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服务专业课教学改革研究
2023-04-06江潇潇
江潇潇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00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职业学校根据学校所设专业,积极开展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的改革。在实践导向和技能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公共基础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强化学生认知、创新、合作能力上起着基础且重要的作用[1]。
语文教学作为职校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丰富学生语文学科知识和培养人文素养的关键所在,但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模式并没有得到创新,教学目标缺少职业化导向,教学内容单调笼统,教学方法单一呆板,难以满足学生不同职业发展的需求。基于此,笔者将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分析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服务专业课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意义、改革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导向提出改革有效促进的相关策略,以期推动语文学科与专业学科的产教融合,培养和提高职校学生的人文涵养和职业素养。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职校语文教学服务专业课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许多职业学校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来推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促进职业学校创新发展。职业学校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
在产教融合的模式下,学校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能够节能职业学校的办学资金,同时为企业发展提供专业化人才支持,实现社会企业与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确保产教融合教育模式能够平稳运行。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或企业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行业对于语文知识及工具性能力的需求,从而明确后续的学习方向,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学校也会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寻找与专业对口的行业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利用企业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利用率高的效果。
(二)提高语文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职校语文教学中较为薄弱的环节,语文教学一直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践机会较少,导致学生语文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无法得到强化。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部分学生虽然语文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是在进入行业后,因为缺乏实践能力,导致其语文理论知识无法转化为具体应用,是职业学校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困境,通过建立产教融合模式能够有效解决该问题[2]。因此,在产教融合的模式下,学校与相关产业建立合作,建设专业的实践学习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模拟专业的行业氛围,提高语文实践教学质量。
(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能够进一步满足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发展需要,职校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大力开展产教融合育人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行业实践学习,提供充足的实训机会,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强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不仅是基础的语文学科知识应用实践能力,还将不断产生大语文观和专业技能思维的碰撞与整合,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塑造和价值观念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从产教融合的育人目标出发,可以提高专业性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职校语文教学服务专业课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服务专业课的语文教学要满足学生在不同行业的发展需求,肩负着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政治素养和健全人格的重任。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语文教学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改革工作步调缓慢,与专业特色、产教融合等理念不符,造成语文教学实效性不足的局面,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的提升不大,具体问题主要包括:
(一)教育理念滞后,缺乏专业特色意识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能决定教学的质量,不少专业课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但在教学实践中,绝大部分语文教师依然采用滞后、陈旧的教育方式开展工作,缺乏专业特色意识,没有积极主动地寻找语文学科与专业以及产业之间的联系,语文教学与企业产业发展、学校专业建设的实际需求脱离,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难以体现出特色化办学思想,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弱,语文教学工作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二)教学内容缺乏特色,与行业需求缺乏连接
在产教融合以及专业特色的背景下,语文教学需要采用针对性的内容,但是当前职业学校同一年级、不同专业所采用的语文教材相同,教师的教学内容基本一致,针对学生的学习考评并无差别,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安排授课以及考核评价,但是很容易造成语文教学缺乏特色化,与学生所在专业的行业需求连接不够紧密,并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长远发展。同时,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语文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处理不够科学,当前依然过于重视书本内容和基础理论教学,理论性讲授内容占比过高,实践教学以及与专业课的融合创新较低,无法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实,无法发挥其在对接产业需求、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三)语文在专业发展中的价值没有充分凸显
语文作为职业学校里基础性的学科,对于学生终身发展以及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语文学科的学习价值往往被学生忽略,他们并没有正确认识到语文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部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语文学习动机不高,短期看对其进入行业施展专业能力不会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就长远而言,并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前景以及个人综合实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产品,很多语文教师也没有强调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学整体缺乏创新,教学内容较为枯燥,教学方式缺乏特色化建设,与产业及行业融合深度不足,导致语文学科的价值发挥受到很大限制。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职校语文教学服务专业课教学改革研究有效促进策略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服务专业课教学的语文教学改革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当前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改革工作受到很大影响。因此,本文结合相关教学经验,提出如下语文教学改革措施:
(一)加强教育理念创新,凸显教学专业特色
产教融合背景下服务专业特色的语文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促进职业学校竞争力提高,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直接体现。所以,在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加强专业特色语文教学模式改革,从而形成专业人才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培养模式。多数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对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及改革方向还不够充分了解,受以往的经验所局限,往往停留在“学科主义”的认识层面。因此,重点建设能够体现中国特色、行业特色和专业特色的高水平语文教学模式,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战略,促进专业建设的转型升级,以特色专业来带动其他普通专业发展,进而形成专业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打通行业壁垒,使得特色专业的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对于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教育理念的创新,能够解决传统教育理念下存在的多项问题,有利于构建专业特色语文教学模式,并实现与产业的对接,使得产教融合教育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全面落实[3]。
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岗位需要的现代语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与学生的专业进行结合,充分把握专业特点,将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进行统一整合,确保学生经过学习后,能够将语文知识应用在本专业以及后续的工作岗位中,从而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能力提升提供支持。教师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专业定位,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分化细化,例如针对电商专业的语文教学,可以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培养学生广告编写能力、文案设计能力等,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是打造特色化语文教学、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针对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在教授《登高》时,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出现的多处意象,结合学生所学的山水画和色彩画,进行诗歌意境的鉴赏分析。
(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精选教学内容
产教融合人才共育机制是目前许多职业学校所采用的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社会的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学习和强化,因此要不断加深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的深度和广度,与产业之间建立深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合作程度。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在产业这个平台之中,学生所学习到的语文理论知识都会得到实践与检验,让学生看到自身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成为具有实践能力、专业技能、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确保学生在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教学内容上,在产教融合的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学需要与产业特点进行结合,不能局限在语文教材之内,而是需要教师将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与产业进行结合,设计出科学的教学方案,指导学生学习与产业相关的语文知识,从而能够打造具有特色的语文教学模式。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删繁去简,精选一些涵养学生文化素养、政治素养和健全人格的课文,去除那些陈旧过时或者失去时代教育意义的课文。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班级不同的专业特点,强化相关的应用文体写作,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如针对电子商务班级,可以着重引导学生学习票据、合同类应用文的写作。此外,在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语文专业能力、普通话等口语表达能力等,培养学生逐步提升口语自信,掌握满足职业需求的语文应用能力。
(三)开发课外资源,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专业语文教学团队是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高水平的语文教学队伍,才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语文教学。职业学校与更多的行业、产业以及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知识的人员进行合作,优化语文专业教学团队的组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语文教师团队可以集思广益,合力挖掘具有专业需求的教学资源,在“语文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架起衔接的桥梁,使语文课程中所教授的文化知识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起到积极的作用。语文教师还可以对接区域行业的发展特色,开发校本教材。例如,笔者所在的区域具有悠久的惠山泥人文化,学校可据此开设与惠山泥人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优秀课程,让学生在说明、描写、讨论、鉴赏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教学统一。同时,语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主动与外部行业人员沟通交流,了解不同职业环境下语文课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改变,开发更贴合现实环境的课程资源。
语文教学不仅需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教育,同时需要加强语文知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才能够实现产教融合目标。因此,职业学校需要建设专业化的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提供平台,语文教师可以尝试给学生发布具有专业特色的任务,引领学生利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任务,学生在企业中对应的岗位上实践理论的同时也可以完成任务,充分发挥出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优势。
综上所述,本文全面阐述了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服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并对当前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多项问题进行分析,最后以问题为切入点提出多项有效的优化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帮助作用,不断完善语文教学模式,提高现代化人才培养工作质量。语文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教育,语文教师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架起语文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能为职校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夯实文化基础,锻炼专业技能,逐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不断满足产教融合对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