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审辩思维驱动的历史解释教学设计

2023-04-04陈小军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6期
关键词:宪法历史思维

[摘要] 基于审辩思维驱动的历史解释,在教学设计上要引导学生发现新史料、反思旧史观、提炼新观点、涵养新素养。以高三复习课“美国的联邦制及共和政体的确立”为例,通过举案说法阐析审辩思维素养何以养成和提升。教学设计环节涵盖构建脉络、整合线索、审辩史料、求问史术、革新旧知、建构新知、拓展延伸、古今联系和经世致用等要素,体现深度研讨。

[关键词] 审辩思维;1787年宪法;问题设计;历史解释

审辩思维起于质疑驱动,质疑含有质问、疑问、探问之意,既包括不轻易迷信、接受权威结论的态度,也包括怀有好奇心的追根溯源的意志和品格。基于审辩思维驱动的历史解释教学设计,重在历史问题的创设,注重创新与守正的三要素:发现新史料、反思旧史观、提炼新观点。要不断地对原有资料进行批判性审查,发现原有资料中的某些矛盾或空缺,进而对以原有资料为依据做出的历史记述,进行修改或补充。当前,有关审辩思维的思维倾向和思维技能两个维度的阐释逐渐丰厚、明晰,但审辩思维行为在历史学科具体教学应用的微观案例却很鲜见,使得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缺乏更多的实例参考和借鉴。为使原本抽象的审辩思维内涵更能可视显现,本文以高三复习课“美国的联邦制及共和政体的确立”为例,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相关内容,运用举案说法的方式探讨审辩思维素养何以养成和提升,展现研究样例。

一、构建脉络,整合线索,联系知识

问题1:对高三复习课“美国的联邦制及共和政体的确立”,首先要建立一個能力框架,让知识的习得和掌握在这一能力框架中运行。如下图,怎样看待东西方两种传统政治文明——专制主义模式和民主政治模式?

这两种传统政治文明是东西方文明史发展演变的历史抉择和积淀的产物,且经过长期的历练形成各自的传统政治特色,为后世的东西方现代政治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这两种政治文明存在种种明显差异,但专制走向民主,人治走向法治,追求公正、合理、公平和正义的奋斗目标是殊途同归的历史发展趋势。可见,中西方在文明之路上无优劣、上下之分,应平等相待、开放包容、求同存异和多元共存。

二、审辩史料,革新旧知,建构新知

历史不只是对过去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对过去的反思。所以历史事件总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留下深深的历史烙印,这些历史烙印又隐含某种必然性的基因。如美国建国初选择“邦联政体”,不管后人怎样认识和评论它,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可否定它在那个短暂时代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一)追求理想建新国,新国交困添烦恼

问题2:史实源自生活,生活即历史。要挖掘身边的历史,追根溯源。美国建国初的“邦联政体”虽有严重的缺陷,但也有存在的合理性,请结合邦联体制历史溯源、相关史料和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以美国“自由女神像”的艺术内涵来分析,独立之初的美国之所以选择邦联政体,至少隐含三大要素。思潮渊源:古希腊小国寡民、独立自主(一副雅典美女长相)和罗马法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身披宽松的古罗马长袍),古希腊罗马文化被奉为西方文明之根。历史教训:北美殖民地的人民为争取自由平等,经过独立战争终于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脚下断开的脚镣)。现实需要:当时北美民主派占上风,担忧中央权力过大,酿成暴政;南方代表担忧中央权力过大,被北方商人利用;小州代表担心大州通过中央集权压制小州。它告诉我们,理性的民主绝不是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过于强调纯粹的民主摒弃能协调各方职能的集权政治,反而易导致失去理智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伤害愈加明显。

(二)妥协争吵制宪法,兼顾平衡显智慧

1787年制宪会议的主导思想原本就不是“最大化实现民主自由”,而是要“最大化制衡民主自由”。为讲明1787年制宪会议历程的艰险,结合史实整理出如下数据:北美十三州只有罗得岛州缺席,正式代表73人,实际代表(社会精英)55人,保守派52人,占比率高;争论天数116天,中途退席13人,坚持到底42人,最后拒绝签字3人(如下表)。事实上,美国1787年宪法就是制宪会议经过长达116天激烈争吵的结果,没有艰难的争吵历程哪有各方均能妥协接受的结果。

问题3:阐述制宪过程的艰辛,更能显示妥协成果的可贵。请思考制宪会议“斗争与妥协”表现在哪些方面?争吵长达近3个月,在1787年9月17日结束,仍有42名制宪代表在市立饭店共进最后一顿晚餐,是什么因素激励他们坚持到底?

富兰克林在独立战争时期创作了一幅卡通画,流传甚广。其标题“JOIN,or DIE”,不联合就等于消亡(N.E内华达州,N. Y纽约州,N. J新泽西州,N. C北卡罗来纳州,N. C南卡罗来纳州,P宾夕法尼亚州,M马里兰州,V弗吉尼亚州等),显示了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的立场——合则生分则亡。这同样适用1787年制宪会议,制宪代表们一旦争吵不欢而散,就意味着这个刚独立的国家四面楚歌,必将被扼杀在摇篮里,落得像被切断的长蛇一样分崩离析。

问题4:美国国会众议院议员任期为什么定为2年?众议院议员任期可不可以预设短些或长些?众议院议员不像参议院一样每州2人任期6年,总数如何确定?

詹姆斯·麦迪逊结合各州参差不齐的选举期限、议员获取立法经验的时间、议员远道跋涉的路程等因素,在《再论众议员的任期》中说,两年一选的办法不仅对人民的自由很安全,它对公共事务也确有用处;由每3万居民选出一个代表,将使未来的美国众议院成为人民利益的安全而适当的监护人。按照此比率计算,当时美国的总人口还不到300万人,大概会使众议员人数达到100名。

问题5:高薪养廉,美国总统和法官的俸禄是如何规定的,总统有给自己涨薪水的权力吗?从人性角度出发,如何让终身任职的最高法官,秉公执法不枉私情?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论总统俸给与否决权》中指出:议会在任命总统时,将宣布他在任期内服务应得的俸给,但只限于一次;一经宣布,他们就无权更改,不拘是增加或减少,直到下一任期开始时止。在《关于法官俸禄和责任的规定》中谈道:除了终身任期外,对法官的独立性贡献最大的是固定的生活费用的供给,总统的俸给既不能减少也不能增加,法官的俸给则只是不能减少。

(三)文本表达找差异,开放综合敢质疑

问题6: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和历史选修四《美国国父华盛顿》中都涉及“华盛顿拒当国王”之事,但两本教材表述有明显差异。依据历史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华盛顿拒绝的“国王”是什么性质的国王?是君主立宪制下的虚位君主,还是封建制度下的实权皇帝?

材料一 1781年,有人写信给华盛顿,认为美国也应该像其他国家一样设一个国王,并鼓励他当美国国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材料二 北美人民把他视为神明和救星,而军队中的一些人则蠢蠢欲动,准备将华盛顿推向国王宝座,华盛顿坚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历史选修四《美国国父华盛顿》

材料三 我所建议的政体的首脑有一个显然较为温和的称号。

——1782年刘易斯·尼古拉上校

结合史料得知,华盛顿的军权有限、华盛顿的家境富裕、受《独立宣言》民主思想影响、效仿宗主国英国君主立宪,以及尼古拉上校的建言,可以推之华盛顿拒绝的“国王”应该是英国式君主立宪制的国王,不是封建制度下的实权皇帝。

问题7:依据历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外历史纲要(下)》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中,为什么美国、德国的宪法都有联邦制的内容呢?同一个单元的英国却没有提到这个内容呢?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由于都铎王朝完成了统一,形成了强大的中央政府,英国开始在欧洲崭露头角。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材料二 美国俨然是由13个独立国家组成的松懈的国际同盟。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

材料三 德意志的美酒,德意志的歌声!统一、正义和自由,为了德意志祖国!让我们大家全心全意,像兄弟般为此奋斗!

——《德意志之歌》1841年

材料四 德国的资产阶级以统一为交换,心甘情愿地放弃了克服专制的努力。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以上四则材料表明,美国、德国制定宪法时,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国情显然不同于英国,那时英国都铎王朝已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美国、德国政体松散,分裂割据局面依然存在,中央政府权力无足轻重,制定宪法将国家统一、加强政府权力放在首位,民主权力可作适当让步。这样,对德意志君主立宪制保留了较多的专制因素就不难理解了。美国1787年宪法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众的民主权利。

问题8:1800年12月,亚当斯再次提名杰伊出任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并获得参议院批准。结果令亚当斯很失望,杰伊拒绝了这项任命,感觉大法官缺乏“活力、力量和尊严”。怎样解决司法权相对弱势的难题?2017年海南省以高考命题的形式给师生一个崭新的历史情境。

材料一 1787年美国宪法没有相关规定,即未建立起司法审查制度。在初期美国政府中,既无财权、军权又无民意基础的最高法院的地位明显低于总统和国会。

——摘编自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二 1803年,最高法院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作出判决,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从而使最高法院足以与国会或总统相制衡。

——摘编自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

“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对美国民主制度的影响很大,最高法院从起初未建立起司法审查制度,到获得了宪法终极解释权、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提高了最高法院的地位,从而真正意义上完善和确立了“分权与制衡”制度,更正了1787年宪法一诞生就形成“三权分立”的错觉认识。

问题9:2010年1月27日,奥巴马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共获得80次掌声包括听众的起立致敬。但在座有一群不起立鼓掌的人,其中就有最高法院大法官。那最高法院大法官能鼓掌吗?能公开发表个人政见吗?我们来看看美国第二任首席大法官拉特利奇的下场就明白了大法官鼓掌带来的后果。

按照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美国大法官要不偏不倚保持司法公正独立的原则。结合美国大法官拉特利奇被否决事件,我们能认识到个中原因:美国第二任首席大法官拉特利奇公开站在反对《杰伊条约》的政治力量一边,发表了措辞严厉的批评意见。这一言行冒犯了某些权势集团,他们终于寻找到了报复的机会——在他们的策动下,参议院否决了总统对拉特利奇的提名。

(四)各抒己见评宪法,纵横比较悟影响

问题10:《中外历史纲要(下)》中有“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签署时的情景图”,图中富兰克林在宪法文本上签字后说:“现在,我很高兴地知道,那是日出,而不是日落。”1787年宪法局限性是时代产物,好在哪儿?缺在哪儿?如何补缺?

材料一 美国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英国政治家威廉·格莱斯顿

材料二 它是一部“活着的宪法”,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它确立的是一种妥协的机制。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三 可以有把握地说,若不把黑人至少按五分之三计算,北卡罗来纳绝不会按任何其他条件加入联邦。

——麥迪逊《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

材料四 南方各州中小学实行黑人、白人学生分校。1896年最高法院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公共教育事业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

——任东来《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2018江苏高考·23)

以上几则历史材料从对1787年宪法整体肯定评价、双方智慧妥协的结果、对奴隶制的黑人人口折算的折中抉择、种族隔离法律的修正与完善等角度来审辩、评价1787年宪法的美妙之处和补缺机制,以及补缺背后的不懈斗争。

三、拓展延伸,古今联系,经世致用

怎样提升历史学科审辩思维素养?需要结合历史学科特质与审辩思维学科素养,以历史课程开发与实施为手段,在基本掌握主要知识点的前提下,适度拓展延伸,古今联系,攻坚破难,努力构建独立思考、理性质疑、问题诱惑、实证推理、环环入扣、激励共勉的历史思维学习范式。

问题11: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中国也不例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帝退位“大妥协”的不同评价,是错误的失策还是明智的选择,你持哪种观点?

材料 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大妥协”是错误的失策。理由:体现革命不彻底,潜伏着更大的割据危机;导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民主共和名存实亡;为袁尊孔复古埋下伏笔。

“大妥协”是明智的选择。理由:结束清王朝的统治和帝制的灭亡;保存革命力量和成果,避免无谓牺牲;兼顾各方利益,维护民族团结。

经过学习与思考,学生认识到特定历史环境下妥协有利于民主政治平稳转型;妥协是双方政治力量较量的结果;妥协是一种艺术,是有原则的,以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革命成果;妥协体现的平等对话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巩固与发展。

综上,基于史料的审辩思维的历史教学,旨在引发学生一同研习、思考、理解和解释历史,开阔多元性视野,发展审辩思维。所设计的问题要贴近史实和学情,设置问题的梯度要切合史料、环环紧扣、循序渐进,具有思维挑战性和开放性,问题的探究以增添学生学史的好奇心和满足审辩需求为要务,不特意设置唯一答案或唯一路径,让学生既联系以往所学知识,又搜索相关史料信息,给予学生更多沉浸质疑、探索新知、反思旧观的机会。日积月累,层剥缕析,历史解释更具思考力,历史学习的情趣和内驱力也更有自信、灵动和持久性。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指向审辩思维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项目编号:D/2020/02/174)研究成果]

[參考文献]

[1] F.H.布莱德雷.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M].张丽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束鹏芳.立体性目标引领下的中学历史知识教学[J].历史教学,2017(12).

[3]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詹姆斯·麦迪逊,约翰·杰伊.联邦论[M].谢淑斐,译.长春:吉林出版社,2014.

[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M].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5]刘文涛.美国首席大法官[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陈小军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正高级教师,苏州市名教师。

猜你喜欢

宪法历史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宪法伴我们成长
《宪法伴我们成长》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