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壮族宜州山歌的传承研究

2023-04-05姚绍昭杜俊丽

戏剧之家 2023年7期
关键词:宜州歌王山歌

姚绍昭,杜俊丽

(广西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4)

一、宜州山歌的困境

(一)宜州山歌的传播困境——传统歌圩失去存在条件

山歌文化和传统歌圩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传统歌圩是山歌文化的承载,如果没有歌圩,山歌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潘其旭先生在《壮族歌圩研究》中提出:歌圩活动,“始终都是同壮族群众的物质生活、宗教信仰、道德风尚、心理素质相关联并互相制约的。歌圩与每个节日往往构成一个整体,围绕着劳动生产的节奏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成为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情感和进行审美活动的重要集会方式”。①

在当代,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歌圩存在的条件正在逐渐消失。其消亡的原因有很多。早期,电视进入千家万户,电影、戏剧等娱乐产业的复兴给传统歌圩的存在条件造成一定冲击。眼下,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再次冲击着早期娱乐方式。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每个人接触信息的方式、娱乐消遣的途径已经大为不同。青年人的消遣方式、择偶观念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已经完全不需要通过歌圩这一途径来恋爱和结婚,生活的快节奏更是不允许他们停下来接受传统山歌文化的熏陶。可以说,传统歌圩存在的条件正在随着时间渐渐消失。

(二)宜州山歌的传承困境——社会环境的制约

明清时期,统治者在壮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据《镇安府志》记载:“土民之家婚嫁俭约,循礼不尚奢侈,风尚近古,惟歌圩之风,尚沿苗人跳月踏摇之俗,虽严行禁止未能尽革……颇伤风教。”清末的官员更认为山歌是“风流歌”,将唱山歌的壮女用漆涂面并当街示众,以此打压壮民唱山歌的热情;民国时期,统治者更是发起了此起彼伏的禁歌运动,宜州山歌也在此风波中摇摇欲坠;时至近现代,音乐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但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受欧洲音乐中心论影响极重,本民族音乐教育体系迟迟未形成。

1993 年2 月,王耀华在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办的20 世纪国乐思想研讨会上指出:“民族音乐教育的不足之处,受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较为深重,以欧洲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进行教育,忽视了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深入和重建,助长了妄自菲薄,盲目崇洋的思想,不利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弘扬和发展。”②20 世纪末,在电视、广播、CD、手机听歌软件不断发展起来后,青年音乐爱好者绝大多数更加喜欢流行音乐,多接触、传唱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缺乏听众,市场越来越小,商家对民乐的推广也远远比不上流行音乐。从各个方面来看,民族音乐文化在当时社会上得不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呈现出一种“后继无人”的状况。

(三)歌书、歌集遗失,歌谣散落于各地

壮族有着自己的民族语言——壮语,20 世纪50年代,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才研发和制定了正规的壮族文字,在此之前,壮族文化以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宜州山歌文化也是如此,能够保留至今的山歌绝大部分是宜州人民代代口头传播而来的。笔者在采风中了解到的山歌共计42 首,例如“黄玉姣传家宝《山伯英台苦命歌》;歌王郭桂英演唱的《表情歌》《金城江市山歌》;歌王谢庆良演唱的《喜酒歌》两首、《樊江调》两首、《三合五言歌》《心想唱歌就唱歌》;歌王黄月香演唱的《升学歌》《参军歌》等。”现今仍有许多歌谣犹如遗落的珍珠一样,散落在大大小小的村落里,保存在老歌者的脑海中。也有许多山歌未来得及被发现就随着老歌者的离去而永远遗失,成为一大遗憾。

二、宜州山歌的传承价值

(一)宜州山歌具有丰富的文化特性

在前往宜州的采风活动中,莫祥和主任提出:“许多人讨论山歌在曲调上更为讲究,还是应更多地考察山歌歌词,其文学魅力是否大于曲调魅力。就这个问题,现在大部分研究者更倾向于‘山歌文学魅力更大’的观点。”宜州山歌文化的文学性表现在宜州山歌歌词的即编即唱、歌词平仄及押韵、歌词写作手法的多样性。笔者在采风活动中前往刘三姐故居流河寨,有幸与歌王谢庆良进行交流。在出题考歌王的环节,某同学提出让歌王用山歌回答“火箭是如何飞上天的”,不出一会儿,歌王随即唱道:“改革开放三十年,科技发展样样有。火箭里面有燃料,用火一点就上天。”四句歌词,前两句赞扬了在党领导下中国的飞速发展,后两句用朴实的话语回答火箭上天的基本原理。字句言简意赅,展示出了歌王即编即唱的功力。宜州山歌歌词结构种类繁多,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长短言等句式。常用的五言山歌,也称五字欢,各地差别很大,但是,其基本形式相同,即五字言四句。五言欢是北路山歌的基本形式,讲究腰韵的完整词义,所以一般在腰韵字上稍微停顿或拉长音。以下为五言四句押腰脚韵歌体:“见妹第一面,好比捡得金;日思夜又想,似火烫燎心。”

(二)宜州山歌是壮族人民文化自信的根源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宜州山歌作为壮族山歌极具代表性的一分支,弘扬与发展宜州山歌是对传统壮族区域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同时增强了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建立起了属于壮族区域的区域文化软实力,提高了壮族区域对世界的文化影响力。大力地发展传播山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广西城市文化的创新活力,吸引更多外来游客前来欣赏、游玩,更多民歌爱好者进行挖掘、深入研究,促进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筑牢壮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

(三)宜州山歌是宜州人民历史生活的真实见证

山歌将歌曲、语言以及本地文化完美结合在一起,具有口头语言文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特性。在《喜酒歌》中我们能够看到曾经的壮民成亲时的热闹场面;从《祝寿歌》上我们能感受到壮民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情咧调》里的爱情至今仍旧令人向往。山歌记录着世世代代壮民的生活面貌,这使得山歌不仅具有文化遗产的人文研究和探索价值,同时也能起到艺术欣赏和社会服务的作用。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送老》中写道: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惋……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书中强调了“自撰”二字,这正是山歌的特征;卷十《飞驼》载:“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驼。男女目成,则女受驼而男婚定。”上巳日即农历“三月三”,至今仍是壮族最大的节日。弘扬壮族山歌文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保护的意义是什么。宜州山歌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

三、宜州山歌文化的保护途径

(一)传统歌圩转型后开放

传统山歌虽然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但是并没有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山歌文化依旧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只要山歌存在,歌圩就可以存在。现如今,山歌已经有了全新的面貌,普法、宣扬爱国、爱党精神等都成了山歌的新内容。那么歌圩是否也可以根据新时代的需要进行转型呢?答案是肯定的。宜州现如今除了每年的“三月三”大型山歌比赛外,还有宜州“刘三姐”杯全国山歌邀请赛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人员,河池本地的河池铜鼓艺术节,每年由一个县负责举办,已经举办了十余年。2017 年12 月22 日,河池市宜州区科普山歌协会组织举办的十九大精神山歌巡回演唱会在合寨村举行。黄月香、黄月霜、何现光、黄学超等广西宜州知名歌王化身宣讲员,用桂柳话、壮话、官话的形式唱山歌传达党的十九大精神。旋律动听,歌词生动形象接地气,使得村民们乐在其中,他们不仅听到了歌王的歌声,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习了十九大精神。除了听歌王唱山歌外,村民们还现场编唱山歌与歌王们进行交流切磋,场面好不热闹。

这些大大小小的山歌比赛和歌会都是传统歌圩的转型,转型在于:其一,山歌比赛和歌会不再是自发的,而是由政府部门举办。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支持,活动范围涉及较广,活动内容和与之相对应的娱乐方式较为丰富。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参与下,活动过程相对来说比较规范,政府参与组织也加大了比赛的宣传力度;其二,山歌比赛和歌会有主题,具有时代精神。歌词的内容更为新颖,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山歌在新时代的影响力。

(二)宜州山歌文化进校园

众所周知,学校是文化传播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就壮族区域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而言,学校教育也应当成为重要途径。

2016 年10 月,笔者到宜州市第一小学参加交流活动时,许多一年级的小朋友穿着民族服饰以唱山歌的形式迎接我们的到来。宜州市第一小学校长接待了我们一行人,我们很好奇一年级的小朋友怎么唱出这么优美的壮族山歌呢?校长说,宜州第一小学设有专门的壮族山歌课堂,学校也一直坚持着“壮族山歌进课堂”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不仅是让孩子们学会唱壮族山歌,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学会写歌词、现场创编歌词,让新一代的宜州人从小就接受最正宗和最全面的宜州山歌文化教育。除了上课时学习宜州山歌外,学校还会组织有名的歌王来给学生进行演唱和讲解,与他们进行交流,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宜州山歌的热情,增加其学习宜州山歌文化的自主性。在活动方面,学校内也会举行关于山歌的活动,学校之外,组织学生们参加地方的山歌表演,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我们还了解到,由于现在的音乐教材并没有主打“民族音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本土山歌文化的传承,为了使宜州山歌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宜州市设法普及山歌教学,派一些有一定基础和能力的老歌手到宜州各地进行采风,把优秀的宜州山歌组织整理起来,并把宜州山歌编入本土的音乐教材中,让学生熟悉学唱一定数量的宜州山歌,这对于宜州山歌文化的传承具有重大意义。

(三)收集、整理歌书

歌者和学者,包括壮族音乐文化资源的研究者、优秀的歌师、歌王等,他们拥有较高的山歌文化水平,他们身上背负着传播壮族区域音乐文化资源的历史使命。他们收集山歌、撰写山歌理论文章,使山歌文化得到了更多的理论依据。笔者现在能搜寻到的宜州山歌相关书籍有:2009 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由潘其旭、韦玺主笔的《歌海传奇:歌仙刘三姐》;2014 年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潘其旭、许晓明主笔的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刘三姐歌谣》;2017 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杨昌雄、黄宁、甘月岚、黄国观、覃冬春、周祖练编著的《壮族传统山歌拾遗》。另有对宜州山歌展开研究的博士论文5篇,硕士论文13 篇,中文期刊28 篇。歌者和学者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技术对宜州山歌进行保存、收集和整理。他们构造了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基础的知识框架。他们的不断呼吁和实践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山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四、结语

宜州山歌文化不仅是人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更代表了民族灵魂和民族精神,是宜州人民文化的根。政府方面可以将山歌的传承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制定相对应的政策措施;结合文化基层单位的人才优势及县、乡镇各级山歌协会的群众组织作用,让农村山歌文化活动绽放新的生机;对山歌传承人建立保护制度,让山歌文化真正后继有人。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可通过立法加强普及壮族语言文字,为山歌文化的生存打好基础。在宣传方面,可以效仿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的成功案例,为宜州山歌谋求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双赢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宜州山歌文化将注入新的生命力,走向更大的舞台。

注释:

①潘其旭.壮族歌圩研究[J].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47.

②王耀华.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之得失[J].音乐研究,1994(02):10-17.

猜你喜欢

宜州歌王山歌
山歌还要妹起头
山歌
西部歌王
203B广州柏力影音有限公司/广州歌王电子有限公司
苗山歌
苗山歌
广西宜州中药街药用植物调查及资源保护探讨
生态长寿地之印象·宜州(风物篇)
生态长寿地之印象·宜州(人文篇)
《跨界歌王》研讨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