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设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研究
——以桂林学院为例

2023-04-06陈玉婵

山西青年 2023年2期
关键词:桂林第二课堂民办

陈玉婵

桂林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数以万计家庭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涉及国家人力资本储备与增长,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要实现职业生涯成功、顺利就业,就业能力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1]

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界定,有的学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探析,主要包括:获得工作的能力、保持或维持工作的能力和发展或晋升的能力;有的学者从两个方面进行探析:获得工作的能力、保持或维持工作的能力;也有学者从一个方面进行界定,认为就业能力是成功获得就业的能力。同时,还有学者认为,就业能力是技能和个人特质的综合、若干要素的集合等。基于以上分析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高校作为大学生进入职场前的最后一个环节,肩负着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任,培养目标是大学生毕业后能够获得匹配的职业以及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本文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定义更加倾向于从三个方面进行探析: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在工作中获得发展来进行定义研究。

一、研究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义

(一)民办本科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问题关系其生存发展

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教发厅【2020】2号)文件要求,推动一批独立学院实现转设,部分独立学院成功转设为民办本科高校。民办本科院校占普通高等学校的比例近16%,承担着近四分之一的本科生培养任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和就业质量是评价高校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声誉,关系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学生学费,将“生源”视为生命线,“出口好”决定了“入口好”,只有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才能吸引生源,有更多的资金发展办学,而好的就业与学生的就业能力息息相关。[2]

(二)高校毕业生人数日益增多,就业竞争激烈,民办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至2021年,中国高校毕业大学生人数分别为660万,680万,699万,727万,749万,765万,795万,820万,834万,874万,909万,每年有2%~5%的增长,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同比2021届增加了167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大学生,所以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数量远远超过当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就业市场可想而知。而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相比其他公办本科高校学生虽然技能特长优势明显、家庭条件好但基础知识差、专业技能不强、心理负担重、缺乏自我效能感、学习自主性差及依赖性较强等特点导致在就业中处于弱势,出现就业难的困境,此时,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出现“就业鸿沟”,人职不匹配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加的同时,也存在许多用人单位招不到员工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就业鸿沟”。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时间短,存在高校定位不清晰,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模式落后,就业指导工作相对滞后以及校企合作不到位等问题,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就业岗位需求之间未达成共识,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对职业系统的调研,没有合理的职业或就业导向,培养出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结构方面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能力不强,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差,缺乏职业道德,抗挫折能力较弱,出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不到位的情况,影响了学生就业。如果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就业鸿沟”这一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将会造成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培养出来的人才资源浪费,从而引发社会矛盾。高校的教育质量将会受到社会的质疑,企业也会因招聘不到合适人员而面临用工困境。

(四)高校对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欠缺,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单纯追逐毕业去向落实率的本末倒置问题较为普遍,毕业去向落实率仍然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较为片面。就业能力不仅是指获得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维持工作和获得职业发展的能力。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认识不足,只注重获得工作的能力培养,缺乏对维持与发展职业能力的培养。高校不应该过多注重毕业去向落实率,求职培训、举办招聘会只是实现短暂的就业,而应该让学生拥有与未来职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技能、个人姿态以及职业管理,才能在未来职业取得成功。现阶段,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远远不够,且就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也欠清晰。

高校的基本功能主要是为社会输送人才,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但现阶段,高校更多的是追求学术成果,忽视了社会、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视理论的培养,忽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在师资水平方面更注重教师科研能力,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也是以科研成果评价为主,教学环节缺乏就业能力培养的植入,在校企合作中实践教育环节效果不理想,在职业指导方面只是提供就业信息以及应聘技巧指导的服务。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以及培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是当今社会高等教育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更是民办本科高校生存发展的命脉。

二、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

民办本科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学生学费,几乎得不到其他的补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家长、学生对于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转设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要完成评估,办学成本也在不断增加,经费收支难以平衡。经费的投入会影响设施的建设、师资的引进等。[2]

2.师资力量不强

师资队伍的素质对于学生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民办本科高校由于政策和体制等原因,在转设背景下,导致教师稳定性降低,主要的师资力量是来自公办本科高校退休教师以及刚毕业的青年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及学科带头人严重不足,且优秀的师资流动性强,不利于学科建设以及人才的培养。[2]

3.学生个人问题

民办本科高校的大学生相对来说,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习能力、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家庭条件优越,对父母依赖较大,学生自主性和适应能力较差,职业生涯定位模糊,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自我效能感低,就业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3]

(二)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欠缺的原因

1.社会原因

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变化,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出新的挑战。近年来,我国毕业生总量持续上升,2022年突破千万,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导致就业难,但就业难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就业鸿沟”,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匹配,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失衡。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对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就业歧视,包括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等,由于民办本科高校相比公办本科高校的认可度低,大学生在实习或就业中得不到锻炼和重视。

2.高校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各高校需要有自己的教育目标、教育模式等,但民办高校办学年限不长,无法形成自身特色,培养理念模糊。民办高校存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导致有些专业还未毕业就已经全部就业,而有些专业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人才培养机制模式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缺乏个性化教育;忽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流于形式,效果不佳。[2]

3.个人原因

相对公办本科高校,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自我培养意识薄弱,专业知识能力不足,对大学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职业目标,就业主动意识不强,就业心理准备不足,抗压能力较弱。

三、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以桂林学院为例

(一)成立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开展大学生就业管理与服务工作

桂林学院成立就业创业指导中心,通过多种形式收集用人信息,并及时公布国家的就业政策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做好毕业生的推荐工作,安排毕业生参与就业指导系列讲座,讲授求职技巧,组织用人单位到学校与毕业生见面洽谈,组织毕业生参加各种类型的招聘会,开展就业咨询等活动。同时学校也开通了学院就业服务网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二)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按照“以共建为基础,以共育为支撑,以共管为保障,以共赢为目标”的原则,桂林学院大力推进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路径的转型发展,与浙江名淘集团、广州粤嵌集团、东软集团、中软国际等全国知名企业共建了“名淘电商学院”“粤嵌电子工程学院”“东软软件学院”“中软国际大数据学院”等一批产业学院,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校企合作携手共建行业学院,既是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也是校企之间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有益尝试,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引进优质师资、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推进高校与企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教学方面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

桂林学院制订并实施《桂林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教学督导开展听课评课、教学巡视、考试巡视、教学检查、评审评优、评价反馈、指导咨询、研讨报告等多项教学督查活动,进一步健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结合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修订“桂林学院听课制度”,学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专任教师全年不间断开展随堂听课、评课,严把课堂教学质量关。出台并实施《桂林学院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实施办法》,为青年教师配备高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帮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教学科研处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实地调研和函询方式,切实履行监督职能有效强化教学纪律和工作规范。认真落实“桂林学院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师、学生、管理人员间的联系与沟通。通过教学信息员渠道,及时获取和反馈教学信息并加强质量调控,将收集到的各种教学信息进行汇总分类,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以总结、通报、简报或会议等形式反馈给相关部门或教师。

(四)推动第二课堂建设,提升育人实效

桂林学院是第一批广西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高校,制订了《桂林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试行)》,成立了“第二课堂综合素质认证中心”,深刻把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科学内涵,强化顶层设计。桂林学院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遵循人才培养规律、高等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育人价值,系统提升第二课堂育人实效,逐步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提高职业技能

桂林学院修订《桂林学院学分认定和转换管理办法》,适当加大学生参加竞赛、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职业(执业)、学业考试学分认定的比重。通过开办美术技艺认证、社会艺术水平认证、教师职业资格认证等职业技能培训班,“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等措施,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桂林学院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使命,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通过职业指导、校企合作、教学管理、第二课堂等措施培养,为实现“全力打造校市双向赋能新典范的国有民办城市型大学”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综上所述,转设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民办本科高校要深入研究学生就业现状,掌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减少“就业鸿沟”,做到有的放矢,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引进、校企合作模式、校园文化建设、职业指导服务等方面实现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实现民办本科高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猜你喜欢

桂林第二课堂民办
桂林六漫之歌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桂林,美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桂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