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工至美”:“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美育类通识课程标准化建设的思与行

2023-04-02叶靖宇

中国标准化 2023年18期
关键词:标准化建设高职院校

摘 要:“双高建设”为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指明了方向,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推动落实五育并举是落实建设规划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应采用标准化课程思路,客觀审视“美育理念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标度不清晰”“美育课程对培养目标达成的支撑不全面”“美育课程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导向不明确”等关键问题。实施“强化认知标准——把美育理念融入教学顶层设计”“优化课程标准——把审美能力提升立为核心指向”“促成协同标准——构建审美趣味培养‘大美育环境”等改进方略。以美促学、以美助教、融美入专,践行“大工至美”的育人旨归。

关键词:双高建设,高职院校,美育通识课程,标准化建设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3.18.042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式进入“双高建设”时代。同年12月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成都航院)入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A档)。成都航院重视美育工作和双高建设的互促协同效应,将美育精神融入治校理念,将美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然而,由于缺乏对课程的标准化建设与管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概念认知不足、有方案无课程、有理论无实践、有艺术无专业等问题,成为高职院校的常态。本文将以成都航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为例,对上述问题展开分析审视,并尝试提出实施改进方略。

1 “双高建设”与美育类通识课程标准化建设的互促协同效应

当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学界共识[1],引入标准化课程建设思路的优势在于:能够确保人才培养不走形、不走样,稳定教学质量。标准是指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对一定范围内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事物或概念的限制性标定,可以充分体现标准制定者的价值取向。因此,在高职院校美育类通识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厘清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标准,美育不等同于艺术教育;(2)坚持以专业教育为核心,把握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标准界限;(3)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标准,发掘发挥美育类通识课程育人潜力。

工匠精神是实干出来的,要深度领悟工匠精神所包含的劳动之美、奉献之美、卓越之美和创造之美,促使大学生实干兴邦、技能强国,明确为美育课程建设的根本追求。

2 问题审视:高职院校美育类通识课程标准化建设的现状与反思

高职院校美育类通识课程具备润物无声、寓教于乐的育人特质[2]。目前,在高职院校中设置这一课程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同。但是,由于受到学校办学定位、经费支持、学科特色、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全面推进课程的标准化建设。下文将结合成都航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

2.1 美育理念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标度不清晰

专业培养目标开篇即明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及电控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具有工匠精神,能够从事新能源汽车维修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但是在培养目标的具体描述中,主要围绕专业知识、能力掌握和就业方向,并未融入“全面发展”和“工匠精神培养”的实质性内容,缺乏对相关知识和素养培育标准的具体要求。美育理念没有获得明确阐述,对应培养目标和路径设计也存在缺失。

2.2 美育课程对培养目标达成的支撑不全面

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从素质、知识和能力3个方面对培养规格作出安排,其中“文化素质”指标要求“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文明的言行举止”;“职业素质”指标要求“敬业爱岗,团队合作,诚实守信,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支撑上述指标达成的课程主要划归文化素质课程,但仅有美术鉴赏、音乐欣赏两门课可划归美育类通识课程,在课程数量上显然无法满足美育培养要求,且课程内容与专业教学关联性不强,无法充分实现以美促学的课程建设目标[3]。

2.3 美育课程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导向不明确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在劳动与实践中的自我淬炼,是技术技能人才在专业上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不能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设置,在某种程度上就有悖于工匠精神培养的初衷。现行的美育通识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和能力,内容上距离专业知识和实际就业环境较远,难有实践机会;形式上以鉴赏欣赏为主,缺乏实操实训环节,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单纯的理论讲授也难以引导学生形成对工匠精神的具体认知与感悟。

3 实施方略:美育类通识课程标准化建设的全过程融入

标准化建设即是以实践经验为基础,从无序到有序的共同价值生成过程。针对当前美育类通识课程标准化建设现存问题,可尝试从强化认知标准、优化课程标准、促成协同标准3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强化认知标准——把美育理念融入教学顶层设计

有意识向“专业课程”延展,以专业课课程目标为基准对美育培养目标加以细致化、精准化、适配化,有机融入课程素质目标。以成都航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汽车制造工艺技术课程为例。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其课程素质目标包含“培养产品质量意识”,而“美感”是高质量产品的重要标志。因此,如何识别“美感”,应当作为该项素质目标的重要“分项”,建议将培养标准细化为“培养产品质量意识,形成对产品美感的基本识别与认知”。“课外”也不局限于“文化艺术活动”,更应该关注“专业实践活动”和实训课程中审美分辩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专业课程、专业技能、专业产品中所具有的艺术之美以及美感特点,将“美育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

3.2 优化课程标准——把审美能力提升立为核心指向

高职院校美育类通识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对标双高建设要求,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向,优化美育类通识课程资源,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汇通于专、专通结合的美育课程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原则,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实施路径,使学生能充分发挥潜能、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利用各种资源完成课程价值探索与转化。

在课程设置环节,消解美育类通识课程的“非标”属性,以工匠精神培育为主旨内核,从素质目标层面灵活融入“大学科”“专业群”建设。走出美育课程等同于艺术课程的传统认知误区,以学科特色与专业特质规定美育类通识课程内涵层次,规范课程资源,限定课程边界,明确授课方式,设立评价体系。

3.3 促成协同标准——构建审美趣味培养“大美育”环境

高职院校应当将专业技能实践环境作为美育实践环境,将美育通识课程与专业设置紧密结合,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深挖隐含在企业、行业、产业中的美育资源,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为目标,校企合建美育教学资源库,逐步促进形成协同培养标准,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以标准化形式和内容,融入学校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中。

与此同时,构建起以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为主体的多元化考核指标体系,明确各个环节应该具备的相关资质及标准,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将考核结果反馈给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多维度完善“大美育”环境的构建。

4 结 语

根据“双高建设”要求,通识类美育课程建设应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中心,结合自身实际明确美育评估指标并建立健全标准化课程评价体系,推动构建“大美育”环境,加强校企美育资源共享和专通融合。

参考文献

张一平.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高职美育课程改革思路探究[J].科教导刊,2021(19):17-19.

高成,王莉.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思考[J].甘肃教育研究,2021,7(7):20-23.

王莹.“双高建设”背景下的美育发展策略[J].时代报告(奔流),2022(2):143-145.

作者简介

叶靖宇,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

(责任编辑:高鹏)

猜你喜欢

标准化建设高职院校
浅谈地市级烟草商业企业标准化建设
浅谈烟草商业企业系统化管理整合的方法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
油气储运标准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