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教育评价的特点、功能及其推进策略

2023-04-05周嘉文王林艳

中国成人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主体社区指标

○周嘉文 王林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以构建学习型社会。这不仅为社区教育指明了阶段性发展目标,更阐明了社区教育肩负的社会责任。为了目标最终落实,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强调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社区教育的着力点,要“立足城乡社区,面向基层”,办好“家门口的社区教育”。现代教育评价理论认为:对教育活动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和个体的需要进行判断,即对教育活动显性和隐性价值的判断,最终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就是教育评价[1]。把教育评价融入社区教育中,一方面能够有利于社区教育的多角度、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有益于终身教育理念的实现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文章通过对社区教育评价相关概念、特点、功能定位及其推进策略等的阐述,以期为社区教育评价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

一、社区教育评价的相关概念

(一)社区教育

目前,关于社区教育概念的界定,学界已有不少见解。叶忠海认为社区教育的范围是整个社区,对象是社区内全体成员,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从而推进社区的良性发展[2]。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社区教育概念界定为:以社区成员为对象,开发社区内的教育资源,组织能够提高成员生活质量和素质的教育活动[3]。也有学者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大教育,其根本是教育融入社会,是为了实现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促进社区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进步[4]。由此可见,尽管界定社区教育概念的视角有所不同,但大家都对社区教育的特定空间、对象、人本观、目的和性质等进行了阐述,使对社区教育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

(二)社区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在既有的教育价值观的基础上,采取相关评价手段,全面地收集和整理系统资料,从而判断教育活动满足教师教育主体需要的程度[5]。社区教育评价是社区教育无法缺少的部分,也是衡量社区教育开展效果的手段。文章对于社区教育与教育评价的概念,借鉴陈岚的看法,认为社区教育工作者是社区教育评价的根本,他们在相关政策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研究社区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公平客观地评价教育过程[6]。

二、社区教育评价的特点

(一)评价本体的独特性

社区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是社会经济及社区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产物,既拥有教育的共性,更融合社区的个性特征。与教育评价不同,社区教育评价亦有着自身的独特性。目前,我国社区教育评价工作的开展仍然是从学校教育评价的视角出发,生搬原有的评价体系运用到社区教育中来,带有学校教育评价的工作印迹和思想痕迹。根据社区教育评价体系的发展需要对学校教育评价进行批判性扬弃的基础上,遵循社区实际情况,建构出社区教育的独特性,从而反过来指导其发展。

(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社区教育主体的复杂性决定着社区教育评价对象的多元性。朱伟文指出社区教育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社区学校、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及个人,社区学校与社区成员间的关系,还指明了社区教育的主体之一是社区学校,其他参与者包括政府及社会组织等[7]。刘庚、荆玲玲也认为,社区教育评价主体应包括政府、居民、社区学校、社会组织及私人部门等[8]。这是因为,政府具有进行社会性公共服务与管理的职能,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社区教育必然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社区教育的服务对象就是社区居民,因此居民也是评价主体;社区学校作为社区教育的主要机构,自然在社区教育评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区学校还涉及管理者和教师等成员;随着近年来公益事业的发展,社会组织作为社情民意的体现,也积极地参与管理社区教育,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与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对应出现的就是私人部门,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私人部门在弘扬自身企业文化的同时,也以捐款捐物的形式推动着社区教育的发展。

(三)评价方法的综合性

社区教育评价对象可分为静态对象和动态对象,静态对象是社区教育课程,动态对象是多元化的社区教育主体。首先是对社区教育课程的评价,可以从质化和量化两方面系统评价社区教育的课程目标、课时分配、课程内容、授课方法等,使课程评价既能以量化指标加以呈现,又能质化地反映和揭示社区教育课程存在的实际问题与本质特征。其次是对社区教育主体的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意味着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包括对社区教师与社区居民的评价,即对施教者和受教者的评价。对于社区教师,可以从其人格特征、业务水平、课堂状态、社区居民学习情况等多方面衡量和评价;对于社区居民即受教者,可以将学校教育的诊断性评价、生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对社区居民的教育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由此也可见,评价方法是多样且综合的。

(四)评价指标的时效性

进行社区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紧跟时代步伐,测评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的实际效果,这就要求评价指标要有时效性。郜鑫认为评价指标包括条件指标、过程指标和效果指标。评价条件指标具体包括制度建设、认知理念、队伍建设、设施设备、经费等;评价过程指标具体包括活动组织与内容、开办学校与网络建设等;评价效果指标具体包括居民参与度、满意度、归属感及社区教育的宣传度、传播度等[9]。社区教育评价指标的与时俱进也就意味着指标体系各方面的建设要契合社区实际发展状况,联系时代背景与教育大政方针走向,从而增强社区教育评价指标的时效性。

三、社区教育评价的功能定位

(一)诊断功能

社区教育评价的诊断功能是指对社区教育工作过程中产生成效、矛盾等状况进行判断的能力。该功能有利于及时发现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相应举措解决,使之回归正常轨道。具体来说,应从两个方面分析“诊断”这一词语。首先是“诊”,即“诊察”,诊察社区教育发展状况;而后是“断”,即“断定”,对社区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成效、矛盾、问题等状况作出科学的判断。具体来说,依据社区教育评价指标,采用科学的质辩或实证手段,收集相关资料,严格诊察和分析社区教育开展状况,并作出相应的价值选择与判断,判断社区教育工作中哪个环节成效显著,应继续施行和提高;哪个环节出现了矛盾与问题,找出原因所在并“对症下药”,加以改进或提升,从而提高社区教育的工作质量。

(二)管理功能

社区教育评价的管理功能是指对动态评价主体和静态评价对象顺利完成当前任务、实现未来目标的约束能力。对于评价本身而言,难以自发地运用管理功能对社区教育工作进行约束,而是利用管理功能的内在效力——自我检测、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规范和影响社区教育工作等活动。在社区教育评价过程中,是按照既定的评价指标对社区教育工作进行逐项全面检测,对其完成任务和目标的程度作出判断:或是积极倾向的肯定和奖励,或是消极倾向的否定或惩罚。在此判断倾向就会促使对社区教育工作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使之调整自身的活动进程、方向和方式等方面,从而逐渐完成既定任务和目标。

(三)激励功能

社区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是指以实现社区教育发展为目的,借助有效的评价手段,挖掘和维持社区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潜力,激发其开展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评价激励对象必然是参与社区教育工作的动态主体,即政府、居民、社区学校、社会组织和私人部分等,要使激励功能发挥效用,最为关键的是要激发各个动态主体参与的内在动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个体具有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不管是对于个体还是单位,都有获得高评价和实现价值的心理趋向。因此,做好社区教育工作的外在表现,获得高评价和实现价值的内在需求也成为各动态主体所需要面临的话题,而评价其工作的好坏就要依据评价指标。此外,制定各动态主体评价指标时要遵循教育的“最近发展区”原理,把握适度原则,将条件评价指标、过程评价指标与效果评价指标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有效地发挥社区教育评价指标的激励功能,使之发挥最大效用。

(四)监督功能

社区教育评价的监督功能是指对动态评价主体及静态评价对象进行监察与督促的能力。监察能力主要体现在动态评价主体与静态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的比较上,通过监察社区学校、管理者等工作是否到位,监察社区教育课程、教育设施等实施状况以确定其社区教育工作是否达到既定目标及目标的达成度。督促能力主要体现在动态评价主体与静态评价对象和实现评价目标的差距上,通过督促社区学校及其管理者等认识到现实工作状况与理想工作状态的差距,以使其明确社区教育工作的未来努力途径和方向,并朝着评价目标前进。

(五)教育功能

社区教育评价的教育功能是指评价本身所具备的影响动态评价主体和静态评价对象的观念、思想、品质、价值选择与价值判断等的能力。在对动态评价主体和静态评价对象评价的过程中,本身就包含着有利于社区教育发展的观念、思想、价值选择与价值判断等教育品质。这就启示我们注重评价的过程,着眼于细处,发掘社区教育评价的教育功能,使之有利于社区教育的发展。

四、社区教育评价的推进策略

(一)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实施社区教育评价

社区教育在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逐渐发展起来,在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经验形成的新型教育形式。不同于北欧的学习小组与民众学院、日本的公民馆、美国的社区学院,我国社区教育起步晚、发展慢,而且发展情况复杂多变[10]。我国因民族众多、民情各异、地区经济不平衡、教育资源投入不均衡等,社区教育发展面临着较多困难。相应的,尽管国内社区教育评价体系发展较为完备,却是放诸社区的大背景下而言的,具体到各个社区中并非完全适用。因此,在实施社区教育评价时,应考虑到各个社区的独特性,遵循因地制宜评价原则,建构真正属于各个社区的评价体系。

(二)丰富社区教育评价主体层次

根据评价主体多元性的特点,丰富社区教育评价主体层次,充分调动社区教育利益相关者与社会各界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教育评价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评价体系更加全面,能够推进社区教育的发展。首先是社区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评价,调动政府、社区管理人员、社区教师、社区学员等参与评价,由于其直接参与管理和建设社区教育,能够更深入、客观地评价社区教育的情况。其次是来自社会各界的评价,即社会评价。鼓励参与社区教育发展的民间组织、私人部门从外部客观评价其建设与发展情况。最后还可以委托权威性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或组织通过科学手段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既可以作为社区教育发展的参考,又可以为政府决策与政策的实施提供依据。

(三)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推进社区教育评价

因各地社区教育发展状况各异,可以采取不同的评价形式综合促进社区教育评价的发展,胡凤英主张“五评并举”:并举现状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来促进社区教育快速发展,既对已有事实作出判断,又能够以动态发展的视野看待社区教育发展潜能,同时也能兼顾国家统一要求与地区差异性发展间的平衡;并举行政评价与社区评价来引导民主自治,引导社区居民与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社区教育评价,才能使社区教育的发展更具活力和生命力;并举集中评价与分散评价,呼唤地区和社区教育评价的自觉意识,在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在统一时间和标准下集中评价的同时,省市区小规模的自定时间和标准下分散评价更是必不可少,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地区性、独特性的教育形式,无疑采用具有地方法特色的分散评价更为合适,也有利于激发社区对社区教育评价的自发自主意识;并举综合评价与分项评价来鼓励特色,兼顾社区教育总体发展状况与各地实际发展状况;并举自有资源评价与整合资源评价,加快建设社区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有效整合,共享社区教育的软硬件设施和网络信息资源[11]。

(四)增强社区教育评价指标的时效性

依据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社区教育评价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而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来源于社区及其成员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因此,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秉持“需求导向”的发展理念,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和趋势,加强评价指标的时效性。当然,在倡导社区教育评价实用性的同时也并不忽视社区教育评价的品质内涵,而是强调一种具有时效价值的社区教育内涵。在满足社区及社会大众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观念等需求的同时,着重在开展社区教育评价条件指标、过程指标和效果指标各方面的建设,力争对社区教育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设施设备、网络建设、课程组织与内容、居民参与度、满意度与归属感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使社区教育各方面评价指标能够反映大众的需要,尽可能地增强社区教育评价指标的时效性。

猜你喜欢

主体社区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