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视野下职业教育教学发展路径探析

2023-04-05于海洋

山西青年 2023年5期
关键词:职教学习者深度

于海洋 杨 婕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2019 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1]。政策指向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的发展目标以及培养“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的时代需求。高质量职教人才的培养必须摒弃传统职业教学中枯燥的教学模式,杜绝“只知其表,不问其理”的浅层学习方式。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迫切召唤深度学习,其对学习者在理论深度、实践应用和思想深度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深度学习促使职业教育人才在专业领域精耕细作,回应了当前现代化职业人才的培养之需,是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深度学习界定委员会(Committee on Defining Deep Learning)将深度学习定义为:“个体发展认知素养、人际素养和内向素养,逐步能够将某一情境中所学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的过程。”[2]1976 年,马顿(Marton,F.)和萨尔约(Saljo,R.)针对学生对文章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和深层学习(deep learning)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3]。浅层学习者只限于对文章内容忠实描述和记忆,而深层学习者则更侧重于领会文章要旨,这被认定为深度学习在教育领域中的首次应用。于此之后,深度学习在国外学术界展开激烈讨论。虽对深度学习的定义和描述各执一词,但普遍都赞同深度学习在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和合作能力等多个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5 年我国学者黎加厚,将深度学习概念首次引入国内,并将其定义为:“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4]我国对深度学习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研究者针对我国本土化教育困境,结合核心素养需求,也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深度学习理论。学者郭华谈及:“深度学习使学生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未来自主发展的核心素养,形成积极的内在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5]钟启泉教授指出深度学习指向学生高阶智能的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养成[6]。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深度学习的探讨,笔者认为深度学习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注重知识理解。一方面深度学习强调知识横向的广度,将碎片化知识、杂乱无章的多渠道信息进行横向整合。将知识点构建成知识网,建立起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可使学生达成闻一知十的教学成效。另一方面,深度学习注重新旧知识的纵向深度。在把握知识内在本质的基础上,将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之上,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深度学习通过对知识整合,对所学信息深度理解,以达到长期保持知识记忆。

注重实践迁移。深度学习不是将知识机械停留在掌握理论层面,而是将其迁移应用于实际环境中,使学习者在实践中反思应用获得知识内化。深度学习在加工复杂信息和概念基础上,将头脑中符号知识外显化,辨别具体情境,迁移运用知识。让知识在应用中“活”起来。同时这也是评判学习是否深度化的重要外在表现。

注重思想培育。深度学习不同于浅层学习,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在于,浅层学习是“为了知识而学知识”,把知识当成单调的符号。不伴随内在动机的简单学习,也难以将知识升华到思想高度。而深度学习更看重“人”的价值,通过提供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习者主动性,注重人的核心素养培育,让学生沉浸式学习、享受学习、乐于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态度,具备终身学习的思想。

总之,深度学习是在教师的参与下,学生深度把握核心知识的本质和内涵基础上,学习者主动将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整合,积极构建知识网络,且将知识迁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从而形成创新性思维、批判性精神的同时,拥有积极内在动机且具备终身学习目标的一种高阶思维学习模式。

二、“深度学习”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迫切需求

(一)职业教育的时代重任召唤深度学习

当前世界正处于以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急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存在更大要求。加之世界格局巨变,中国欲在变动格局下,突破封锁、遥遥领先,必须将核心技术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而核心技术突破关键则是具备技术出众、创新力强的专业型人才。职业教育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要扛起时代使命的大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的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7]

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也同样提出对于职业教育诉求:“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到了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的时期。”[1]不论于国际大环境,还是国家战略布局,职业教育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直面挑战,培养职教生精益求精、标新立异、执行力强且勤于思考的工匠型人才至关重要。浅层学习对知识的简单理解、机械记忆远不能适应高质量人才培养需求,应以更高层次的深度学习提高职教生社会适应力。

(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急需深度学习

课堂教学是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主战场”。“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是关乎教学质量优劣的重要三因素。我国职业教育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顽固难改,实践型教师凤毛麟角,重理论轻实践,以知识传授作为教学重心,导致学生难以深入思考。在主动性培养方面,教师普遍缺少对职教生的共情能力,缺乏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之现代科层制的劳动组织,把工人置于组织的最底层,进一步削弱了工人的职业成就动机”[8],导致职教学生对课堂的热情度普遍不高,“课堂睡一片”“上课玩手机”现象屡见不鲜。专业的信心不足、忠诚度不高的显著问题也是职教学生的普遍问题。学生如此这般学习,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也就成为无稽之谈。让学生乐于学习、增强职业信心,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把握知识本质,培养国家所需职业人才迫在眉睫。

三、引向“深度学习”:职业教育教学发展具体路径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扮演着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转变的重要角色。欲实现职业教育教学高水平发展,学生必须转变传统学习观,做到深度学习。“而深度学习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需要融入深度学习逻辑原理的优质教学来激发”[9]。因此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必须借助教学这一桥梁。推进职业教育学生的深度教学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以“精”推进知识深度化,精简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二是以“融”推进实践深度化,发挥产教深度融合优势,让知识外化于行。三是以“情”推进思想深度化,给学生营造有温度的氛围,激发学生内在动机。

(一)“精”:推进知识深度化

知识是传递教学内容的重要媒介。知识之“精”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深度。所谓的“精”是指教学内容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数量,更应在乎知识的质量。既要注重知识的广度,也应兼顾知识的深度。鉴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间教学对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等方面大相径庭,因此,职业教育教学不可对普通教育模式生搬硬套,要根据自身特征选择适合其对应群体的知识。而如何做到教学内容之“精”?“职业教育具有更明显的职业性、跨界性与融合性,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10]。职业教育知识的选择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与时俱进的动态知识选择体系。要将该行业最新研究成果、最先进的设备操作流程、最新的岗位要求等纳入知识体系,淘汰过旧、过难、过偏的教材知识。要保证所学知识点之“精”,处在行业前沿,具有现实意义。

明确职业教育知识呈零散化、专业化特征。与普通教育中系统性、逻辑性强的学科课程不能同日而语。不应参照普通教育模式,将冗杂的理论知识大量纳入教学,增加职教生理论学习负担。精简对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核心知识即可。将知识重难点聚焦于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所获取的默会知识中去,保证职业知识前沿且精炼,是教学内容之“精”的重要前提,是深度学习的良好开端。

如何保证“精”的教学内容落实课堂,使职教生学习成果达到最优?“精”妙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教课堂既要放眼于时代,有知识的广度,也应注重职业知识在模拟工作环境下的深度挖掘。让学生主动依据理论知识回答工作流程中问题的拷问。以激发兴趣为前提,以同侪互助、“互联网+”为手段,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进行四步骤课堂深度教学:一是学生的逻辑思维、理论基础和技能水平差异较大,教师需对学生实施诊断性评价。初步了解学生课前理论水平及技术操作能力。以新授知识为中心,结合生产流程的标准和预见性问题,量体裁衣,提出差异性的优质驱动型问题。二是采用均衡型分组方式,将“互联网+”融进课堂教学。各小组间通过分析辩论,借助网络模拟软件、国家职业教育智慧平台等资源,在众多思维碰撞中,获取小组学习成果。三是结合实训教学软件模拟成绩,教师、小组成员及学习者自身等多方评价,反馈小组学习实情,完善既有结论。四是学习者填写反思清单,包括已知知识、已掌握的技能、技术操作熟练程度等,反思未知知识和技术改进策略。在不断反思中,让“精”的知识,通过“精”的教学,层级递进,构建职业知识网络,使职教生深刻把握。

(二)“融”:推进实践深度化

只停留在学校课堂中理论知识层面的学习,致使职教生毕业后“零距离上岗”成为遥不可及的目标。究其原因,学校受制于实践空间局限、技术支援弱以及产教融合度不高的弊端,大多数职业院校学生接受着与普通教育别无二致的教学方式。不动手、不实操,实践经历有限,诞生于实践中的默会知识更是匮乏,难以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如何实现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深度化?则需要进一步将学校教育与产业之间深度互“融”,让知识走进内心,切实落实进每一处生产流程。

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教学体系要与企业需求紧密相融。职业院校要以国家的战略布局为基础,明确学校发展定位,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对本校的专业设置、教学体系作出适当调整。学校教育供给的人才迎合企业发展之需求,才是产教融合的共赢之举。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融进企业,是寻求企业实践平台的重要前提。

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将课堂“搬进”企业。学校应安排学生每学年至少6 个月走进企业实习,最大程度发挥企业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和场地优势。企业打造实训基地和专业化孵化空间,根据技术升级、产品创新需求,与职业院校展开项目研发及工匠型人才培育。以企业研发需求为基础,将企业实习生,划分为若干实习团队。企业教学流程划分为“试误—熟练—实操—创新”四层次深度教学。初学者模拟工作情景,进入实训基地,全面了解工作环境、生产流程和产品规格。经过反复试误,获取专业知识的掌握,伴随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反思学习的不足之处。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巡视学生实训,针对学生不足之处答疑解惑,助推学生熟练掌握技能。教师要在巡视过程中记录学生产品的生产质量、生产效率以及熟练程度。择其优者进入实际操作化阶段,让学生走进生产一线,在工作岗位,与工友同侪合作,对自身技能反复切磋,精益求精。在实习末期,各小组成员针对企业研发需求,上交创新创业企划书或研发产品,阐明研发思路和研发依据。教师以此为凭据,监测学生深度学习成效。学习者在实践中反思,将知识迁移应用,内化于心,将头脑中符号知识得以外显化。

(三)“情”:推进思想深度化

职教生普遍存在思想观念弱化及惰性强的共性,深度学习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欲使职教生将之作为习惯,则需要具备终身思考的品质以及自我超越的内在动力。而正确的价值观念、强大的内在动机作为人内在的品质,不是被动的,也非教师给予的,更不是偶然发生的,而需要“情”感渲染、感化而来。而如何做到教学“情”之深切?这就需要学校教师、企业导师与职教生之间合力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为学习者营造一个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平等愉悦的学习空间氛围。使得学生生存空间形成一股力,推动学生朝深度学习蓬勃前进。

1.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正面的榜样作用,在教学中与其他同行深度合作,具备出色的业务水平、技术素质,坚守岗位、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言行一致,是获取学生信任的前提,是成为学生效仿对象的基础。以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影响职教生的职业观念,激发学生内在效能感,提高情感体验,将爱岗敬业的价值观念内化,践之于行。

2.唤醒学生积极性,呼吁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帮助学生获得深度学习内在动力的使命感。教师迎合学生之所“需”,只有当教师“供”与学生“需”相迎合,建立起师生间共同愿景,增强职教生对所从事领域信心,教学才更易贴近学习者“兴奋点”。一方面,回应学习和就业需求。教师、教研员、校长及企业导师等教育工作者应对每位职教生的就业意向了如指掌,根据不同的就业需求,打造系统化、个性化教学团队。“需”是“供”之始,使每位学习者都有明晰的就业愿景。结合量身定做的教学方案,满足学生自身意愿。另一方面,企业与学校成立教学评价交流平台,双方教师及时针对学业不足之处做出详细的形成性评价,并监控学生发展趋势直至学生熟练掌握技巧。让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享受学习,深度挖掘且忠于所在行业。

3.教师应及时反馈学生生活和情感的诉求。职教生相较于其他群体的学生而言,自我认同感低,自我效能感差。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关心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关注职教生德智体美劳协同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有温情的教学情境下,获取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终在教育中获得追求个人成长、自我实现的动力,让深度学习在职业教育中生根发芽。

猜你喜欢

职教学习者深度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培养“工匠之师”,赋能广东职教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