词:医科医学院校学科

郭 闪 巴依尔太

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迎面而来;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了一个新时代,教育创新是成就伟大教育的必经之路。

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1]。医学院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学术交流中心、学生的第二课堂,应结合自身优势助力高校培养医德素养高、知识结构优、创新潜质大、临床能力强、国际视野广的拔尖创新医学人才,更好地满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创新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自2019年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以来,全球医护及科研人员群力群策,协商解决办法。新医科建设的设想正是希望通过医科之间的内部融合,医文、医理、医工这些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旨在解决当前社会及人类面临的亟待解决医学难题。高校图书馆应如何创新服务理论与模式,助力新医科建设实现图书馆转型。本文拟通过阐述新时代下医学院校图书馆自身的优势、当前面临的困境以及即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索新医科建设下高校图书馆发展策略,为图书馆的变革与发展提供基本思路。

一、自身优势

(一)高校图书馆资源丰厚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院校的信息服务中心、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基地,文献资源数量丰厚、品种多样,资源保障系统完善,在支撑新医科建设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医学院校图书馆致力于收集、整理、加工医学及与健康有关的文献信息资源,坚持“教育为本,服务育人”的理念,为从事医学及健康科学领域学习、工作与研究的相关人群提供信息服务。图书馆内拥有纸质资源、电子资源数据库、数字资源、特色馆藏资源等多元化的文献馆藏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助力学科建设、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及校内外教师的教学、科研创新、医疗等,保障了医学院校在新医科建设方面人才培养的需求。此外,很多医学院校都有自身的特色馆藏资源及数据库,例如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的临床医师考试题库及手术视频、解剖图谱等数据库,自建的南医院士文库、南医机构知识库和学科资源网等;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设有SCI论文榜、ESI学科动态、媒体大医等典藏大医疗机构特色库,哈尔滨医科大学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新疆医科大学的新医文库等。同时,高校图书馆内部还设有读者荐购平台,根据读者不同需求采购文献资源。部分医学院校图书馆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CALIS全国医学文献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网、上海图书馆等多家单位建立文献服务联系,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加大文献保障力度。

(二)紧跟时代引进新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在不断引进云计算、5G、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新技术[2]。通过我国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结合运用,例如人脸识别技术、RFID定位技术、移动数字图书馆、自助借阅机、盘点机、资源整合系统等;武汉大学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成都大学图书馆、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等相继引进图书盘点机器人,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促进高校图书馆向智慧化图书馆不断推进。新医科建设途中,我国科学技术也在高速发展,为图书馆创新服务理论与模式、助力高校图书馆转型智慧化图书馆、不断培养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等方面创造更多发挥空间。

(三)服务能力不断完善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服务能力随着读者需求不同、技术更新、时代的变革等在不断更改和完善。高校图书馆目前能够提供给读者的服务普遍包含文献的流通借还、信息技术服务、科研立项、科技成果查新、代查代检、文献传递、论文重复率检测、馆际互借、阅读推广、新书推荐、预约续借、智库咨询服务、校网访问服务、学科馆员服务、空间服务等。高校图书馆内文献的借阅从最早期的书库闭架式卡片借阅到开架式汇文借阅,再到现在依托RFID技术支撑的刷脸借阅、一卡通借阅、证件号借阅、预约委托、24小时预约柜等,基本证明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在不断完善。武汉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从传统的读书沙龙、诗歌朗诵、讲座等转变为现在的真人图书馆,各校的学科馆员服务也在深入学科内部嵌入新技术转型、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普及由线下讲座转变为线上“每周一小时”等,这些服务的转型无一例外提升了读者的体验感、应用频率,亦是高校图书馆新医科建设的基本支撑。

二、图书馆面临的困境

(一)经费紧张

近几年来,全球经济状况令人堪忧,尤其是2020年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以来,全球各地各行各业的经费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2021年教育部公布的部门预算中一般公共预算为1342亿元,较2020年同比减少67亿元,降幅为4.77%。其中,教育支出(类)普通教育(款)高等教育(项,2050205)预算数为1011亿元,比同期财政拨款执行数减少56亿元,同比减少5.26%[3]。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的学术机构,知识和文化的保存中心,在提升图书馆内文献资源采购、阅读推广、信息服务、科研创新服务等方面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便于助力高校新医科建设。但由于当前经济下行,高校图书馆经费存在不确定性,普通高等院校图书馆的经费预算微乎其微,每年经费仅为68万~1000万左右,为一流大学图书馆的1.75%~25%[4]。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认为高校图书馆的经费预算不能低于学校总经费的1%,或者能够与高校总经费的增长频率保持一致,否则无法支撑我国一流高校、一流专业的建设[5]。

(二)高校图书馆人员减少,学历层次差异较大

目前医学院校图书馆馆员专业背景大部分为图书情报学、计算机、数学、汉语言文学、会计、历史学、医学类等,新闻学和传播学类专业较少。当前,新医科的建设理念是通过医文、医理、医工这些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后产生新的学科专业,那么图书馆势必需要引入具有与新型专业匹配的学科馆员,保障图书馆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引进新闻学、传播学类专业人员加大宣传。但因图书馆普遍被高校认为是边缘部门,近年来随着馆内退休人员的增加,馆内在编人员数量及人才引进数量急剧下降,导致大部分图书馆出现人员断层现象,很多工作无法开展[5]。目前高校引进人才基本为博士、博士后人员,学历层次基本与科研创新能力成正比,但部分高校图书馆内不含博士,硕士占比不多,学历结构层次差异较大,导致能够担当新医科建设人员不足,无法满足我国师生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资源需求。例如,内蒙古医科大学图书馆专科生占比15%,本科生占比61%,硕士占比24%;哈尔滨医科大学图书馆硕士占比为52.5%;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博士研究生占比2%左右,硕士研究生(含同等学历)占比62%左右;石河子大学图书馆博士占比1%,硕士占比30%。

三、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6]。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我国实施新一轮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教育部提出要深入推进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实施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双万计划”[7]。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不断延伸,我国高校科研人员由于时间有限,文献检索、信息素养能力的缺失,对图书馆数据库电子网络资源、数据挖掘与分析、查新、专利申请、学科服务等方面有更深层次的迫切需求。从新时代下建设教育强国、健康中国背景下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双万计划”、数字化时代数据挖掘与分析等方面都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机遇,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如何助力推进新医科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挑战

2022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6%,有77.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71.6%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高校大学生是当代网络阅读的主要群体,其学习和阅读方式也逐渐倾向于网络化、手机化,获取知识信息资源的方式不再依赖于高校图书馆的纸质资源,其对图书馆的主要需求更多地是偏向于研讨空间、联想思维空间、文化阅读空间等。随着网络化时代、数字化时代、多媒体时代的不断推进,百度、谷歌、搜狗等搜索引擎不断进行资源整合提供免费开放式服务,网络资源、QQ阅读、博看、咨询、学习等线上互联网服务平台快速、精准地提供个性化服务,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威胁,如果图书馆不改变服务模式、更新服务内容、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服务能力必将被当今时代淘汰。

四、高校图书馆发展攻略

(一)优化馆内资源

杨新涯认为文献资源建设作为所有工作基础占41%,空间资源占10%,服务是根本占15%,科学管理与人才队伍占10%,全面信息化占15%,阅读推广存在所有体系内占9%[8]。优化馆内资源是高校图书馆助力新医科建设的基本前提。资源与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支撑新医科建设必不可少的基本保障。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厚,利用现有馆藏资源深入挖掘馆藏资源,整合梳理后建立不同学科数据库,为各级学院提供精准化服务。紧密联系其他综合类院校,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盟合作,共同促进资源共享共建。购买、引进丰厚的电子期刊、电子图书、中外文专业数据库,创造供全校师生无限阅读的私人书房;扩建空间平台,打造多功能研讨空间的“工作坊”、文化阅读空间的“好书推荐”,在资源、信息、环境、技术空间方面继续加大侧重投入,打造适合医学院校师生科研、教育、阅读的独有的特色教育空间,多维度满足医学院校人才成长及发展的需求。

(二)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

高校图书馆应加强精准化服务、个性化服务。(1)学科馆员方面,高校图书馆内均设有学科馆员制度,为各学院及附属医院提供信息讲座、学科报告等学科服务,但是没有很好地深入推进学科内部。后续应联络学科馆员以学科为导向细化学科服务,深化服务内容,根据人才类型、学历层次、需求多样性的特点,拓宽学科服务层次,为高校不同群体提高精准、高效的服务。(2)信息服务方面,拓宽信息服务层次,培训年轻有为的馆员数据化分析能力,加强情报分析服务能力,数字挖掘与图书情报相结合,培育新医科建设中教师及医学生信息、数据分析能力,以技术创新为导向构建智库图书馆,以此满足新医科建设背景下新的教育、科学研究及学科发展需求。(3)阅读推广方面,提升阅读推广的专业度、计划性、持续性、学科性、学术性为主。①当前医学生学习压力大、病患需求繁杂、工作内容繁琐沉重,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医学生的精神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导致步入社会后随时面临崩溃的瞬间,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至关重要[9]。②通过数据挖掘创建零数据分析系统,分析从没有借过的图书原因以及没借过书的读者行为,改变推广策略,提升阅读推广的专业度。③抢占第一课堂,通过文献检索相关课程及学科馆员导读,提升阅读深度及阅读专业性,搭建“文明经典”通识核心课程,构建以专业阅读课程为主的第一课堂阅读推广体系,图书馆全面护航,设立经典阅读考评机制,由经典阅读导师团队带领,构建电子图书阅读平台、经典阅读书库。利用真人图书馆,由阅读明星、教学名师线上线下互动,重塑学术特色的阅读推广。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强则高校强。高等院校图书馆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依托重大项目、重点平台培育人才。大力推进馆内人才培养支持体系,鼓励更多青年学者的发展,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搭建平台。面对馆内专业人才缺失现象,支持馆内青年教师“走出去”,学习其他高校图书馆新思想、新的专业技能,以此调动身边教职员工投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医学生。同时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到唯学识、唯业务,不唯学历,非研究生只要用心通过培训也可以达到专业,努力向各方优秀学校学习,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四)加强学科交叉专业新融合

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已设有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统计学,医学管理等相关交叉专业,在新医科的理念下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医学院校图书馆应对现有学科体系调整升级,扩大交叉专业学科范围,在资源、空间、教育、服务等方面重新调整教学服务架构,购买相关交叉学科专业资源,在人工智能、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干预下改善图书馆内知识结构、提升馆员工作技能、更新服务理念,加强图书情报与社会医学、临床医学、中医药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校内高精尖人才的科研创新能力,力求做到服务精准化、专业化。同时高校图书馆可以同工科、理科等相关兄弟院校建立合作教学,例如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与台北医学大学图书馆缔结为“姊妹馆”,全面开展资源共享、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期刊交换、图书互赠及人员互访等方面的合作。

五、小结

当前,新医科建设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高校图书馆如何助力我国新医科建设还没有确切的实施策略。本文通过阐述新时代下医学院校图书馆自身的优势、当前面临的困境以及即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新医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结合云计算、5G、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整合馆藏资源,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克服资金紧张短板,抓住发展机遇,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坚持资源、空间、服务、教育等多方面共同发展,建设一个研究型、多空间、多功能、智慧化的大学图书馆,一个在文献资源、信息环境、服务水平、人员素质等方面接近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学图书馆,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猜你喜欢

医科医学院校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医校协同开展医科生医患心理教育的调查与对策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科院校农村免费定向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探讨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