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路径
2023-04-05王彦杰闫浚玮
○王彦杰 闫浚玮
以“全人教育”为目标的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通识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培养学生成熟心智模式;塑造学生完美的性格,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课程建设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关键环节与核心工作,也是实现通识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决定课程建设质量高低的核心要素是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
目前,区块链技术在高等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与社会公共管理等领域体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优势,不仅仅是区块链技术支持了社会行业的发展,区块链的理念与思维方式也引领了社会深层的变革。工信部颁布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白皮书》指出,区块链技术在教育领域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与行政管理方面引发了颠覆性变革,区块链新技术及其思维方式与高等教育融合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变革的重要方向。
一、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迷失方向,影响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选择。我国各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时间不长,开展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素质修养,因为人才培养不仅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需要培养人才全面适应工作环境的综合素养。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展了书院制教育,强化学生的“全人教育”,书院成为实现全人教育的主要载体,负责通识教育的教学设计与组织。但是,书院制下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各高校的通识教育也都是刚刚起步:没有经验与成例可以参考,究竟如何确立全人教育目标?有的高校强调培养理工医科专业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或者传授祖国传统文化,或者培养学生“琴、棋、书、画”等传统美德,也有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设计通识教育,但通识教育宏观上缺乏明确的指导意见与可以遵循的规则。
2.课程总量与教学学时不足,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许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较薄弱,许多课程是建立在思想政治、外语、体育以及艺术类课程等原有选修课程的基础上,加以简单修改补充而成型的。与各专业课程体系相比,一是课程体系缺乏专业课程设计的“专业基础课——桥梁课——专业课”类似的逻辑内涵,二是缺乏优质课程资源,三是通识教育课程课时量的比例过低。这不仅仅是高校对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视不够,投入过少,也反映了教学科研人员课程开发能力较弱,对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的不深入。
3.教学内容特色不明显、针对性不强,难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体系构成与教学内容选择基本是统一“批发”,课程模块很难做到全面、真实地反映社会行业对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也不能够客观反映学生成长诉求;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设计上,不能依据学生自身能力基础、学习兴趣以及专业需求等开展课程教学;课程建设资源渠道比较单一,缺乏根据学生客观需要而开发的教学资源,很难打造出特色明显的通识教育课程。
4.教学评价的可信度不高,不能准确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在课程建设评价方面,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效果,评价主体一般是学生、校内同行、教学督导组及教学管理者等,评价时间一般是学期中间与期末教学结束。这种评价机制导致评价结果可信度低,一是由于间隔时间太久,评价主体提供的信息有一定的偏差;二是评价依据单一,容易受到数据信息丢失、数据统计偏差、人为因素的数据修改等影响,很难客观、真实地反映教学活动的情况。
二、区块链技术服务高等教育的优势分析
区块链技术在数据储存技术、数据架构流程、数据运用追踪以及数据共享等方面存在着自身优势,其所特有的去中心化、分布式共识、防篡改、可追溯性等优势特征,可以实现隐私数据的保护与储存,区块链在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一是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功能。区块链技术支持各个区块的参与节点自主地开展活动,每个节点都是中心,可以自由而迅速地达成一致性意见、形成共享账本。基于区块链去中心化技术特征与理念,在课程建设上提倡建设去中心化的课程体系,建立互联网共享课程,在经过规定的审核程序后,区块链上每个节点都可成为课程建设的参与者,网络资源与服务以加密的形式在各个节点传输,不仅可以突破学校之间的界限,充分挖掘社会潜在的资源,也可以提高建设共享课程的效率,还可以保护知识产权。
第二是区块链的记录功能。建设在线课程教学服务交易平台,通过智能打包与智能合约功能,实现选修课程与课程教学的“交易与结算”工作,将每一单交易的记录记在区块链的账本上,便于在学期末或课程结束时进行学习过程与成绩的查询。2018年,牛津大学推出的Woolf Universtity,教师利用网络开展课程建设与教学,学生在线上进行模块课程选择,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线的课程学习;学生完成学业后,相关学习信息便会被记录在区块链中,作为学位管理与学历查询的依据。
第三是区块链上数据的可追溯性与不可篡改性。一是区块链上的数据分别记录在各个节点上,所有记录下来的数据不能再修改,各类数据都可被追溯查询;二是区块链具有非对称性加密技术,可以对交易双方的数据、身份、货币等信息进行保密。高校与教学平台可利用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性的特征,记录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数据,也能够利用其加密技术,保证学习者的隐私不被泄露。因此,区块链技术不仅能够保障学习过程的真实有效,还可以查验各类工作与学习的经历,防止学历造假。
第四是区块链上数据的共享性。根据自己的需要,各个节点自主下载并保存区块链上的数据信息。同样,各个节点也可以上传数据到区块链上,供其他节点进行查询利用。区块链上技术与特征运用到通识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很大的数据查询技术优势。由于没有中心服务器的限制,各类学习人员无需登录中心网站,就可以从各数据链上的各个节点或教学平台上获得自己想要的学习资源,降低了学习成本;区块链上各节点的教学资源也可实现共享,方便学生获取更大范围的共享资源,甚至可以进一步形成全球知识共享体系。
三、基于区块链赋能的通识教育发展路径
第一,建立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供需联络机制,把握通识教育的目标定位。由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高校不能全面、及时、准确地把握社会行业所需要的全人内涵,人才培养的供需不平衡,高校未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全人”。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标准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都与社会行业的需求密切相关。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支持,高校可以邀请企业参与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大数据分析,组建高校链、企业链和人才链组成的联盟链,形成真正的行业与企业需求,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因此,积极探索建立供需联络机制,利用区块链技术获取并掌握社会行为与企业对人才内涵的需求,调整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与内容,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第二,建立和谐的师生信任沟通机制,营造教学相长的育人氛围。区块链最初目的在于交易网络虚拟货币,交易双方都是虚拟身份,并无任何的现实信任保障,但是交易过程中运用的非对称性加密技术,保护了交易者与交易过程的相关信息,保证网络交易安全进行。基于加密技术而建立起的信任沟通机制,顺利地解决了网络交易的安全信任问题。区块链案例加密技术与思维方式也可应用到通识教育实践中。一是建立区块链虚拟身份。这种网络虚拟的师生关系并不影响教学互动,教师要充分信任建立在区块链上的虚拟关系,将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课程教案提供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与意见反馈渠道,并可以获得学生的反馈意见。二是运用网络非对称加密技术,保证学生学习信息以及各类意见反馈信息的秘密,解除学生意见反馈的后顾之忧,与教师积极主动进行沟通互动。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起的新型师生信任沟通机制能够破解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避免教师占据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进一步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师生共同努力达到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效果。
第三,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课程建设机制,集思广益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现在,高校拥有大量的优质师资,如何全面充分开发师资队伍的潜力,提高学校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重大难题。因为,在高校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中,时间与空间限制了各类优秀教师展示自我的机会,以致教师不能设计出有特色的课程内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到影响。如果通识教育“全人教育”的目标不能实现,学生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毕业后对工作环境的适应以及同事关系处理,甚至可能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发挥。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互联网共享课堂,充分挖掘高校的各类优秀教学资源,每位教师都可成为区块链上的节点,将网络资源以加密的形式存储到网络中的相关节点上。同时,教师也能够根据需要汇集与整理相关信息,为建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积累大量的课程建设资源;学生也可以获得区块链上每个节点的教师教学内容,并且在每个节点上提出个人建议与观点,帮助教师完善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内容。
第四,建立课程模块的主题选择机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发展需求。在通识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变化,选择适宜学生思想成长的教学内容,通过组织学生集中讨论,发现学生在知识上的需求点与思想上的困惑,然后再设置相关的教育主题,以确保每个课程模块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一是利用区块链技术上的基本规则,建立审核机制,保证通识教育的正确方向与权威性;二是利用区块链课程教学平台,向师生提供定制化应用模块,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相关教学内容,学生利用权限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三是利用区块链上传输技术特征,扩大课程模块应用范围,把握学生是否对课程模块感兴趣,并且能够获取更多优化课程的资源与建议,提升课程模块的吸引力。
第五,重构多元化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公开。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评判标准,按照事先确立的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但是,目前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评价存在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过程中主观性较强,评价数据不完整、可信度低等问题。利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集体维护的特征,确保评价主体的平等地位,以有效收集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反馈意见,从技术上可以把教师、学生、家长、实习单位、学校职能部门等作为评价主体,促进通识教育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评价过程中,可利用区块链技术获得考勤、问卷调查、访谈、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数据信息,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智能化的统计分析,保证评价数据的有效性;充分利用区块链上完整的数据链信息,对通识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管理,获得学生成长的全程数据,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全程性的评价,既保证了评价数据的准确性,也保证了评价的全面性。
区块链技术、思维方式与理念正逐渐深入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对高等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理念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但是也为解决高等教育现存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与办法,需要去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区块链技术与高等教育融合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并且区块链自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但是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区块链技术在辅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上将拥有更多的机会、更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