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研平台创建策略探析
2023-04-06张长青
赵 璇 郭 怡 张长青 任 艳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高职院校的科研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升级和服务企业技术研发。通过建设科研平台,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创新服务载体整合校内外优势科研资源,对接所在区域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增强职业教育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企业之间合作力度,提高专业群集聚度和配套供给服务能力。同时,科研平台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专业群建设、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科研平台建设的意义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从办学模式、科研服务、协同机制、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科研平台建设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科研平台的建设意义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与服务、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孕育并转化高水平成果,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进步做出相应的贡献。同时,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需要科研平台作为关键载体,只有加强高职院校科研平台的建设,逐步打造新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才能实现优化整合科技资源、促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高职院校学科交融和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根据高职院校科研平台建设的参与主体和预期效果,高职院校科研平台建设的意义可以从科研人才培养和高职科研内涵式发展两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包括:
科研平台是高职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通道。一方面,高质量的科研平台有助于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科研创新的主体是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队伍,科研平台的建设可以促进高职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研究工作,从而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科研素质和能力,增强科研自信;另一方面,科研平台可以培养教师队伍的科研自觉内化。科研自觉形成需要学校科研氛围浸润,也需要教师对科研的领悟与认知[1]。科研平台的建设可以营造和丰富高职院校的科研文化,从科研工作的行为层面、价值观层面带给教师群体科研氛围的浸润,促进高职教师在专业建设、学科发展、职业教育产生深刻的认知和思考,进一步引导高职教师主动、积极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最终实现高职教师科研意识的自觉与内化。
科研平台是高职科研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内涵,就是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的互动,跟进产业发展和技术更新的新动态、新进展,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确定技术应用、技术创新课题,着力解决生产技术中的实际问题,有效提升学校的科技服务水平[2]。建设高质量的科研平台,可以提升高等教育管理效益,完善科研管理体系,有效满足高职科研内涵式发展的需要。首先,高等教育的管理成果主要表现为教育成果的产出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契合度,重点关注价值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通过建设科研平台可以汇集、调动科研人员、科研资源和科研信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高职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扩展自身科研成果转化途径,提升高职科研群体参与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高职教育、科研管理效益的产出;其次,科研平台是推动高职科研管理体系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高职院校通过建设科研平台可以从科研创新角度出发促进科研管理体系的完善,提升院校治理水平;最后,高职院校科研平台的建设以自身科研创新的服务目标为导向,可以促进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推动高职院校更好地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效提升职业院校的综合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科研平台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科研平台建设在科研基础、科研人才、建设规划、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厘清问题与症结,才能更好地开展科研建设工作,使科研平台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内容:
科研工作基础薄弱,科研人才缺失。同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起步晚、基础弱,主要存在问题包括:科研工作与学校发展、社会需求不同步;科研协作与政府、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层面较低;科研创新的动力与活力不足;科研方向的定位不明确;科研服务支持企业创新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没有显现。同时,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缺少高水平科研人才的现象,从而难以有效形成对科研平台建设、科技研究与攻关、创新团队发展、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的规划和领导。此外,由于科研人员的国际视野不够宽广,创新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不强,团队协助意识和技术服务意识不强,科研管理者综合管理能力不强[3],导致高职院校科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效率较低,难以产生高水准科研成果。
平台建设规划落后,运行和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创新服务等科研平台的体系建设规划不足,缺少平台创新资源集聚和要素之间的融合,具体表现为:平台建设规划与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关联不足,科研建设与学校发展、专业发展、课程改革等方面缺少融合;科研重点工作内容不突出,科学研究方向和内容与行业、企业的需求不符,平台建设成果未能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成果转化率不高。同时,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完善的科研平台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和管理、评价和激励制度不完善。此外,由于机构和人员设置不科学,部门协作不畅与学科融合不足,造成科研成果的共享不畅、转化率低,且没有制定科学全面的平台评价指标和奖励制度。
三、高职院校科研平台建设策略研究
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科研平台的建设意义、问题和方向,我们认为平台的建设思路应包括以下内容:改革办学模式,优化科研服务组织,建立多方协同机制,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建立科研人才引进制度及培养机制,组建两级联动的科研平台体系。
(一)改革办学模式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指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针对职业教育,重点是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继续强调“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4]。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外部创新主体的合作,持续进行办学体制改革,构建多元化办学模式。通过建立多元、融合、开放、高效的政校行企联动机制,探索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职教集团、产教联盟和产业学院,推动校企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
(二)科研服务组织
通过改革机构设置和人事制度,创新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组织,具体措施包括:成立科研管理部门,将科研平台建设运行、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成果推广转化等科研活动进行科学规划;增强基层科研组织建设,完善院系二级科研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建立校企共建的科研机构,依托自身特色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单位的科研体系;加强和规范学术委员会建设,完善学术管理和科研绩效评价体系。
(三)建立多方协同机制
高校不是只涉及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技术学校,作为高校管理者,要全面考虑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而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够充分发挥高校职能并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增加高校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及影响力[5]。以多方合作为基础,建立开放、高效的协同创新与服务机制。一方面,建立价值共创和利益共享机制,根据合作主体具有多元性、广泛性的特点,将高职院校作为重要的合作创新主体,以政府的政策作为基础和导向,积极探索各方的利益契合点;另一方面,建立风险和责任共担机制,以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和效益作为考核指标,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最后,建立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打造知识信息共享网络和科研资源共享渠道,实现各主体间科研资源的交流和共享。
(四)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规范管理确保高校科研工作者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确保高校科研专利,实现高校科研成果的良好转化[6]。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规范建设和管理各类各级科研平台,明确科研平台的服务功能和工作任务,制定成果认定、考核与评估标准,定期对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评价和激励,依据组织建设、团队建设、协同程度、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等多个指标进行评价,规范管理平台的准入和退出,推动平台间协同创新,促进共享服务,以考核结果为基础择优重点支持。
(五)建立科研人才引进制度及培养机制
在科研人才引进机制建设中,应紧抓区位特色[7]与高职特色的重要性,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特质与区域产业优势制定科研人才引进规划。同时,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使命、办学模式和办学条件设置引进条件,以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目标为指引,采用刚性和柔性相结合的方式引进人才,明确引进人才的工作职责,进行科学规划,梯次发展。此外,以分层分类培养模式为基础建立科研人才培养机制,制订科研人才发展和培养计划,着力培养科研领军人才、科研技术骨干和科研管理人才,在薪酬、成果奖励、科研配套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实现科研人才在学术研究、技术技能、团队组织能力和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整体提升。
(六)组建多级科研平台体系
多级科研平台体系按照建设主体、所属层级、成员构成可分为校级应用型科研机构、省市级研究机构、科研成果共享与转化机构,具体内容和功能包括:
校级应用型科研机构基于高职院校应用型科学研究的特征,依托校内工匠、大师工作室和教研团队等基础研究单元进行校内跨学科协作,可以聚集科研人员、科研项目、实验设备和实训设备,提升原始科研能力,培养基础科研力量,为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科研机构积蓄人才和经验。此外,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可以通过科研项目积累产学研用经验,从项目成果中转化教学案例,更好地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
省市级研究机构以地方政府推动为主导,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建设,机构的建设目标锚定所处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科技创新政策、企业技术研发需求和社区教育与服务等,可以服务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需求,集聚高端人才,借力发展自身的专业学科优势。机构的主要作用包括:可以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提供技术支持,充分发挥教师在企业生产和管理一线实践经验优势,强化“产学研用”四个环节,促进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充分利用政策引导优势,通过技术服务、联合攻关、成果示范推广等形式,扩大学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可以整合学校的教育、培训、鉴定等资源,面向行业、企业、政府开展教育、科普、技能、鉴定等社会服务,提高学校的服务效益。
科研成果共享与转化机构可以实现科研人员、设备、成果、技术等科研资源的共享和转移。其主要实现方式包括:通过接入政府主办的科学技术交易中心将成果、专家、科研仪器设备等信息向有技术需求的线上企业发布,实现政企校多方交流,借助技术交易中心完成科研成果共享与转化。
四、结语
科研平台是高职院校凝聚科研团队、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其建设质量对高职院校发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作用具有重要影响,也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为此,目前亟须加大高职院校科研平台的建设力度,完善科研平台的评价体系,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作做出应有的贡献[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