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内涵、价值与路径
2023-04-06缪仁亮
缪仁亮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高质量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已转向注重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必须要推动质量和效益变革,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这无疑需要培养大批掌握精湛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当代工匠,需要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有力支撑,“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播已逐渐成为焦点。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夯实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法律基础。“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将“工匠精神”深度融入到职业教育体系是时代的迫切要求。但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当前面临着表浅化的认识误区,忽略了职业态度、人文素养等内涵[1]。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需要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价值、培育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探索。
一、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文明当中,“工匠精神”已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产生了丰富的内涵。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纳入到人才培养的体系之中,培养人才的品质及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首先要正确认识“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是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爱岗敬业就是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岗位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如果缺乏奉献精神,没有全身心投入工作,就难以将工作做到极致。劳动最光荣,“工匠精神”就是要提高我们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只有热爱工作岗位,敬业奉献,努力工作进取,不断钻研,才能在干中增长技能水平与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无论是建桥修路,还是餐饮服务,文明社会的发展都凝聚着现代工匠的辛勤付出。爱岗敬业是现代“工匠精神”内涵的重要体现,也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品质,现代化发展需要各行各业都具有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2]。
(二)“工匠精神”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
细致专注、追求完美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已由过去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为精细化发展方式,产业发展对细节和精准度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细节和精准度决定成败,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关键。在生产制造方面,生产过程的精细化将主导制造业的发展,先进制造业需要从业者必须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重细节,不断打磨产品,并在产业升级的大趋势下,适应时代发展,提升技能水平;在用户服务方面,重视用户体验,用户至上、用心服务、想用户之所想的服务精神,同样体现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内涵。
(三)“工匠精神”是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各行各业都应该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积极寻求创新发展。现代“工匠精神”同样要包含创新精神,对于社会的发展,技术技能的创新将越来越重要[3]。传统技术也是在传承中进行创新、改进,从而得到发展提升的,在发扬传统优秀技术技能的前提下寻求创新发展,才能发挥出创新的最大价值。当今社会,对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具有熟练的技能,还要求在技术上进一步突破创新。产品研发、工艺更新、服务升级,都要有工匠的创新技艺与之匹配。在工作中,我们要善于总结思考,积累工作经验,勇于探索新技术,不断攻克难关,不断突破技艺水平,促进工作效率提高,推动社会发展。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当代价值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用人单位在注重高职院校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对兼具“工匠精神”内涵的人才需求更为迫切。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各个环节中,通过融入“工匠精神”培育,以符合国家发展需求,提高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一)服务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注重发展技能密集型产业”。技能密集型产业更加注重对劳动者自身条件的要求,对于技能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服务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面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任务、新目标,对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要。过往为追求快速发展,急功近利,企业容易形成“差不多”文化,缺乏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坚持,使得创新变难。当今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求高,要求精准把握市场的需求,具有一丝不苟、追求极致的敬业作风,推动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国家产业转型升级,不仅要求企业技术发展,高职院校应当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
(二)提升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企业、社会、国家发展的需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将更高,不仅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具有熟练的岗位技能,还要求道德过硬、爱岗敬业、有责任心、踏踏实实,这些正是“工匠精神”所体现的内涵品质。“工匠精神”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等内涵已成为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关键,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然而,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重视不足。因此,高职院校要迎合市场需求,有效衔接企业的发展需求,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渗透“工匠精神”的培养,致力于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实现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职业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是教导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与成功就业,并能够满足市场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中,能够提高人才的职业素质以及适应职场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潜力。在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人才竞争激烈,要在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工匠精神”已是必不可少的要素。面对劳动力竞争,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更具有就业吸引力和职业发展竞争力。高职院校学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工匠精神”是立足社会、对接岗位需求、促进职业长远发展的重要素质。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生命力所在,能营造特色氛围,促进学生共同努力实现某种预期。校园文化育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借助环境教育力量,以思想引导、价值认同、行为践行,使学生自发学习,弘扬“工匠精神”[4]。一是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校园建筑实物设施,在雕塑、宣传标识等景观环境中结合生产元素、创新元素,在凸显校园文化层次的同时,让学生在“工匠精神”氛围中陶冶情操、启迪思想。二是形成“工匠精神”活动文化,通过策划开展系列“工匠精神”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例如,邀请业务能手来学校开展讲座,分享他们锤炼技能、拼搏奋斗的经历,指导学生技能、生涯规划,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勤练技能、潜心钻研、开拓创新,实现学有所成。三是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制度文化体系,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高职院校的规章制度要符合职业特征,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礼仪、职业素质等方面应严格把关。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程中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职业精神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学校课程教学中需要融入“工匠精神”培养,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让每个学生都能以敬畏的态度对待职业,培养的学生能够面向不同的职业岗位,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的需要,可以直接上岗。但是具体到不同的专业,其内涵会有较大的差别,这就需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独特精神文化。教师在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市场所需的行业人才进行分析后,可以通过岗位仿真方式,将岗位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以及企业的用人标准、技能标准融合在课程规划中,引导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中,严格按照要求执行,精益求精。同时,还要将“工匠精神”贯穿到专业课程的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工匠精神”对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这样,不仅能使高职学生在专业知识上得到提升,还能使学生在“工匠精神”熏陶下,全面提升专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师队伍中
高职院校教师是“工匠精神”的传承者,更是培养学生成为大国工匠的领路人。在以“工匠精神”为载体的培养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工匠精神”培养同样重要,只有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学校要重视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增强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首先,在思想上学校要引导教师重视“工匠精神”,可以通过举办系列“工匠精神”主题活动,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工匠精神”融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体系,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发展机制、配套措施,实现教与学相统一,使教师更好地提升自己,从而以身作则教导学生,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对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需要高职院校持续探索与发展。
(四)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校企合作中
校企合作已成为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由于缺乏实际工作场景,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需要采用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条件。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中,应重视“工匠精神”的融合培养,为培养优秀的工匠人才积蓄力量。在招聘中,企业越发看重人才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精神,这就是“工匠精神”体现的职业精神内涵。可见,“工匠精神”对从业者的职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工匠精神”融入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促进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主动对接、有效对接、共享资源、合作共赢。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对接,定期安排学生到基层岗位学习、实训操作,以实践考察学习效果。同时,实践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职业追求,养成积极的工作态度。此外,学校与企业还可以加强文化互动,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鼓励实践创新。
(五)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技能大赛中
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发起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涉及专业广、参赛选手多、社会影响大,对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有效培育和展示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第一,技能大赛能够全面检测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解决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比赛内容带有的情境性、竞争性、紧迫性,这些都需要学生平时足够努力付出,发扬专注投入、团队协作、探索创新等“工匠精神”,才能在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第二,高职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将“工匠精神”深度融合,推动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第三,学校要有配套措施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在专业指导教师、训练场地、活动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支持,并且可以根据参赛学生的集训表现和比赛成绩,在专业课程期末考核、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学生适当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参赛意愿。高职院校要以技能大赛为育人抓手,全方位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四、结语
高职教育要紧跟时代,服务国家发展需要。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迫切需要“工匠精神”的培育。现代“工匠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高职院校首先要深层次理解其内涵以及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价值意义,大力培育并弘扬“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校园文化、专业课程、教师队伍、校企合作、技能大赛等有效途径,全方位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为社会培养具有职业精神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