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重奏中不同声部演奏的共性化处理及艺术价值表现
——以重奏曲《翡翠》为例
2023-04-05阴明娟
王 琛,阴明娟
(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19)
《翡翠》是由作曲家王丹红女士创作的一首民族弹拨乐合奏曲,该作品采用了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后由演奏家周展先生将合奏曲改编为古筝四重奏作品。[1]该重奏曲拥有动感十足的节奏,四个声部中纵向的大三和弦不断变换,旋律线条此起彼伏,运用较高难度技法的同时加入变化音,独特的音响效果使西南少数民族的音乐形象更加饱满。
一、不同声部演奏的共性化艺术处理
如果情感是音乐的灵魂,那么技巧则是音乐的根基,只有打好基础,才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于古筝重奏而言,各位演奏者首先需要解决的难题是各声部要在复杂多变的技法中找寻音色的融合。
(一)摇指
在乐曲的第一乐段中,作曲家运用大量的摇指技法,持续的旋律音型以及四声部音区上的色彩变换使旋律风格展现了若隐若现的感觉。因此,在开始演奏之前,各个声部之间互相看一眼对方,同时吸气抬臂,随后统一演奏第一个摇指音符,要求过弦时要自然且旋律连贯同时注意音乐走向上强弱的变化。乐曲开始部分四个声部保持“p”力度的整体音响,展现一种朦胧的画面。随后四个声部以“pp”的力度呈现,随上行音符的进行使力度逐渐增加,摇指的音色逐渐明亮,宛如拨开烟雾一般。因此,要格外注意控制好整体的摇指力度,并且每个声部保持均匀的摇指频率和统一的音符时值。每个乐句结尾处注意统一以弱音收束,使大家的情绪保持在同等的层面,从而使整体音乐和谐。
(二)拍板
时代的发展促使人们的审美需求发生转变,许多作曲家在古筝技法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促进古筝艺术的发展,例如所有手指集中力量击打琴弦、拍击琴盒的不同位置发出不同的音响效果以及指尖敲击琴板等一系列拍板技法。这种拍板技法在现代古筝创作中广泛使用,例如陈哲创作的《苍歌引》、王建民创作的《幻想曲》等。
筝Ⅱ声部与筝Ⅳ声部在乐曲中结合了大撮与拍板的演奏技法,每位演奏者在开始时同时吸气,注意手腕的弹性,拍击后的力量迅速反弹回原来的位置,手指绷紧富有弹性,赋予声音活力,动作、速度以及力量的统一使得视觉与听觉方面都达到整齐的效果。筝Ⅱ声部的拍板采用的演奏形式是用义甲敲击琴盒,模仿敲击鼓边的音响效果,律动性的节奏展现多彩的音乐场景,与筝Ⅰ声部的主旋律发生碰撞,表现了当地人民围着篝火随着鼓点舞动的热闹场景。
(三)人声伴唱
该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加入了人声的伴唱,通过人声的“啊”和“呜”增强了乐曲的律动性,不同的发音方式呈现了不同的情绪,使音乐色彩丰富起来。人声伴唱“啊”的音高与古筝演奏的音高相对应,充分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表现出和谐的生活状态。人声伴唱“呜”使整个情绪走向低沉且黯淡,“嘿嘿嘿”衬词与拍板相结合,节奏铿锵有力,表现了当地人民热烈狂欢的场景。在演奏衬词“嘿嘿嘿”的同时进行独特处理,加入了双手在身体的右前方拍击三下,此时身体坐直,眼睛看向前方,双手的位置大致与视线在一个水平面上,随后演奏后面的拍板,将热闹的景象持续下去。
二、不同声部演奏的共性化处理要素分析
一首完美的古筝重奏需要各声部成员的统一部署和精心安排,每名演奏者的分工不同,在各个声部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弄清楚每个声部的演奏规律能使演奏者更准确地演奏整首作品。重奏练习的要素有许多种,包括声部的分配符合每位成员的能力水平、各声部之间的配合达到视觉和听觉方面的统一等。
(一)了解乐曲和各声部分配
在拿到一首新作品时,每个人都应对曲目的背景进行充分了解,掌握作品本身的音乐风格。在音乐表演中,各声部与演奏者的对应是一首乐曲成功演出的最基本的条件,对于声部的分配要仔细分析,更多的是要注意各个声部之间旋律的配合。[2]在《翡翠》这首作品中,每个声部各有其职责,尤其是第一声部和第三声部之间,无论是节奏还是音符都完全不一致,四个声部融汇到一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恰好说明了现代重奏作品正在蓬勃发展。
了解乐曲的每个声部后,演奏者需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声部,熟练掌握自己声部的同时也必须熟悉各个声部的分配。
(二)各声部之间的配合
古筝重奏,顾名思义,是由多个声部演奏乐曲的一种演奏形式,各声部之间互相衬托,既有独立性又具备整体性,共同促进音乐旋律的发展进行。由于声部增加,演奏人数也必须增加。各个声部之间的默契配合需要通过后天训练、每个演奏者不断进行磨合才能完成,这便要求每个声部的演奏者在节奏上是同步的。[3]同时,演奏者们要善于聆听,在了解自己声部的同时也要熟悉他人声部,在相互配合中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在演奏中做到“百战不殆”。
1.气息
在气息方面,气息的准确应用是乐曲连贯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各声部之间默契配合的必要因素。演奏中若没有气息的配合,那音乐便失去了活力。不同气息的运用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情绪,从而直接影响到乐曲的速度,这就要求所有演奏者的气息统一,通过气息的运用来控制整个力度的变化,尤为注意呼吸的强弱,才能呈现出完美的演奏效果。在乐曲开始之前,演奏者首先要调整好气息,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表演状态,随后凝聚所有气息的同时带动手臂运动,演奏出第一个乐音。
2.舞台表现力
在舞台表现力方面,古筝重奏最重要的是演奏整齐,想要实现良好的舞台演出效果,每位演奏者的肢体动作也需要达成统一。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日常排练中加入身体动作的训练。抬手的高度、主旋律声部的重音位置以及伴奏声部律动时的头部运动、结尾时的收束动作等都是演奏者需要练习的。
(三)音乐本体方面的统一
音乐作品构成中的各种音响构成因素,就是音乐本体[4]。音乐本体的研究关乎什么是音乐、音乐的功能以及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等一系列问题,任何一首重奏作品都要经过一次次的排练才能达到相对成熟的默契感,因此,演奏者在排练时要格外注意以下几点:
1.音准
在音准方面,确定各个声部之间的音准统一是演出或排练前必做的准备工作,一丝细微的音准偏差在听觉上是尤为尖锐的,因此在开始前所有的演奏者需利用调音器校音,保证每个声部所有音准的统一性,并且音准的把握要服从整体音准需要。同时《翡翠》这首乐曲中存在转调的情况,要清楚变动哪个声部的哪根琴弦,并且转调后的音准也是统一的,这就要求预留出变动琴弦所移动位置的间隙,找准变调后琴码的新位置并做好标记。另外,由于古筝调性的特殊性,需要通过左手的按弦来表现变化音,左手按弦的力度或深浅决定了变化音的高低,这需要进行系统训练,培养演奏者的综合音准感,避免乐曲中出现音准偏差导致听觉的混乱。
2.速度
在速度把握方面,尤其是快板部分,由于速度很快导致演奏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弹奏的音符上,容易出现抢拍等情况,演奏者控制不住自己的速度那么整体的节奏便会混乱,由此可见速度统一的重要性。古筝重奏作品《翡翠》的多个乐段中,不断变化的节奏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音乐的律动感,但也加大了演奏者速度统一的难度。在练习的过程中,采用跟着节拍器慢练的方法,精确到四个声部每一拍的每一个音,熟练后慢慢加速,每个演奏者心中的速度逐渐统一,这样一步步训练形成良好的默契,那么速度把握也就一致了。
3.强弱
在强弱控制方面,每个演奏者的强弱表现应是一致的,采用“均衡式”的力度处理可以准确地表现出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并展现出不同的层次感。在排练时所有演奏者准确区分力度的强弱变化,并机敏地对待强弱的处理,服从于整体音量均衡的需要。将处理弱与强、渐强与渐弱等力度记号统一起来。例如,在演奏“p”记号时,所有演奏者的演奏区域集中到琴弦的中间位置,身体微微向下低;在演奏“f”记号时,演奏区域集中在靠近前岳山的位置,身体向上,腰背挺直;在演奏“p<f”记号时,演奏区域从琴弦中间位置逐渐移向边缘处,音色逐渐放亮,身体逐渐立起来。强弱控制的稳定性与准确性需要每一位演奏者高度集中注意力,增加对音乐情感变化的敏锐性,呈现出音乐的多个层次,更加贴近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
三、艺术价值
(一)彰显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
我国的西南地区聚集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对西南地区的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各民族之间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5]古筝重奏作品《翡翠》以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素材为基调,将苗族的“飞歌”音调、侗族的“大歌”合唱、人声伴唱和敲击拍打等特殊音响相融合,充分彰显了西南地区的文化底蕴与风土人情,描绘出绚丽多彩的美好景象,让听众从音乐中感受到当地的山明水秀和文化气息。
(二)丰富音乐的表现力
作品运用的创作手法为西方多声部织体,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创作手法相结合,并加入了人声哼唱和伴奏乐器,打破了传统民族器乐的曲式结构和创作理念的约束。四个声部相互竞争演奏后又回归到了统一,横向多线条的旋律色彩体现出每个声部之间既交错又融合的特点,描绘出当地人民的热情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促进创新性发展
该重奏曲通过一些演奏技巧制造出的音响效果,无形之中营造浓厚的氛围,表达深刻的情感内涵,丰富了作品的音响效果,扩大了音乐的表现力,使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美感。同时,重奏的演奏形式不仅对我国未来古筝的发展指明了探索的方向,还带来了无限创新性的可能。依靠音乐动机的发展,凭借多个声部呈现,放大创作空间的同时也使得音乐基本框架变得高级且复杂。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古筝重奏作品《翡翠》的探究,总结重奏作品需要演奏者们对一首乐曲有同样的见解,在声部配合之中有同样的理解方式,充分了解不同风格作品所蕴涵的音乐情感和音乐形象,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每位成员探索演奏中所蕴含的共性化演奏处理,把音乐整体效果摆在首要位置,增强个人的集体意识。古筝重奏曲《翡翠》新颖的乐曲形式和独特的技法运用突出了音韵之间的融合,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其他研究古筝重奏的学者提供思路,进而更好地培养古筝艺术人才,推进古筝艺术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