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研究生团队协作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2023-04-06李善建武攀峰王小娟

山西青年 2023年2期
关键词:协作导师研究生

李善建 武攀峰 王小娟 蒋 胜

1.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2.西安石油大学期刊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5

创新驱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在这种创新模式下对于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创新的基础是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一环,承担着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因此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科技、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对于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高也备受关注。教育部对于21世纪人才标准中明确指出,实践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占据主导地位[1]。研究生培养作为我们国家高层次人才孕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我国迈向科技大国与创新型大国的关键。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对于研究生这类高层次人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能力的培养,既是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也是为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重要的人才储备[2]。

重大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对于团队协作和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更加迫切。而大部分研究生在科研学习过程中是独立完成,缺乏与具有相应实践经验专家的合作与交流,多属于闭门造车,由此制约了其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因此迫切需要寻求载体,实现研究生团队协作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高校和企业这些基本主体应以创新为目标,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突破单一机制壁垒,有效整合各个主体的优势资源,充分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高质量人才。开展这种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对研究生团队协作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我国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生现状分析

(一)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研究生的生活、学习、就业压力也与之增大,出现了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生思维活跃、意识独立,大部分都能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但是面对当前学习、生活、就业压力,导致部分研究生学习规划不清晰;更有甚者,在面对科研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容易引发焦虑情绪,产生自我怀疑的想法。这些不良情绪,对研究生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与伤害,从而影响自身发展和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积极关注并重视高校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高校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的有效教育,不仅要在心理上予以积极教育,更要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其专业能力培养进行高效的教育指导,这对新形势下研究生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至关重要。

(二)我国目前正处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阶段,将全民创新精神的激发,以及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的重要支柱。而研究生培养作为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研究生教育成果的多少,是一个国家竞争能力的集中体现。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任务是探索研究,而创新是研究的本质,离开创新,研究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当前,我国研究生人才培养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根据不同需求可分为研究型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两类。但是,面对当前环境下,无论何种类型研究生,都应关注其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告别了本科阶段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会面对新的课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新的问题,需要其敢于创新,不断实践,增强其对于课题的认知,利用创新能力完成整个课题。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创新意识一直伴随在你的左右,也是取得相应成果的关键。因此,对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其创新意识,使其养成利用创新思维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二、校企协同创新下的优势

(一)高校在校企协同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研究生培养阶段通过在高校的理论知识、教学、社会实践以及参加相应的学术活动学习,可以充分开阔研究生视野,培养其对科学问题的处理能力和科研规范性,以及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为培养具有协作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的高质量研究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大部分高校过度注重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从而缺乏对处理实际应用问题的创新能力,以及协同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片面性,使其不具有面对企业生产创新过程中需要相应的创新及协同能力。

(二)企业作为校企协同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重要一环。企业的发展,受到市场需求的引导,在这种需求的指引下,企业更加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以及面对复杂问题协同处理问题的专业素养。因此,作为校企协同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重要一环,研究生通过在企业不断学习,可以获得更多实践、创新以及协同能力培养的机会,这对于研究生的长期发展具有有利一面。此外,企业内部的管理和技术人员都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研究生通过向这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与交流,可以弥补高校导师在培养过程中对于实践能力及专业技能培养缺乏的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高校与企业的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两者之间的优势,为培养具有创新与协同能力的研究生提供更好的平台。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基地,在高校可以学习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及享受众多的教育资源;创新、实践作为一个企业的灵魂,作为培养现代创新人才的又一个重要平台,可以为研究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让研究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处,并且不断创新,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研究生主观能动性。因此,充分结合高校教育、科研平台和企业实践、团队平台,将以课堂授课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应用为主的生产实践有机结合,才能为我国培养具有团队协作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3]。

三、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措施

(一)课程学习作为校企协同培养研究生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可以从理论课程中快速、高效地掌握自身研究领域的基本知识概念、原理等,它是研究生获得本专业领域专业知识以及培养研究生协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课程设置既要体现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要针对校企协同下研究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计划、有选择地设计知识结构。此外,对于课程学习的质量,高校也应设置合理的考核机制,对必须掌握的知识,应采取考试的方式,让学生从思想和行为上都形成重视态度,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而对于一些需要基本掌握的知识,可以采取考察(课程论文、学习心得、PPT汇报等)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的思考、总结等其他方面的能力。两种方式相结合,可以为研究生减轻一些学业负担,让其保证拥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到具体的研究实践中。

(二)“双导师制”是校企协同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关键。研究生对学科前沿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刚开始接触相应学术创新研究时,往往觉得无所适从,研究生导师应及时给予正确的方向引导。此外,需要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根据学生特点,制订具有个性化培养方式的计划,发挥每一位研究生的特长与优势,释放其创新潜力。导师作为研究生科研方向的“领路人”,在研究生科研启蒙、科研升华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培养具有团队协作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类研究生,应采取“双导师制”。其中,高校与企业分别为研究生配备一名导师,对其科研、创新和协同能力进行协同培养。其中校内导师由学校从事教学科研的在岗教师担任,并在专业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校外导师则由来自企业具有丰富管理或生产经验的专家担任,并且侧重于对研究生团队协作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的指导。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加强交流协作,及时对研究生自身和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全面商讨,制定具有特色的培养方案。在两位导师协同指导下,促进研究生在科研、创新和协同能力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充分、高质量的实践是校企协同培养的重要保证。研究生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实践方式可以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实践前需要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及要求,制定相应学习计划,并且与校内导师进行充分沟通,在校内导师指导下完成实践学习过程中的基本规划[4]。实践过程中根据计划要求,结合企业和研究院所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学习研究。校外导师在研究生专业实践过程中应积极与所培养研究生开展实践交流,重点对研究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进行正确引导,实践结束后研究生根据实践过程中的学习心得,撰写实践报告,充分认识自身所学专业在具体生产实践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力要求。

(四)毕业论文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集中体现。作为研究生学习整体阶段的总结,毕业论文质量是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整体评价。校企协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大多来源于专业实践下对创新及协同能力的培养,毕业论文可因研究领域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可以采用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案例分析等模式,充分结合校企协同培养研究生的要求与目标,结合专业特点,灵活设计毕业论文内容。总而言之,对于校企协同培养的研究生在毕业论文应该更加注重团队协作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展现。

(五)校企协同培养研究生应形成毕业生跟踪评价反馈机制。跟踪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对于研究生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跟踪与评价形式应多元化展开,主要有:每年召开应届毕业生座谈会、对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毕业5年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获得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报告,用于研究生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毕业要求和支撑条件的分析评价及持续改进。开展相应的社会评价,为保证校企协同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相一致,应密切地与企业和研究院所在内的机构联系,在教学质量监控和人才培养中高度重视来自企业和社会的反馈意见。利用用人单位到学校招聘、生产实习、走访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合作项目等机会,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了解本专业毕业生的总体情况,获取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状况,征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建议,对校企协同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改进意见,并将反馈意见用于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内容更新等环节。

四、学校、企业、政府协同运行机制

(一)高校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是一种新的创新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共赢的合作关系,校企联合更加需要高校的积极引导,发挥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导师和研究生三者之间的积极协同作用,建立完善的校企联合培养运行机制。此外,高校应积极鼓励在校研究生进行校外实习,并且开展相应校企协作学术论坛,并聘请具有影响力的人才进行学术讲座,以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企业文化,从而能够根据自身特点更好地选择相关科研项目[5]。

(二)企业作为校企协同培养研究生的基地,导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尤其是团队协作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聘请在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人才队伍,并加强对这支队伍的培训及管理。

(三)各级政府作为校企协同培养研究生的桥梁,需要加强对校企研究生合作培养项目的支持,鼓励高校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协同能力培养作为第一要务,同时提高对相关企业的扶持力度,全面促进校企合作,达到我国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新要求。

五、总结

校企协同培养研究生提高了研究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可以促进企业自身的良性发展,增强企业的社会地位及市场竞争。对于高等院校来说,校企协同培养研究生是深化改革、实现创新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面对新的挑战形势下,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及需求的新高度。

猜你喜欢

协作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团结协作成功易
V eraW an g
导师榜
协作
协作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