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维度的“三叶草”模型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析

2023-04-06林程华

山西青年 2023年2期
关键词:三叶草维度案例

林程华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广东 广州 510450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关系国家的前途和未来。目前,不管在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我们的教育在不断改革中发展,也在发展中不断改革。作为教师和学生,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都是他们最关心的,然而多年来我们发现教育的痛点难点仍然广泛存在。因此,各类教学改革方式层出不穷,我国的“双减”政策也在一定层面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但是,如何解决教与学的问题,这是很多教育工作者亟须解决的问题。

教书育人,是一种光荣而神圣的任务,很多学生在某一门课上有所建树,很多时候是来源于对学科的兴趣,激发出学习的兴致,在不断打磨自身学习能力的同时,慢慢总结出学习的经验和方法,从而让自己的学业成果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三叶草”模型是一个由古典老师提出的完美职业理论模型[2],将兴趣、能力和价值三者整合成一个整体,并且由兴趣驱动,当一个人在某一件事情上让自己“三叶草”模型快速转动的时候,证明在“三叶草”的三个维度上,他已经摆脱了维度缺失带来的感觉,正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本文“从三叶草”模型出发,结合人类心理学、形象思维、课程教学等多方面不同角度,剖析在具体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三叶草”模型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痛点难题,给出了提升教学质量的方法和建议。

一、根源分析

在我们的课堂中,很多教师面临的问题是解决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各种科技元素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应运而生。在职业教育领域,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同样,我们也发现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不强的根源,分析如下:

(一)教育背景和认知层面的差异

在职业教育的学生群体中,很多学生的基础知识存在一定的差异,个别学生的偏科现象比较严重,如部分学生在一些学科学习如英语、编程等课程中出现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其根源是之前的英语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造成。此外,认知层面的差异的也导致部分学生在课程融入科技元素过程中遇到阻力,如: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和来自经济较好地区的学生,其对于新媒体、新科技的接受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教学中进度无法统一的问题。

(二)心理上的差异

很多时候,课堂教学中学生群体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知识认知层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教师有较好的同理心,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如一个简单的单词,对于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说可能是小菜一碟,但对于基础知识都不稳固的学生来说,可能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对于一个简单的PS实例来说,对于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说,可能动三两下鼠标就可以完成,但对于鼠标操作还未熟悉的学生来说,可能觉得寸步难行。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有强大的同理心,从授课对象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理论和现实的差异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知识的传授是以理论基础知识为开端的,在应用型学科教学上,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种比较难接受的模式,学生首先接触的是枯燥的理论知识,在没有进入应用阶段之前,已经对学科失去了兴趣,对学科后期课程教学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模式也在发生变革,很多教师采用先应用后理论的模式进行教学,也就是先给学生展示可以预见的作品成果,然后在特定的作品成果制作中,再穿插学科的理论知识,对应用型学科教学进行反向推理,从而最大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三叶草”模型

针对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师授课问题和学生学习问题,我们引入了“三叶草”模型进行分析,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出发,环环相扣,不同维度又相互促进,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推动“三叶草”模型旋转起来,利用“三叶草”模型在不同维度对学生进行赋能。

“三叶草”模型的三个不同维度,代表了不同的作用点,分析如下:

1.兴趣:这是根本,人对于任何事情的热衷,都源于对某件事情的兴趣,只有从兴趣开始,才能推动后续维度的发展。

2.能力:我们做任何事情,兴趣是出发点,能力是保证再接再厉的动力,如果一个人对于某件事情有很大的兴趣,但能力不足,能力的缺失会慢慢消磨人对事情的兴趣,最终导致完全失去兴趣。

3.价值:假设一个人对某件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且有较强的能力,可以把事情做得非常好,但在不断重复完成后,没有发现这些努力可以给自己带来物质或精神的回馈,这样也使一个人对一件热衷的事情慢慢失去兴趣,减少能力的修炼,最后完全放弃。

因此,从“三叶草”三个维度看来,我们的教学需要在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和研究,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传授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赋能,最后在特定的环境从物质或精神给予一定的回馈,让学生的课程“三叶草”模型不断循环转动,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三叶草”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从“三叶草”模型出发,每个维度的缺失,导致人相应的情绪反应

1.厌倦——学习兴趣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课程开始时便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课程以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体系作为开端,短时间无法看到所学之所用,慢慢地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而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发现课程并没有如原来计划和想象中那么顺利开展,学生的情绪反馈让教学的开展趋于困难。

2.焦虑——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很多教师采用相对先进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随着课程的推进,一些原来有兴趣的学生慢慢开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经过和学生的交流沟通之后,我们发现这部分的学生之所以慢慢失去兴趣,主要原因是学习能力的缺失,如在课程学习上一些关键节点上,缺乏了教师的引导,所以使用了错误的学习方法。一些学生在经过很大努力却发现学习无法提高之后,会产生焦虑情绪,从而导致学习兴趣慢慢缺失。

3.失落——回报永远在路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的学生对于一些课程,学习兴趣浓厚,自身的知识体系也非常完善,在学习上基本没有较大的障碍,但在课程后续时段,这部分的学生表现出较为失落的情绪,这些学生有这样的疑惑:我很努力完成了这一门课程的学习,也觉得很感兴趣,这一门课程对我来说挺简单的,但是,我努力学习完了之后,可以给我带来什么?这是一些学生的疑惑,对于他们来说,感觉回报永远在路上。

(二)以三个问题作为基本点,各个击破,推动“三叶草”模型转动,形成完美循环

针对在教学中出现的三个维度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在模型中,三种情绪的出现,其实是对应的维度缺失造成的。缺失了兴趣,会让人产生厌倦的情绪,缺失了能力,会让人产生焦虑的情绪,缺失了价值,会让人产生失落的情绪,三种维度相辅相成,又互相作用。

因此,为了让“三叶草”模型能顺畅转动,我们结合实际的教学实践,在引入相关科学根据和人类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动“三叶草”模型的方法,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1.激发兴趣——“三叶”风车开始动起来

缺失兴趣的“三叶草”模型,会让人产生厌倦情绪,下面我们将从人眼视力热图出发,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让学生的“三叶”风车转动起来。

在脸书新旧版本界面中的人眼注意力热图中,通过抓取人眼注意力得到的热图,注意力越多的地方,图中的颜色越深,反之越浅,红色区域是人的注意力最集中的地方,而空白处人的注意力几乎没有涉及,因此这些地方是完全没有颜色标记。

从前后两张图片的对比可知,在脸书的新版本中,图片元素的增加更能吸引浏览者的注意力[3],而我们的学生也是如此,当一份图文混排材料下发给学生进行操作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多地放在图片上。因此,如何保持引导兼具教学,是我们主要研究目标之一。

以职业院校HTML5课程为例,我们在下发任务的时候,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纯文字说明方式或样图效果图方式。当以第一种方式下发任务的时候,很多学生被眼前错综复杂的代码所震慑,根本无所适从,相对于第一种方式,我们在下发任务的时候,如果直接把样图效果给学生下发,学生视觉感官注意力会直接被精美的效果吸引,这个时候我们在从效果图分区反推回归到理论知识点模块,告诉学生如果要制作出如此精美的HTML5页面,需要录入的代码是什么。这种方法在教学上的应用,是借鉴了人眼注意力热图,从激发兴趣出发,回归理论知识。

通过对不同方法的对比,我们发现学生对图形的关注程度远远胜过于文字,这是由人对形象思维的关注程度的天性所决定的,图形方式的记忆远远优于文字方式。在以形象思维模式授课的基础上,我们再以时事热点结合最新科技产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PS课程中,我们抠图的对象不仅仅是课本中简单的案例,而是最新出品的手机作为案例,这与学生生活的科技关注点息息相关,我们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精确定位,多方面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内外赋能——阶段牵引和能力助推

当学生对课程有了兴趣之后,这是“三叶”风车开始转动的根源,因此,我们必须避免后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如果学生只是有兴趣,但学习过程缺失了学习能力来满足不断加深的课程难度,这会导致学生出现焦虑情绪,从而反向作用于学习兴趣。

在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内外赋能,即:在外部,通过教师的引导,授予学习的方法。在内部,通过学生自身能力提升,打磨自身的知识体系。

以Axure原型设计的“滑块解锁”案例为例,我们在授课时会发现很多学生最后没有按要求完成,经过交流后我们发现是阶段牵引的过程出现了问题,也就是该案例知识点体系较为复杂造成的,因为该案例涉及动态面板、移动交互、拖动交互、条件判断等较难理解的操作,导致学生操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针对以上学生学习出现的问题,我们发现这是由于能力缺失造成的,因此必须进行阶段牵引和能力助推,针对该案例,我们进行知识体系拆解,分阶段进行能力牵引。

通过拆解,我们将原本复杂的案例分拆成若干小模块,并进行对应的多案例实际操作,学生在教师的阶段牵引下,慢慢完成各个不同的知识点的学习,最后将小点知识结合,整个案例就可以完成。

3.价值体现——微小成就事件堆积自我成就价值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学习能力出众,在某些课程学习上也展现了较为浓厚的兴趣,但后期发现他们出现失落的情绪,通过“三叶草”模型,我们发现这是由于价值的缺失导致的。

每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的努力,都需要得到尊重,这是对人一种付出的肯定和价值回馈,无论是精神收获还是物质收获,这是由于人的主观感觉决定的,而人的主观感觉,可以分为即时满足和延时满足。

延时满足案例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通过棉花糖设计的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4]:小朋友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果不吃面前的棉花糖,在时间结束之后可以多得到一块糖果,但很多小朋友在时间未到的情况下,就已经把糖果吃了。

从延时满足实验来看,人类的主观行为很多受到了即时满足情感需求的驱动,这跟目前主流媒体有一定关系,如目前青少年常用的抖音、快手等小视频平台,提供的小视频能满足受众群体短时间好奇心的心理需求,从而达到即时满足的情感需求。

鉴于以上的人类行为和心理需求分析,我们在课堂中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思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引入微小成就事件,满足学生的即时满足情感需求,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以竞赛课程为例,学生完成课程小型案例的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完成大型综合案例,不断满足学生的即时满足情感需求,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校内竞赛不断丰富自身能力,在竞赛中的获奖慢慢变成了学生的微小成就事件,最后通过省赛世赛平台,引导学生将微小的成就事件进行堆积,从而在国家比赛或者世界舞台上兑现自己的自我成就价值。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三叶草”模型的分析和应用,本文从模型的基本结构出发,引入教学实际当中,通过结合科学实验、人类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分析了“三叶草”模型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提出了将微小成就事件堆积自我成就价值的方法和建议。从学习到生活、从生活到工作,“三叶”风车的应用不仅仅限于学生学习层面,也对我们的职业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在今后的改革应用中,我们在遵循科学依据和人类情感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去改进和提升,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猜你喜欢

三叶草维度案例
我家的三叶草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三叶草和喇叭花
幸福的三叶草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