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贴敷联合清感颗粒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风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3-04-03许波良陈晓虎

河北中医 2023年2期
关键词:牛蒡子外感西药

武 雯 许波良 陈晓虎

(1.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急诊内科,江苏 南通 226000;2.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感染科,江苏 南通 226000)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全球范围内人类最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发病率居各种传染病的首位,其中病毒感染占比可达80%[1],主要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呼吸道常见病毒。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高,传染性较强,受感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免疫功能低下者普遍易感,统计显示感染病例的50%以上有发热症状[2],可引发严重并发症,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疾病负担,应积极防治。目前,西药治疗以复合制剂较常见,主要为解热镇痛药、抗病毒药、收缩血管药、组胺拮抗剂及中枢兴奋药等,作用时间较短,副作用较多,可导致血压升高、中枢系统和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等[3-5]。中医药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有着治愈率高、副作用小的优点。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我们采用穴位贴敷联合清感颗粒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77例,并与常规西药治疗78例、清感颗粒治疗75例对照,观察对患者体温、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的影响,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238例均为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急诊内科(140例)和发热门诊(98例)治疗的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风热证患者,后脱落8例,将剩余23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西药组78例,男38例,女40例;年龄14~75岁,平均(39.67±12.79)岁。中药组75例,男36例,女39例;年龄14~75岁,平均(39.68±11.44)岁。中药+贴敷组77例,男29例,女48例;年龄14~75岁,平均(35.67±14.29)岁。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内科学》[6]。①有感冒接触史,或受凉、过度劳累等诱因。②以局部症状为主,可有全身症状。局部症状:喷嚏,鼻塞,流涕,咳嗽,咽干咽痛。全身症状:发热畏寒,全身不适,头痛,四肢酸痛,乏力,纳差。③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伴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外感高热症急症诊疗规范》[7]辨证为外感风热证,因外感邪毒所致,体温升高,恶寒,恶风,流浊涕,咽痛,口干,口渴,脉数。

1.2.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外感风热证辨证标准;③年龄14~75岁,病程在48 h以内,服药前体温≥37.3 ℃且<39.3 ℃者(水银温度计口腔温度);④性别不限;⑤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4 脱落和剔除标准 ①因不良事件的发生导致试验无法继续进行;②受试者因个人原因无法继续进行试验;③服药依从性差,无法遵循试验方案,从而影响试验结果的患者;④患者病情变化不再适合该试验方案。

1.3 治疗方法

1.3.1 西药组 予氨麻美敏片(Ⅱ)(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3063)1粒或酚麻美敏片(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115)1片,每12 h 1次口服。

1.3.2 中药组 予清感颗粒。药物组成:大青叶30 g,连翘10 g,荆芥10 g,淡豆豉10 g,牛蒡子10 g,芦根10 g,玄参10 g,桔梗6 g,桑叶10 g,蔓荆子10 g,柴胡6 g。采用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药免煎颗粒,日1剂,1剂分装2包,每12 h服用1次。共3剂。

1.3.3 中药+贴敷组 在中药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穴位贴敷药物组成:薄荷30 g,荆芥10 g,防风10 g,牛蒡子20 g,桔梗10 g,甘草3 g,黄连5 g,芒硝12 g,冰片6 g。以上中药研粉,米醋调用。取穴:大椎、风门(双)、曲池(双)、外关(双),取适量药物贴敷于以上穴位,覆盖纱布敷贴4 h。每日1次。

1.3.4 疗程 3组均治疗72 h。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1.4.1 体温 3组均于治疗前和首次治疗后1、2、3、4、12、24、48、72 h记录体温(水银温度计口腔温度)。观察治疗过程中,如体温出现>39.5 ℃,或治疗后体温持续>38.5 ℃,并超过3 h,予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片(Ⅱ)(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948)1粒。并统计治疗1、2、3、4 h内体温下降≥0.5 ℃的例数和治疗后72 h体温恢复正常例数。

1.4.2 症状评分(自拟) 3组治疗前后对咽痛、头痛症状进行评分。见表1。

表1 症状分级量化表

1.4.3 不良反应 观察3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若发生,医生应及时诊疗处理,填写严重不良事件报告表,判断与研究药物的关系。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对咽痛、头痛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定。临床痊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症状评分减少>95%;显效:症状明显改善,症状评分减少>70%;有效:症状部分改善,症状评分减少>30%;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状评分减少<30%。症状评分减少百分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

2 结果

2.1 3组治疗后12 h内体温变化比较 3组治疗后1、2、3、4、12 h体温呈下降趋势(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西药组、中药+贴敷组在治疗后1 h均降低(P<0.05),3组治疗后2、3、4、12 h体温均降低(P<0.05)。见表2。

表2 3组治疗后12 h体温变化比较

2.2 3组治疗后4 h内体温下降≥0.5 ℃例数比较 中药组、中药+贴敷组治疗后1、2、3、4 h体温下降≥0.5 ℃例数呈递增趋势(P<0.05),且中药+贴敷组优于中药组(P<0.05)。见表3。

表3 3组治疗后4 h内体温下降≥0.5 ℃例数比较 例(%)

2.3 3组治疗后72 h体温正常例数比较 中药组治疗后48、72 h体温正常比率均高于西药组(P<0.05),中药+贴敷组治疗后24、48、72 h体温正常比率均高于西药组(P<0.05),中药组、中药+贴敷组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4。

表4 3组治疗后72 h体温正常例数比较 例(%)

2.4 3组咽痛、头痛缓解情况比较 3组咽痛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头痛改善总有效率95.83%(69/72),中药+贴敷组头痛改善总有效率94.74%(72/76),均高于西药组的89.33%(67/75)(P<0.05)。见表5、6。

表5 咽痛缓解率比较 例

表6 头痛缓解率比较 例

2.5 3组不良反应比较 中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5/75)、中药+贴敷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09%(7/77),均低于西药组的19.23%(15/78)(P<0.05)。见表7。

表7 3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 例

3 讨论

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感染引起,为自限性疾病。临床常以对症治疗为主,氨麻美敏片和酚麻美敏片均为复方制剂,起到解热镇痛、缓解鼻塞、打喷嚏和镇咳作用,起效快,但有一定副作用。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学“伤风”“感冒”等范畴,多因正气不足,复感外邪所致,正衰邪盛、营卫失和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机,其治疗应因势利导,从表而解,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采用解表达邪的治疗原则,实证根据所感外邪不同可分为外感风寒、风热、暑湿证等,外感风热证病在卫表,治疗以辛凉解表、清宣肺气为主。本研究清感颗粒方中大青叶为君药,其清热之力较强,可解壮热恶寒,配伍连翘可清气分、血分之热毒,解热毒同时祛邪外出[9];荆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牛蒡子、桔梗宣利肺气,化痰利咽;淡豆豉发汗解表之力颇为平稳,与连翘、牛蒡子联用可治疗瘟病初起,发热、头痛、口渴等症[10];蔓荆子药性升发,轻浮上行,主清利头目、疏散头面之邪;芦根清热生津,仝小林教授认为芦根清热同时透表,给外邪以出路,乃外感高热降温之圣药,临床常大剂量使用退热[11];玄参清热凉血滋阴的同时又有较强的泻火解毒之功,可以泻热不伤阴;桑叶疏散风热之力较弱,但同时有清肺润燥之效,可预防表证初期,热邪伤肺;柴胡为少阳专药,气质轻清,苦味最薄,透泄半表半里之外邪,使邪从外解。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大青叶含喹唑酮类与有机酸类、氨基酸类成分,可有效抑制病毒增生,同时还可通过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治疗感染[12];牛蒡子、淡豆豉、荆芥三药作为臣药配伍对PR8病毒有抑制作用,甚至强于银翘散[13]。边亚倩等[14]发现芦根、玄参、桑叶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和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FGFR)靶点成分命中率达到30%以上,可缓解病毒导致的肺纤维化症状。

清·吴尚先《理瀹骈文》建立了完备的中医外治理论体系,主张“外治须知经络相通”“膏药贴法亦与针灸相通”,应该“并参古针灸法,以知上下前后左右之所取”[15]。现代研究发现,腧穴作为脏腑气血汇聚之处,每个腧穴都有其功效特点,可行补泻双向调节,且对药物的作用有相当的敏感性,能使药物作用较长时间地停留在腧穴,通过经络运行,进而释放到全身而产生整体调节作用[16]。本研究穴位贴敷中药受《理瀹骈文》清阳膏启发,方中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消肿,与芒硝、薄荷协同用于疏散风热,泻火解毒;防风为“治风之通用药”,各种风证无论寒热均可使用,与荆芥相佐可“除上焦风邪”;黄连外敷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桔梗宣肺利咽,排脓化痰;甘草益气安中;冰片清香性凉,辟秽开窍,清热解毒。以上中药研粉,米醋调用,贴敷于大椎、风门、曲池、外关穴位。大椎穴是总督一身阳脉的督脉之要穴,是督脉与六阳经的交会穴,于此诸阳会聚,可治疗热病、咳嗽、喘逆、骨蒸潮热等;曲池为大肠经的荥穴,可开畅腑气同时也能调畅肺气,长于祛湿清热;大椎配曲池穴可加强泻热之功;风门为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为肺气出入的必经之路,取之可疏风宣肺,护卫固表,肺脏得润,清气得施;外关为手少阳阳维之会,取之联络气血,补阳益气。以上穴位敷贴4 h,可协同清感颗粒加强清热利咽之功,并减少内服汤剂对脾胃的寒凉刺激。

本研究结果显示,西药组、中药+贴敷组较中药组起效快,在1 h退热≥0.5 ℃病例较多,但观察4 h内体温下降≥0.5 ℃的患者可发现,西药组治疗后4 h体温出现反复,中药组、中药+贴敷组体温均呈下降趋势(P<0.05),体温反复者较少。治疗后72 h中药组、中药+贴敷组退热体温恢复正常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优于西药组(P<0.05)。中药组和中药+贴敷组在缓解头痛方面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中药组、中药+贴敷组治疗后有少数胃肠不适和皮肤发红,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组(P<0.05)。

综上所述,穴位贴敷联合清感颗粒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风热证患者,可在治疗1 h后达到快速退热之疗效,且使用清感颗粒72 h,可明显缓解头痛症状,维持体温呈下降趋势,体温不易反复。在有效退热的同时,又能减少口服清热药物过寒凉伤胃的副作用。可见中药+贴敷治疗退热疗效确切,副作用较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清感颗粒药性寒凉,脾胃虚寒患者大量服用后偶有胃肠道不适,建议患者加蜂蜜少量频服后稍有改善。穴位贴敷夏季操作方便,冬季需脱衣操作,且黏合性差,难以维持使用,且容易刺激皮肤引起皮肤发红瘙痒,需在临床总结经验后调整。

猜你喜欢

牛蒡子外感西药
微波消解-ICP-MS法同时测定牛蒡子中8种重金属元素
牛蒡子炒制过程中脂肪油成分的变化
牛蒡子中牛蒡苷测定方法的优化
桑菊饮治猪外感咳嗽
消渴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82例
补肾养血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
参附芪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
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36例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
牛蒡子中牛蒡子苷和牛蒡子苷元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