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共赢机制探索
2023-04-06吴小云胡平林宋艳生
吴小云 胡平林 宋艳生
怀化学院物电与智能制造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逐步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同时,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新一轮的智能制造产业革命正在兴起,知识迭代速度越来越快,社会上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人难的双难局面。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大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这些文件指导地方本科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开展产教融合向应用技术大学过渡,并把产教融合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考核指标体系。但是目前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多是停留在聘用企业导师、提供实习、见习场地等表层,能够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支撑高校办学的深层融合校企合作双赢机制尚未建立[1-3]。
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地方本科院校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模式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基,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互联网和工业智能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正在从传统的服装、鞋类、家居以及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随着工业自动化尤其是智能制造的兴起,我国国民经济和工业智能化得到了快速发展,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方面,企业需要一大批实践能力强,能够即插即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以满足企业的日常生产;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企业技术研发和长远发展的需要,社会人才需求的两极化亟需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程教育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部分高校教师长期处于象牙塔内,与外界的交流较少,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聘难的双难现象。
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在地理位置、师资力量和生源等方面与“985”“211”以及“双一流”等重点大学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高端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顶尖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天然劣势;同时,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总数95%以上的地方院校其在校本科生总人数远大于“985”等重点院校,长期以来承担着为地方建设人才输出的重任,是我国本科生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基于此教育部和各省的教育厅先后出台各类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是要清楚当前企业的人才需求,因此企业深入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为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4]。
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现状和问题
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是解决高校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企业招聘和大学生就业的最佳途径,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和各校的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产学合作育人获得了较快发展。自2014年起,教育部高教司组织有关企业与高校共同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共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5-6];但是现阶段的产学研融合深度不够,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多停留在表层,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高校和企业之间合作双赢的机制尚未建立,企业经营者、高校教师、学生等参与的主体的积极性未得到充分调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主动性不够
地方本科高校所在城市的多为中小城市,人才吸引力度不够,本土企业多以简单的生产制造为主,产品研发和管理类的岗位较少;尤其近两年来受疫情影响,企业的运营都比较艰难,现金流欠缺,企业不愿意投入过多精力和高校协同育人,此外,从法律和责任层面讲,企业没有参与培养人才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一系列的机制用来调动企业参与协同育人工作的话,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是不高的。
(二)高校教师主动转型融合积极性不高
地方性高校多以教学型高校为主,教师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教师整体科研能力偏弱,加上很多老师没有产业化应用背景,服务地方经济能力有限;当前高校对教师的考评机制还是以论文、科研项目和平台为主,协同育人和服务地方对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作用有限,很多教师不愿意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转型,主动融合积极性不够。
(三)政企校联系弱,当地配套政策少
地方性本科院校多为省属院校,不属于地方直管,长期以来与当地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联系较少,双方了解不够,导致很多当地企业对本地院校的专业开设和教师科研方向一无所知;加上很多中小城市就业岗位少、岗位薪资低,很难留住本科毕业生,政府出台的产学研配套政策少,校企合作任重道远。
(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参与内动力不足
当前高校尤其是地方性本科学校及职业学校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很低,加上高等教育课程门数多、每门课程相对课时较少,教师对班级所有学生的学情掌握不够精准,部分教师也习惯于填鸭式教育,未能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导致部分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等现象频出,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了老生常谈的顽疾。
三、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双赢、产教研深度融合模式探索
(一)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是校企合作双赢机制建立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若想培养出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离不开企业与工程行业的有效支持,加强校企合作,科学运用社会资源,能够弥补高校教学资源与教学条件不足的短板,使得高等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够充分契合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而提升高校服务于社会质量,形成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上的双赢局面。但是一方面企业尤其是中小微型企业急缺“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和“爱岗敬业、勤劳肯干”的“即插即用”型应用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又不愿意也没有能力投入资金和精力在新进大学生的岗前培训上,更不用说参与到高校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中了。
(二)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切实获利,是促进产教融合、校企深度长效深度合作的关键
企业的经营是为了获取利润,企业的大多数投资和付出均是以获取更高的利润为目的。当前企业主动融入产学研的积极性不够,归根到底是企业经营者认为其付出不能得到合理的回报,因此,在和企业进行合作时不能仅仅是利用企业家的教育情怀,更应该切实地解决企业的当前发展痛点,通过产学研融合合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获得足够的回报,从根本上解决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积极性不够的问题。
1.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在校企合作中,高校最大的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超过50%[7],是所属地方的人才集中营,同时每所院校还有大量的在校本科生,部分院校还有研究生。当前各地方城市为引进高学历人才出台了各类财政补贴政策,而地方本科院校拥有的人才资源恰好是地方企业和政府亟需的稀缺资源。
2.主动走出去,寻找合作切入点。高校教师应该主动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尤其是本土企业,了解企业生产运营痛点,寻求校企合作切入点。前期可以针对中小城市企业因为人才欠缺在知识产权保护、产品更新换代关键技术攻关等企业通病,在高新企业、省市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和科研攻关项目等方面为切入点进行校企合作。教学、科研和服务地方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高校教师需要跟紧学科发展前沿,了解当前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前沿信息,实时的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能力。同时要使自己培养的学生满足当前社会需求,还需要切实了解企业需求,因此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一起攻关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和解决科学技术问题,是提升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3.加大配套投入,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地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初期应该加强校企合作配套投入,尽量减少企业投入,增强企业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同时给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付出的教师和学生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尤其是在职称晋升时给予相关政策倾斜,提升教师主动性。
(三)构建多元化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体系,提升教师地方服务能力和协同育人内动力
2020年国家出台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坚决克服教育评价“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各高校也相应地修改考评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高效教育评价体系根深蒂固的“五唯”思想长期形成的影响,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根除。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多以论文和科研项目等易量化的指标作为主导,高校教师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地位其日常工作的核心也集中在论文和科研项目上,地方本科院校的科研平台相对较低、成果产出更为艰难,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投入服务地方和教学改革上面。因此建立服务地方、人才培养、论文和科研项目多元化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体系,让部分擅长工程应用技术开发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主动投入到校企合作和产教研协同育人中,促进地方本科院校校企深度融合。
(四)注重过程考核和“三自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生考核体系。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考核往往是以学校为主体的单一考核方式,多以考试为主。而应用型人才除了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因此单一评价方式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过程考核、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相结合的多元考评机制,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培养学生的“三自”能力,提升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高等教育具有课程门数多、每门课程相对课时较少,教师对班级所有学生的学情掌握不够精准,部分教师课堂管理不严,加上高校教师还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任务,教学精力投入相对不够。与初高中教育相比,高校教师不再采用逼迫式、强压式管理,管理相对宽松;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自立和自强能力,让大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其主动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引导为主、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强迫学生参与课程实践,实践过程让学生完成一项项任务后逐渐建立自信;通过专业课程设计和社会实践等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并通过专业的学科竞赛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强精神。同时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提升,再反馈到学习过程中,提升了“三强一优”人才的培养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显著提升。
(五)优化师资结构,企业导师进教室,生产车间成课堂
一是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并使部分教师成功转型;二是进一步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大有实践经验人才的引进力度,以快速提升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逐步实现师资队伍的多元化;三是实行校企人才合作战略,结合专业特点和各专业的校企合作情况,将具有丰富工程应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企业导师请进学校,面对面地对学生进行授课,并将部分实践课程直接放到生产车间去上,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生活技能。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对合作企业的认同感,为企业人才吸引提供便利,加强企业校企合作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