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型城市促进社会包容的关键举措与特色经验
——以爱尔兰都柏林市为例

2023-04-05李建攀朱敏王霞

中国成人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都柏林学习型社区

○李建攀 朱敏 王霞

新冠疫情暴发至今,欧洲的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度遭受重创,加剧了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社会不平衡问题,享有“欧洲小虎”美誉的爱尔兰亦存在同样的问题,其首都都柏林市的社会排斥问题接踵而至。在这一背景下,爱尔兰不断完善国民终身教育体系,将成人学习与教育纳入都柏林城市发展版图,建设学习型城市成为谋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2019年,都柏林加入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致力于营造全民参与、包容融合的终身学习文化;2021年,都柏林提出“包容与韧性发展”的学习型城市愿景,通过搭建多主体互动的学习型城市网络、人人参与高等教育的终身学习项目等举措缓解了社会排斥问题。在遵守UNESCO关于学习型城市基本要义的基础上,都柏林市结合城市发展的境况和愿景,采取诸多举措助力社会包容,描绘出本土化的学习型城市图景。

一、缘起与动因:都柏林学习型城市促进社会包容的背景

据爱尔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都柏林市民受教育年限方面,男性约为12.4年,女性约为12.9年,约90%的25—64岁市民终身学习形式为正规教育以外的各种方式[1],学校、社区、企业、艺术馆成为各年龄段市民终身学习的场域。可以说,都柏林是一座以知识经济为生存背景[2]、以学习型城市为发展空间的文化都市,包容性的社会氛围、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以及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成为都柏林学习型城市促进社会包容的重要驱动力。

(一)城市发展目标重视社会包容

作为爱尔兰最大的港口城市,都柏林优越的地理位置、开放的城市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游客和移民,是多民族文化孕育和共生的摇篮。然而多肤色、多民族的人口构成却滋生了文化冲突、社会排斥等城市发展弊病。20世纪80年代,因种族歧视引发的城市暴动将社会排斥问题推向顶峰,经近三十年的努力。2015年建立的“都柏林规则”重点解决移民避难和包容问题。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失业、辍学及其加剧的青年犯罪、社会排斥等社会问题成为制约都柏林市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突出障碍,尤其是学习型城市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因而,为市民尤其是移民、无家可归者等弱势群体提供教育与学习机会,成为都柏林包容性教育政策的重点[3],城市发展目标关注搭建容纳全民的终身教育平台[4],重点解决社会排斥问题。

(二)产业经济多元发展的内在要求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农业历来是都柏林的支柱产业之一,养殖和畜牧业闻名海外;随着第二、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新型工业和信息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制药和医疗科技产业如熠熠新星冉冉升起,药材和医疗设备成为外贸出口的重要物资。20世纪末,都柏林的产业经济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发展样态。21世纪以来,都柏林优惠的税收政策、成熟的高等教育促使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发展正当其时,全球各地的科技型企业和人才纷至沓来,微软、谷歌等国际企业在此落地生根。都柏林一跃成为知识经济繁荣、企业文化多元的“欧洲硅谷”。知识产业迅猛发展、多元文化交相辉映是都柏林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5]。都柏林学习型城市建设是三大产业齐头并进的必然成果,更是产业经济多元、企业文化包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三)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加快

爱尔兰教育久负盛名,国民的高等教育入学率遥遥领先于欧盟各国。据爱尔兰中央统计局(CSO Ireland)2021年数据显示,约53%的公民接受过大学及以上水平的教育,高等教育人口百分比约 50%,远高于欧盟 28 国的平均水平(33%)[6]。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使爱尔兰成为知识与学习的国度,首都都柏林市的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也不断加快。都柏林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一大重点在于人人参与高等教育。在这一进程中,高校—社区协作的终身教育机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众多高校的优质学习资源向当地社区居民开放,如三一学院、都柏林大学学院等高校均制订了社区参与计划,为无论年龄、种族、肤色、社会地位的社区居民提供高等教育服务。因此,正规教育机构、非正规教育机构等丰富了都柏林高等教育资源供给,全纳性的教育对象加速了都柏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进程。

二、承诺与行动:都柏林学习型城市促进社会包容的关键举措

都柏林学习型城市旨在创建一个包容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由社区、城市到国家的建设路径,强调包容与融合、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为都柏林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基本框架。

(一)确立以包容性发展为目标的学习型城市愿景

都柏林学习型城市主张终身学习对促进社会包容、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参照UNESCO学习型城市的基本定义,都柏林学习型城市的愿景是使每个人均可获得免费的教育。无论年龄、文化背景,所有市民都能在传统、非传统环境中学习。都柏林鼓励各种形式的终身学习和教育活动,通过开发终身学习项目、家庭和社区学习、高效的工作场所学习、活力四射的终身学习文化等,将都柏林打造成包容的、韧性发展的学习型城市。在这一愿景的指引下,都柏林学习型城市的使命是确保教育和学习的可获取性(accessible)和包容性(inclusive)[7],使教育成为促进弱势群体学习、社会包容行之有效的举措;实践目标一是促进和庆祝个体、家庭和社区的终身学习;二是通过加强政策对话、培养伙伴关系,在城市、地区和国际上赋予学习者更大的发言权,促进能力发展;三是采取一系列举措和政策,打破文化壁垒和缓解社会排斥,促进市民健康福祉、公平包容,助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设立以包容与融合为主题的学习型城市节日

1.设立包容与融合周。作为“欧洲硅谷”的都柏林市,多民族、国际化、信息化的城市面貌使其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沃土,但疫情之下文化冲突、社会排斥等问题却成为都柏林市可持续发展的阻力。在构建包容性发展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目标指导下,都柏林市2022年设立了针对弱势群体终身学习的专题项目——“包容与融合周”(Inclusion and Integration Week)。该项目涵盖100多个线上线下的免费活动,包括徒步旅行、讲座、工艺美术、电影、研讨会、展览、音乐等,为面临社会包容障碍的市民,如老年人、残疾人、辍学者和移民等实现终身学习的赋权增能。

2.举办都柏林终身学习节。都柏林市的节日文化传统延续至市民的现代生活中,终身学习节是以终身学习为主题、市民参与的重大节日。为营造市民终身学习的氛围,都柏林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终身学习节,所有年龄段、职业背景、人口特征的市民均可参与为期三天的免费学习。在促进都柏林学习资源的泛在性、学习机会的公平性和学习主体的包容性上作用不容小觑。迫于疫情影响,2021年举办了首届在线终身学习节,100余家组织、近8000名市民共襄学习盛会,涵盖200多项学习体验项目,研讨会、工作坊、课程教学等遍地开花。

(三)构建以伙伴关系为支撑的学习型城市网络

1.建立以高等院校为主的终身学习伙伴关系。都柏林学习型城市依赖于各类机构尤其是高等教育机构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伙伴关系的建立,使都柏林学习型城市内部形成各方协商合作、优势互补的局面,一定程度上是其包容性发展愿景的具体实施。由爱尔兰高等教育局(Higher Education Authority)管理,高等教育入学计划(Programme for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资助,当地大学、学院在合作中分别担任不同角色,马里诺教育学院和邓拉格海尔艺术设计与技术学院为主要合作伙伴,都柏林大学学院、都柏林三一学院、国立艺术与设计学院和爱尔兰皇家外科医学院为一般合作伙伴。此外,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培训机构也是重要伙伴,如市议会、市教育和培训委员会、都柏林邓莱尔教育和培训委员会。

2.加入地区和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2021年,都柏林市以其卓越的地方行动获得第五届学习型城市奖。这个奖项肯定了都柏林学习型城市在促进社会包容所取得的突出成就[8]。其荣膺奖项与加入学习型城市网络密切相关。在国际舞台上,都柏林市于2019年加入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正式成为学习型城市网络中一员,积极参与全球学习型城市大会,为学习者尤其是被排斥在高等教育外的边缘学习者发声;在爱尔兰岛,都柏林与科克、贝尔法斯特、利默里克和德里—斯特拉班搭建爱尔兰学习型城市网络(Irish Network of Learning Cities)[9],旨在鼓励城市、地区乃至整个爱尔兰岛居民的终身学习。五座城市正式签署了学习型城市网络协议,承诺共同努力、相互支持、包容并蓄,实现所有公民参与学习的学习型城市愿景。

(四)开发人人参与高等教育的终身学习项目开放式学习

1.该项目是一个基于模块化、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跨机构开放学习计划,各学习模块以非全日制、个性化方式提供,允许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模块、设置学习进度、决定是否进行评估,当模块学分累积到30学分时,学习者有机会申请都柏林大学学院的本科课程。考虑到成人学习者的多元学习需求和兴趣,共设立300多个模块(课程)以供选择,所有模块都在本科阶段允许学习者与全日制学生一起上课。可以说,开放式学习是在都柏林市民的生活中融入大学学习。

2.“你的位置在这里”。2021年5月至6月期间,都柏林开展为期两周“你的位置在这里”学习活动,由都柏林大学学院、都柏林三一学院等六所高校共同发起,鼓励各种教育背景、民族、收入和职业的市民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高校专门设立导师和学生志愿者团队,指导学习者开始或继续进入高校学习,并设立“1916助学金”为弱势群体学生提供每学年5000欧元的资助。

3.创意艺术春季学校。创意艺术春季学校是高等院校和当地社区合作推进的短期学习项目,鼓励当地青年充分享受和利用艺术资源,积极参与高等艺术院校学习。成功申请者有机会进入每所高校开展为期一天的项目学习和研讨,创意艺术研讨会、校园参观体验、工作坊交流等异彩纷呈。完整参与项目的学习者有望获得结业证书,作为申请大学的资格之一。

4.社区辅导。“社区辅导”项目基于社区实际情况及学习者的需求,利用马里诺教育学院、都柏林三一学院和都柏林大学学院等高校准入学生和毕业生的力量支持当地社区发展。通过开发社区辅导工具包和数据库,举办一年一度的初级指导师峰会,分享社区辅导师的大学经历,帮助学习者建立对大学课程、入学申请以及高等教育裨益的认识。

三、经验与启示:都柏林学习型城市促进社会包容的经验启示

正如《延寿宣言》所述,将“国际承诺纳入城市的本土行动与发展战略”[10]。都柏林在促进市民终身学习方面履行了学习型城市的国际承诺,建构了都柏林学习型城市的行动框架,多措并举、成效斐然,创造了包容且韧性发展的学习型城市案例。

(一)政策规划,完善学习型城市顶层设计

从全球学习型城市的实践经验来看,学习型城市的创建离不开各国政府的政治意向与承诺,政策规划的制定是构建学习型城市的基础条件[11]。爱尔兰在教育政策中制订了教育公平计划,为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方案擘画了当地政府奋力推进终身学习项目开发及相应支持计划的战略目标。例如,在《公平接受高等教育国家计划(2015—2019年)》国家计划指导下,都柏林市高等教育局设置了高等教育助学金和行动计划,如1916助学金、高等教育入学计划。我国政府在推进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进程中也发挥着强有力的主导作用[12],表现为对学习型城市的目标与愿景、政策与行动等各项举措提供支持服务与指导。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北京、上海等地积极出台或完善学习型城市建设计划,如《关于大力推进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决定》《上海可持续发展教育社区行动计划(2020—2021)》。尽管如此,我国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文件中虽勾勒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行动蓝图,但仍然缺乏基于城市地域特色、文化背景和学习资源的本土思考,亦使学习型城市的建设陷于“千城一面”的窘境,难以培育城市特有的终身学习文化。此外,我国虽大致形成政府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建设格局,但如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各部门和社会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活力尚需具体的行动计划持续推进。

(二)学习赋能,保证弱势群体的学习权益

回望历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包容”始终是重要议题,解决城市包容问题是大会宣言中的国际承诺,如第五届大会成果《延寿宣言》提出“赋权于民,回应弱势群体的学习需求”。依照大会宣言,“包容性”是都柏林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核心特征之一,其行动举措聚焦于如何为面临社会包容、学习障碍、急需提升健康学习素养的弱势群体提供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切实回应了弱势群体的学习需求,开发一揽子全纳的、包容的专题学习项目。如2021年设立的“包容与融合周”,活动主题为“归属、纳入和参与”,真正赋予移民、监狱服刑者、失业人群、老年人等终身学习能力和权利。尊重弱势群体学习权益,明确学习障碍和学习需求,线上线下融合开展学习项目,如老年健康教育、社区就业辅导、监狱识字与算数学习等活动。可以说,都柏林市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在“学习赋权”,尤其在保障弱势群体学习和生活权益上,彰显了终身教育的治理功能。我国在建设学习型城市进程中也应立足城市发展境况、围绕“包容”问题迈出坚实步伐,如上海、北京等自觉将学习型城市建设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外来人口学习、创造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举措。基于智慧城市的创设,各类在线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关注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两大重要疆域,通过大数据技术驱动、智慧学习场景建设、在线学习资源开发等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老年学校等非正规教育机构配送优质适切的教育资源,进而保障市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学习权益。

(三)以人为本,依托高校助力市民健康学习

回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初衷,人的发展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13]。如何促进健康学习、提升健康素养,是后疫情时代“建设健康且富有韧性的”学习型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都柏林将人力资本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注重发挥高校在市民终身学习中的作用。疫情暴发以来,都柏林政府依托三一学院、都柏林大学学院等高等教育机构的资源和智慧,出台了针对市民健康教育、促进边缘群体健康学习的“健康都柏林”计划,涵盖六个模块:保持身心健康、保持活跃积极、健康饮食、管理情绪、关闭(放空)、保持社会联系[14]。这一计划的出台,解决了后疫情时代移民、老年人缺乏医疗、信息和学习资源的问题。反观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深植于城市发展的轨迹脉络,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市民健康水平是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追求。早在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市民健康素质”。我国高校在促进市民健康学习中也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如上海的“老年生命教育”[15],多所高校加入课程开发与教学,联合社区学院、老年学校共同推进。然而因地域、管理体制等限制,该项目只是在特定社区内开展,缺乏城市层面的行动计划和课程大纲。可以说,“健康都柏林”计划的经验可以为高校助力我国建设健康的学习型城市提供借鉴。

(四)多元协同,搭建学习型城市合作网络

学习型城市是“人的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建设”的生命共同体[16],需要各利益相关方多元协同、责任共担,携手实现让全体市民终身学习、让城市包容性发展的使命。欧盟陆续推行地区终身学习网络(Region Networks in Lifelong Learning,R3L)项目[17],《为了欧洲终身学习的实现》(Making an European Area of Lifelong Learning a Reality)提到“当伙伴关系在城市萌芽,实现城市目标就指日可待”。都柏林学习型城市依托市议会、市教育与培训委员会、三一学院等高校、社区成人教育中心、博物馆与图书馆、志愿者组织等多主体、多层级搭建协作网络。例如,当地高校组成高等教育机构,开展跨机构的创意艺术春季学校、跨社区的开放学习等终身学习项目;加入爱尔兰学习型城市网络,推进爱尔兰岛的终身学习;加入UNESCO、OECD和欧盟等国际组织,与巴塞罗那、利物浦、北京和圣彼得堡等学习型城市建立友好联系。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导向下,我国学习型城市也应主动回归到社会关系中,社会各部门协作、各机构联通、各利益攸关方参与。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既依赖于终身教育系统大中小各学段的纵向衔接,也需要教育、卫生、环境等社会发展系统的横向贯通[18],也可采取横纵贯通的融合发展模式。明确将城市治理和利益攸关方的参与作为学习型城市的关键特征和监测指标,发挥政府、非政府的力量,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市文明办、高校、社区学院、各级各类老年学校等都是合作伙伴。如高校与社区学校合作开展“社区教育创课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知识技能、文化理解和学习视野[19],搭建高校、社区与政府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合作网络。

作为第五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获奖城市之一,都柏林市努力探索出本土化的建设路径,切实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创建了学习型城市促进社会包容的鲜活案例,对构筑“包容且富有韧性的城市”大有裨益。尽管都柏林与我国上海、北京等学习型城市在人口、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大相径庭,探索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经验各有侧重,但都遵守了UNESCO学习型城市的基本要义要求,其生动实践可以为我国学习型城市的创建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都柏林学习型社区
社区大作战
浮光掠影平若凡,鞭辟入里乾坤现
——谈《都柏林人》子集《姐妹们》标题的意义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都柏林城堡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创建学习型教师团队
探析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的艺术手法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