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筝教学融入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思考
2023-04-05赵欣彤
赵欣彤
(常州大学 江苏 常州 213000)
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古筝教学不应该拘泥于单纯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而是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实现三全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因此,在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可以在理论层面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思政元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规范演奏细节。
一、现状
(一)传统曲目的缺失
高校古筝教学以学习现代曲目为主。近年来,大量采用西方技法创作出来的古筝曲目无疑丰富了学生们的专业视野,给学生带来了不同的演奏体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我国的传统音乐。学生学习演奏现代曲目和一些新作品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中华民族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也乐于接收西方音乐文化知识。演奏现代曲目和一些新曲目也锻炼了学生的技术技巧,考验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这些无疑都是好的一面。但是,学生们逐渐对传统曲目失去了兴趣,觉得演奏传统曲目没有个性,无法展现自己的高超技艺,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古筝教学应该将传统曲目与现代曲目结合起来。传统曲目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训练左手揉按滑颤的能力,了解不同传统流派的左手韵味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准意识。传统曲目的学习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例如在学习河南筝曲《苏武思乡》时,老师在讲解乐曲背景时,学生就能够了解到苏武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历史文化产生更深层次的感受。
(二)过于夸张的肢体动作
古筝演奏中的肢体语言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是演奏者对于音乐的有感而发,一方面也与演奏的方法相关联。但是,现在的演奏却以追求夸张的动作肢体为首要目的,这无疑违背了乐由心生的道理。在如今的舞台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与音响效果完全没有关联的肢体动作。音乐原本就是声音的艺术,追求有质感的音色应该是最为紧要的,一定是先有最基本的技术水平,才有基础去考虑音乐的肢体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规范演奏技巧,技术永远是为音乐服务的。音乐虽然有技术性强的特点,但本质仍是艺术。技术仅仅是一种手段,是形式,艺术呈现才是最终目的。音乐与技术的结合一定要找到平衡点。一味重视技术会使音乐缺乏感染力,无法实现感情的宣泄。一味追求音乐表现,技术又会达不到标准。此外,过分夸张的肢体语言是多余的,演奏者由心而生的对音乐情绪的表达才是最感人的。音乐与技术的完美平衡也离不开我们的审美体验,只有在演奏中建立了准确合理的审美趋向,演奏出的音乐才真正给人以美的体验。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融入音乐美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论涵养与人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肢体语言不仅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就连基本的乐谱尊重都会被忽视。为了追求所谓的大气动作而乱改谱子,将原有的技术难度降低,这是绝不能被容忍的。音乐表演的基本原则要求我们要做到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所谓的真实性,就是对原作的真实再现,把作曲家提供的乐谱作为基本的依据并严谨对待。先保证演奏的真实性,才能提及创造性。作为对乐曲进行二度创作的演奏者,表达作曲家的意愿并且融入自己的感情,从而找到情感输出的关口,展现音乐的魅力,这才是艺术的最高使命。
二、原因探究
(一)娱乐大众
富有深层次内涵的传统曲目似乎与当今社会的文化环境格格不入,演奏传统曲目似乎不能迎合大众的审美,可想而知,西方音乐文化已经深深禁锢了我们的审美趋向。我们一直致力于研究西方音乐带给了我们什么,却忽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下的音乐。
音乐厅与网络成为大众获取音乐体验的最主要的两种途径,然而这两种途径最主要的还是为了娱乐大众,属于他娱——聆听范畴。不得不说,在他娱过程中也会掺杂某些自娱的成分,但是在音乐厅式的审美活动中,作曲家和演奏者的主要社会责任还是满足大众的审美诉求。但站在演奏者的角度,很难实现某种契合的情感体验,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又能满足自身的情感诉求,达到“孤芳自赏”甚至“自况”的另外一番境界是很难实现的。
(二)美学理论的匮乏
古筝演奏作为实践类课程,在现阶段非常缺乏美学理论的支撑与融合。专业老师普遍缺少美学素养和理论知识,这势必会导致传统的缺失。传统不再传统,在学习或演奏传统作品时,总能感觉到不是那个“味”了。归根结底,我们不是那个年代的人,没有透彻地了解文化背景,就像周青青教授在《河南方言对河南筝曲风格的影响》中通过对汉族语言和音乐关系的探讨,以及河南方言和河南地方音乐(主要是大调曲)关系的研究,进而延伸到河南方言与河南筝曲间的关系的细致说明,最后落在河南筝曲中滑音的体现上。正是这些旋律音调对语言声调的生动模仿,使音乐带上了一层浓厚的地方色彩。河南筝曲中的滑音将这种语言的韵味化彰显得更加淋漓尽致。随着传统音乐的传播与发展,这种特征早已融入旋律的进行方式和润腔的手法中,使传统纯器乐的语汇具备了更加独立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典型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从语言声调到唱腔旋律再到器乐语汇的过程,完成了从语言到音乐的升华。
传统作品受地域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和风格,在教学中要普及地区的基本常识,学习当地方言,了解风土人情。方言影响只是风格形成中的一个因素,要想更好地了解传统器乐的风格以及审美气质,还要追溯其源头,探究更多方面的因素。周青青教授此观点的提出对于其他传统器乐风格的形成与方言的关系来讲有着深远的意义。由此可见,我们应该深入每一种传统音乐风格以及流派的学习中,了解其成因,探索其内部规律,这样才有助于准确表达音乐的韵味。
让传统真正传统,这离不开对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探究。传统音乐的演奏状态应与现代曲目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传统作品例如《高山流水》《蕉窗夜雨》等的演奏要想具有“自然观照,物我合一”的审美情趣并达到天人合一、超凡脱俗的境界,这势必要求演奏者具备充足的文化底蕴。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古筝作品的文化内涵,停留在音准技术层面,难以上升到美学的层次,这些也就导致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进而影响对演奏传统曲目的兴趣和使命感。以此,我们要先从观念上改变思维方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的缺失问题。作为高校教师,我们理应有这样的使命感与观念,有意识地“复兴”传统曲目。
三、解决办法
(一)融入传统音乐美学思想。
主动在课程进行中渗透进音乐文化要素。作为技能老师,对于传统作品应有充分的理解,不仅要会弹会传授,而且还要从传统音乐的美学问题层面去剖析传统音乐作品,包括作品的时代、内涵等等。很多古筝作品都抒发了高尚的文人情怀,而这些情怀都演变为了一个个典故。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述这些典故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但实际情况是高校古筝教学往往只教授演奏技术,例如在传统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告诉学生音准概念、风格把握、技巧学习等内容,关于风格形成的原因却极少涉及。这种缺失往往从根源上就决定了对演奏传统音乐作品欲望的缺失。学生们不够了解,自然也就提不起兴趣,在演奏的精准度上也会大打折扣,在整体音乐把握上、演奏气质上也会显得格格不入。传统就变得不够传统了,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不了解以及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当今高校古筝教学传统曲目教学方面的问题。传统音乐美学问题势必会影响我们的教学,在古筝教学中融入美学元素也是必然的趋势。例如,在客家筝曲《蕉窗夜雨》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音乐观念中的人文精神,在演奏中体会“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品格
这是古筝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意境与气质的表现对于传统曲目教学来说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古筝教学与演奏虽然是实践类课程,但如果仅仅有实践部分而没有强大的理论支撑,那么这种演奏注定是没有质感的。真正有质感的演奏一定是有文化内涵沉淀的,这种文化的沉淀离不开传统音乐的美学意蕴。传统音乐美学注重“美善合一”,追求“自然观照,物我合一”的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达到“寓情于景,情景相即”的境界。中国传统音乐里普遍存在的散慢中快散的速度与大团圆的结构充满了形式美。传统曲目中变化丰富的滑音更凸显了纯净的单旋律的线条美。因此,我们在学习传统曲目时不应该仅仅把它理解成为一个技术问题,不要满足于技术上的认识,而是要深入理解背后的文化成因,直观地去体验。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离不开口传心授,但艺术审美有其自身规律,也难以避免地与个体的人文知识素养、情感认知模式等主观因素相关。课程中哪些审美观点可能只是教师主观认知的结果?针对情感表达与审美教学,应该如何更准确地把握主客观的边界?如何更有效地突破教师可能固化的认知模式?如何解决因师生之间客观上存在的专业认知能力不对等而导致的学生对教师的主观认知产生的盲从性?这些应是本课程不断深入研究与探索的内容。现阶段,我们可以尝试以学生为主导,多让学生谈感受、谈心得,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想法。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向学生们普及音乐表演的基本美学知识,以此规范其表演态度。音乐表现的是最真实的情感,演奏者的审美体验与审美能力直接影响了音乐的最终呈现效果。倘若演奏者的情感体验不够深入,演奏就会没有张力,缺乏感染力。所以,我们必须尝试引领学生去体验隐藏在乐曲背后的深刻含义,才能有效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对于作品的演绎,实践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还需在美学层面加以关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良好的演奏气质。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指引,发挥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作品内涵产生深入理解与体会,以审美为核心,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综上所述,在传统曲目教学中应了解曲目的深层次内涵,了解韵味背后的历史成因,丰富演奏细节,养成良好的演奏气质。通过实践探究古筝演奏与美学之间的联系,提高音乐审美能力,进而改善对传统曲目教学现状。在现代曲目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学生关于音乐表演的美学原则,从意识形态上规范学生的演奏态度。
古筝教学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演奏技能水平的发展,在古筝教学中渗透音乐美学思想是必然的教学趋势,高校学生本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演奏能力与理论基础,美学思想的融入从根本上可以提升演奏的高度与精准度,丰富乐曲的内涵,帮助学生沉淀演奏状态,进而提高演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