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乡村教师的情感特质表现及启示

2023-04-01李彤郭耀扬张雨竹

文教资料 2023年19期
关键词:乡村教师

李彤 郭耀扬 张雨竹

摘 要:本研究以“优秀乡村教师的情感特质”为主题,基于质性研究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和程序,选取8位“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得者为研究对象,以获奖者访谈材料文本为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优秀乡村教师”情感特质表现为对乡村社会的情感认同、融入乡村的职业责任感、学生为本的仁爱情怀、教师自身的求上精神,进而从四个方面提出培养更多优秀乡村教师的建议,推动乡村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乡村教师 马云乡村教师奖 情感特质

一、问题提出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2023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指出:“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为了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乡村教育,我们需要努力培养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优秀的乡村教师在我国当代乡村教育事业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然而优秀的乡村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还要具备积极的情感特质。乡村教师积极的情感特质是推动优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力量源泉,有助于解决乡村教育问题,为乡村学生提供情感支持,促进乡村社会文化传承以及乡村教育的持续发展。[1]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8名“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得者进行深入访谈,探讨优秀乡村教师情感特质的构成,为培养扎根乡村教育、嵌入乡村社会的乡村教师提供对策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的选用

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生活情境,通过社会互动获得对其行为与意义建构的解释性理解。[2]具体采用半结构深度访谈法,通过与被访者对话,了解研究对象的感受、态度和行为,诠释其行为所隐含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的采访对象为“马云乡村教师奖”的获得者。“马云乡村教师奖”是由马云公益基金会设立的重要奖项,旨在发掘和表彰在中国乡村教育事业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乡村教师。获奖者都是在中国乡村教育事业中有突出贡献,而且在师德、师风、师范等方面具备杰出表现的优秀乡村教师,他们为全社会培养优秀乡村教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优秀乡村教师的典型代表。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式,在综合考虑地区、年龄、从教年限、获奖时间等因素后确定合适的样本。受访者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三)資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研究者于2022年10—12月对8位受访者进行了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访谈主要围绕具体化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展开,内容涉及工作经历、教育背景、生活状况、乡村教育、职业发展、教学事件等。随后,研究者整理所有获取的访谈记录,采用三级编码与分析框架核心主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将原始采访资料中的每一个问题与受访者的回答作为独立意义单位进行分段,提取关键词并命名为一级编码,如将“定期家访,才能深入他们心里”编码为“了解学生”。其次,对一级编码进行整理、比较、归类,形成二级编码,如将“了解学生”“心理支持”编码为“理解学生需求”。最后,研究者通过对照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中的核心概念, 进一步提取具有统领性的 “核心类属”,提取出共性和独特性,梳理出乡村教师的情感特质。如将“理解学生需求”“倾听学生”等归纳为“同理心”,以此实现理论与资料之间的互动。出于学术伦理考量,本研究在保证资料内容真实的情况下,对文中涉及研究对象隐私的信息均做匿名处理。

三、研究发现——优秀乡村教师的情感特质

教师的情感特质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属性和个性特征,反映了个体面对学生、教育环境及教学任务所呈现的情感态度、情绪状态和情感表达方式。本研究通过对8位“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得者的访谈进行分析,发现优秀乡村教师的情感特质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一)乡村社会的情感认同

教师对乡村社会的情感认同是在认识、了解乡村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是在关怀乡村学生、执着推动乡村教育,以及热爱乡村社会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乡村情怀是“个体对乡村人事自然、社会生活及文化伦理持久而稳定的自我感受和态度体验”[3]。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受访者虽然具有不同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和教育理想,但都具有回归乡村的强烈愿望,具体表现为对乡村有着深厚的情感与认同感。

1. 对乡村社会的积极认同

我就是在这里长大的,知道这里的孩子需要什么。 (H教师)

我很喜欢这里,我带学生了解自然、欣赏自然,让学生学会敬畏自然、热爱生命。 (C教师)

在样本中,我们发现优秀乡村教师对乡村社会有着浓厚的热爱,他们对乡村社会的积极认同是基于对当地人文、历史和文化的感悟与理解,而乡村生活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实践和体验的机会,优秀乡村教师将这些经验融入教学实践之中,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教育。

2. 深厚的乡村情怀

我从小就在农村长大,农村有着非常多的事情让人怀念。到了农忙的时候,大家都是你帮我,我帮你,整个收获的过程都是在互相帮助下完成的。虽然日子辛苦,但心里十分喜悦。 (A老师)

从小在农村长大,浓浓的乡村情结使我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时,我感觉这里就像陶渊明笔下原汁原味的桃花源一样美丽。 (D教师)

在样本中,这些教师能够扎根于乡村教师事业,起初是由于他们对乡村具有深厚的情感。A教师、D教师作为在乡村出生、长大的人,对于乡村熟悉度高,他们对乡村社会充满了深厚的热爱之情,在乡土文化、民俗传统、地方特色等方面有着极为敏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因此,这些优秀的乡村教师正是出于深厚的乡村情感选择扎根于乡村,为乡村基层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二)融入乡村的职业责任感

责任即角色义务,它既是维系人之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阶梯。[4]乡村教师的责任感指的是乡村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对自我社会角色认同的情感偏向”[5],认识到对学生、乡村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在样本中,我们发现优秀乡村教师表现出对乡村社会的教育责任感,以及对乡村建设的社会责任感,真正做到“融入乡村,责任至上”。

1. 教育责任感

我们不仅要教好学生,还需要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与他人、社会和世界互动的方式。我们责任更大一点,身份更多元一点。 (F教师)

我们要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我们的党和国家的教育负责。 (E教师)

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相比,不仅要履行教学使命,还要充当家长的角色。一方面,乡村中的一部分家长,由于自身观念、能力的限制,倾向于将孩子的教育寄托在学校身上;另一方面,乡村教师面对较多的特殊学生,需要提供正确的关怀和引导。优秀乡村教师主动承担责任,扮演着学生的引导者、辅导员以及情感导师等多重角色,对乡村教育工作怀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不仅努力传授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他们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和背景,能够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2. 社会责任感

立足岗位,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尽可能地扩大我们的影响范围。为乡村教育添一块砖,加一块瓦,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到乡村教育工作中来。 (G教师)

社会责任感由社会责任、责任感两部分组成。乡村教师社会责任感是指主动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还将自己的教育专业实践与当地乡村建设相结合,通过乡村教育促进当地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社会整体发展的责任感。[6]对G教师来说,教育责任是一种道德责任,更是一种义务责任,而社会责任则是延伸责任、拓展责任。优秀乡村教师有着改变乡村教育现状的意愿,并将发展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与乡村建设责任感高度融合。他们不仅关注自己的职业发展,还始终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加强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联系,使乡村教育作用于乡村社会的目标得以实现。

(三)学生为本的仁爱情怀

教师以学生为本的仁爱情怀从某种意义上可理解为教师对学生有爱,教师才会关注学生、包容学生,体现出对学生的爱护与信任。调查发现,优秀乡村教师对学生的仁爱情怀是建立在平等和对话的基础上的,他们积极参与学生的情感建设,真正理解、认可和接纳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情感,及时体会学生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们的立场和感受,积极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

1. 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情感状态

我曾经有一个学生,来自离异家庭,性格孤僻且有不良生活习惯。我就每天观察和关心他,帮助他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联系他失散的母亲。他逐渐变得自信,在学习上也取得了优异成绩。 (B教师)

我经常到他们宿舍里走一走,定期家访。与家长沟通过才知道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才能深入他们的心里去。 (H教师)

样本中B教师和H教师努力去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成长经历和需求,并根据学生个体成长背景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支持措施。优秀乡村教师不仅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也能够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与他们建立更亲密、更良好的信任关系,并给予他们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2. 细心倾听学生的心声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会先探索孩子经历了什么,发生了什么,孩子心里的想法是什么,他需要什么。 (F教师)

教育教学过程中,倾听主要指教师以关注、真诚的态度,耐心听取学生的言辞、情感、需求和意见,探索学生的内心世界。优秀乡村教师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将倾听学生的心声贯穿始终,重视学生情感需求和感受,能够给予学生情感上的关注和支持。这种倾听将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取得优异成果。

(四)教师自身的求上精神

教师自身的求上精神是追求更高水平和更好成绩的精神态度。目前,乡村小学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短缺的是乡村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技能,因此教师自身的求上与勤学精神对乡村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种勤学一方面体现在积极培养道德品质,锤炼个人意志,满足个人价值追求和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养和文化修养,结合本土特点将自身过硬的本领、科学的方法应用于乡村教育教学实践中。[7]在本研究中,我们对8个样本进行分析,发现优秀乡村教师不满于现状,积极主动地寻求自我突破和提升,不断拓宽自己的教育视野,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多变的乡村教育环境。

1. 对专业知识的追求

我意识到学习很重要,于是向老教师学习,另外自己勤于钻研,学习制作课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A教師)

我跟其他老师相比可能是多了一些反思,多了一些总结。在坚守这个学校的15年里,我写了十本教学反思笔记。 (C教师)

乡村教师在乡村教育中,面临着许多具体而复杂的挑战,需要处理教育资源匮乏、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以及乡村经济环境的限制等带来的问题。优秀乡村教师一方面能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在反思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策略;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素材和案例,打开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同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2. 勇于创新的精神

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我尝试将思维导图加入教学中。 (G教师)

由于设备、师资存在问题,农村学校没有足够的条件开科学课,于是我就把课堂融入大自然中,科学带动学科学习,带领着学生开创了山水田园课程。 (D教师)

对于优秀乡村教师来说,创新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对有效教学、自身发展、学生发展、未来规划有一定清晰的认知,面对乡村学生、教学方法、社会需要出现的新问题、新发展,及时更新教学方法。乡村教育的资源相对匮乏,优秀乡村教师愿意走出常规,敢于开发新的教育模式,使乡村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促进教育公平。

四、相关启示

基于对8名优秀乡村教师情感特质的深入分析可知,优秀乡村教师积极的情感特质表现使乡村教师关注乡村儿童发展,承担起乡村教育的责任,主动融入乡村社会,坚守乡村。因此,弘扬这些情感特质对于培养更多优秀乡村教师、促进乡村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以乡村教师情怀为支柱,增强教师乡土情感认的同感。“情感是联系乡村教师与脚下土地的精神纽带。[8]

一方面,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的“文化人”,也是“处于乡村文化场域的知识拥有者和乡村社会空间的文化生产者”[9],可以将乡土情感融入课堂教学,以此来创设乡村情境化的教学活动。例如,以当地资源、自然和人文环境为教学主题,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乡村的美景、农耕文化、风土人情等,通过实地考察、实践活动、乡村游学等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乡土情感的同时,强化对乡土情感的体验和认同感。另一方面,乡村教师应深入了解所在地的乡土文化,包括历史、传统、地理、风俗等方面,以增强对乡土情感的认知和理解。比如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遗址、民俗活动等,积极参与当地社区的文化活动。同时,乡村教师应与乡村居民建立密切联系,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和需求,可以定期与居民交流,参与当地社区的事务,了解他们的心声和思想,通过与他们交流感受乡土的独特魅力。

第二,以乡村教育职责为核心,培养教师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振兴乡村教育赋能和服务乡村社会振兴,是乡村教育的职责和使命”[10]。乡村教师需要承担更多责任,既担负着对学生和工作的责任,又承担着对乡村振兴的使命。

一方面,应鼓励乡村教师参与决策,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将本土文化、地方资源融入教育教学中,并广泛汲取乡村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为其提供参与教育决策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提高投入度。另一方面,在乡村教师培训学习中可以有意识地加入相关的课程、专题讲座、案例分析,以培养教师的责任感,特别是通过学习和讨论优秀乡村教师的案例,深入反思和思考,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情感素质。同时,将乡村教师视为乡村社会、文化的中心,通过与乡村社会、乡土文化的互动,加深乡村教师对乡村振兴的理解、情感和认同感,从而培养乡村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11]

第三,以乡村学生为本,建立关爱与尊重的教育氛围。乡村学校的学生面临着留守、隔代教育、父母文化程度总体不高等问题,关爱与尊重的教育氛围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乡村教师更需要肩负起这种使命。

一方面,乡村教师更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不定期家访,了解每个学生在受教育背景、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信息,给每个学生制定出更加个性化、符合学生需求的教育方案。另一方面,在教育教学之余,教师用真诚的关爱和实际行动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尤其是特殊群体的学生感觉到自己被认可和重视。

第四,以乡村教师自身求上的精神为动力,推动教学方式的革新与进步。

一方面,乡村教师要勇于创新与改进,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关注教育前沿的理论和实践,时刻保持教育创新的热情和动力。可以通过各种培训、读书、交流等形式,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乡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模式,创造更有趣、更有效的教育体验。同时,乡村教师应该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勇于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开设接地气、有特色、易操作的校本课程,体现自己的教育创新思维,也可以为乡村教育领域做出更有示范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彭桂芳,崔友兴.新时代乡村教师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结构与培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3):41-45.

[2]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7.

[3] 李斌辉,李诗慧.新生代优秀乡村教师主动入职动因与启示——基于全国“最美乡村教师”事迹的质性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8(20):25-33.

[4] 李保强,陈忠伟.教师责任范畴:内涵、外延及其架构[J].教育科学研究,2013(5):11-17.

[5] [6] 李森,高静.新时代乡村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培育[J].教育研究,2022(12):130-140.

[7] 董少校,向玉青.新中國基础教育优秀教师成长要素探究——兼从新时代优秀教师探析教育家精神[J].上海教师,2023(1):14-20.

[8] 付光槐,严鹏.相望的距离:乡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疏离与回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34):47-53.

[9] 苏鹏举.新生代乡村教师的社会融入困囿与身份建构——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3(6):24-34.

[10] 向天成,张亚超.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及其实践路向[J].贵州民族研究,2023(3):200-206.

[11] 耿飞飞.乡村振兴背景下优秀乡村教师的角色特质与生成机理[J].当代教育科学,2022(8):80-87.

基金项目: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新时代乡村教师教育情怀及其培育研究” (BEA210117),宝鸡文理学院教师发展中心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育情怀、强素质、重实践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2JF02)。

猜你喜欢

乡村教师
新形势下乡村教师职业定位和专业成长
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
逃离或回归:乡村教师的出路究竟何在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
20世纪乡村教师在文化历史沿革中与乡村生活疏离
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