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师范生国学素养的培养路径探究

2023-04-01张惠娟

文教资料 2023年19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师范生

张惠娟

摘 要:当前,师范生的国学素养现状并不十分乐观,存在诸如学习目标不清、知识基础有限、学习的自觉性和行动力缺乏等普遍性问题。学校要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促进师范生国学素养的教育实施,在观念上要明确国学课程的教师教育价值,在知识上要注重夯实包括文言文在内的传统文化功底,在外部教育环境的创设上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文化资源和各种有成长意义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师范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国学、传承国学的文化土壤和氛围。

关键词:师范生 国学素养 培养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学习泛在化、教育国际化的当代,教育因为共享而呈现出人才培养规格走向的趋同性、同质性等显著特征。但同一性、差异性的矛盾规律又告诉我们,面对全球化进程对教育的冲击和挑战,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必须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以民族文化、国家历史为主体的课程内容成为学校教学的必需和课程选择的必然。当代著名学者杨叔子说:“民族的概念主要是文化的概念,而非生物基因的概念。可以说,民族文化就是民族的‘基因。一个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就会异化,这个民族实际上也就不复存在,只不过是一个种族

而已。”[1]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现当代,人才培养的目的一方面要求现代中国人应有国际化的大视野,另一方面要求要有基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家国情怀。事实上,重视历史文化经典教育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的不二选择。如荷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的作品,仍然是许多西方国家学校的必读书,笛卡尔、孟德斯鸠、卢梭的思想巨著经常是法国高考内容的首选。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中说过,“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2]。叶圣陶先生在读过《经典常谈》后也说,“一些古书,培育着咱们的祖先,咱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无本”[3]。改革开放之初,深受西方学术思想冲击和批判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呈现出式微的态势,但国家和学界仍坚定地秉承国民教育立足本土、兼收并蓄、会通中西的远见卓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就有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明确指出任何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都不能失去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社会根基,加强对大中小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樹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围绕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个学段的传统文化教育做了细致规定,强调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做到对学科内容、教学环节、教育对象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全覆盖。2021年,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中小学课程教材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求进行统筹设计和科学安排,明确了中小学课程形成了以统编三科(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与健康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的“3+2+N”全科覆盖学科结构安排。基于此,师范生的传统文化认知水平和教育能力成为其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种约定俗成的理念共识,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和精神的主要载体——国学经典。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常被社会各界笼统地称为国学教育。“民族精神的建立和民族复兴的理想是建立国家认同的基础,国学的意义非可等闲视之。我们需要从文化的传统中发掘和继承符合人类发展规律和丰富民族精神的积极内涵,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4]近年来,伴随着“国学热”的出现,各级学校的国学教育也在有序展开,国学教育的实效性问题随之成为一个教育研究课题。根据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影响学校有效开展国学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师的教育能力、教材的质量水平、考试评价的比重和方式、学生学习国学的动机和方法、校园国学文化内涵的创设等。其中,具有合格国学素养的师资队伍则是实际影响各级学校国学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正如古语所云,“教也者”,“上所施,下所效”,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5]。诸多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专业化的国学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而大中小学教师的国学文化素养、践行能力的隐性缺陷,正在成为各级学校国学教育有效实施的现实性阻碍,重视和提高在校师范生的国学素养理应成为教师职前教育的某种必需。

二、师范生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文化概论课已经被增设为高校基础必修课程,与传统文化内容密切相关的线上线下的国学经典课程也在高校有序开展。国学经典蕴含着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与多元丰富的文化价值观念,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仁安我、以义正我、知行合一、事上磨炼等。国学教育对何以安身立命的生命价值的解读、国家责任担当的引领,对培植师范生积极进取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观都有着重要影响。笃信肩负着传道授业职责的师范生,对国家历史、传统文化由衷地敬畏和热爱,但师范生国学素养的真实水平却不容乐观。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师范生对国学教育里的技艺类、文学类、礼仪类、民俗类、人生哲学类等的关注度较高,因为它们是活动的、体验的、情感的、实用的,而对传统文化价值核心的学术经典的研读释义则表现出明显的畏难和退缩情绪。学生大多觉得传统文化经典艰涩难懂,加之缺乏恰当的学理解读、科学有效的学习引导,往往浅尝辄止。传统文化的学习成效经常因学生深度学习的明显不足而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也就无法产生积极而深刻的文化认同感以及学习内驱力。究其原因,大致涉及主观的学、客观的教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主观上,师范生缺乏深度学习国学经典的内驱力。原因有二:一是源于师范生的社会生活阅历不够、传统文化知识基础有限,比如文言文功底薄弱会影响对经典原著的阅读体验和思想理解,加上缺乏对传统社会、文化语境浸入式的真实体验和感知,从而产生认知上的严重疏离感,使得学生往往难以获得积极的学习认同感;二是国学经典的内容在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教育类课程中的考核比重较低,由于没有明确和较高的学习质量标准的要求,尤其是没有强有力的考核评价制度的约束,师范生在学习国学经典时容易犯浮皮潦草、止步不前的弊病。

其次,客观上,包括高师院校在内的国学教育内容实际是参差不齐的,尚没有针对教师教育专业的适切性国学教育类课程,教学方式多为讲授传统的课堂知识,缺乏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呆板、单一的课堂教学生态是导致师范生“隐性缺席”、国学学习成效不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学校应该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三、师范生国学素养提升的培养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源泉,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6]。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传统的也是现代的,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渗透,国家传统文化的解释、传承以及现代性的转换和创造,需要每一个国家公民的实践参与和积极贡献。“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正确认识、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精神实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人民教师是重要的国家文化的传承人和推动者,而师范生则是建构国家未来公共社会、公共文化的教师,师范生的国学素养及其践行能力、教育能力,对国家文化和民族历史记忆的传承至关重要。虽然绝大多数师范生有着民胞物与的家国情怀,对中华传统文化常怀敬畏和热爱之心,感怀其对于生命的感悟、人生的启迪,但不必讳言,师范生对国学的整体认识水平实际并不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矛盾性原因:薄弱的国学知识基础与艰涩难懂的国学经典的矛盾,实用主义的职业压力与无用主义的国学教育的冲突,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感和认知上的陌生感以及学校教育疏離传统文化的环境氛围之间的内外交困,等等。

我们知道,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不过百余年的历史,产生之初就与西学针锋相对,其核心突出对民族历史、国家文化、人文传统的话语表达。20世纪80年代,张岱年先生指出,国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哲学、经学、史学、政治学、自然科学、军事学、宗教、艺术等诸多方面;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国学包含内容很广,有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算术、地理及绘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7]可见,国学具有鲜明的交叉学科、跨学科的课程性质。所以,结合上述师范生国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大致可以提出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升师范生国学素养的基本策略。

(一)学什么的问题

2022年8月,教育部明确答复高考会通过多种形式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坚定理想信念。基于此,师范生的国学教育课程设置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通识教育类课程,二是专业类课程。

一方面,需要明确国学经典课程,如《大学》《论语》等教师文化素养价值,引导师范生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课程自觉地把个人的人格修养、能力增长、价值实现与国家命运、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加强师范生国学教育内容的专业适切性,即注意国学教育课程与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对接,做到学以致用、有学必有用。孔子的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思想,《学记》的豫时孙摩、长善救失等教育观点,以及王安石的三舍法、胡瑗的苏湖教法等教学创新实践等,至今仍有着历久弥新的教育价值。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也曾一度热衷于学习西方教育内容、理论和方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继承和发展。“国学教育,特别是国学普及教育,关系到年轻一代的价值形成……国学的确具有独特的教育资源,或许它所包含的知识能被分别归并到现有课程体系的各个学科(如语文、历史,公民与道德)中,但其独具的历史逻辑、价值视角与思考方式是不可取代的。”[8]可以考虑在满足准教师专业成长基本学养培养的同时,根据师范生各专业特点分类施教、因材施教,不必一以概之、求全责备,比如数学教育、体育教育、外语教育、美术教育、音乐教育、语文教育等专业,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应该各有侧重。应结合教师教育专业特点,选择性地设置教育问题史、教科书研究、教改实验与教学案例研究、教育家故事、历代教育文献研究等课程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必修或选修类课程。在教师准入门槛的职业资格考试、招聘考试科目里考虑增加与国学相关的知识内容的比重,将国学知识和素养要求纳入国家教师教育评价体系。

(二)怎么教的问题

教师国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教好国学课程的前提,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国学教师队伍和研究团队是必要的。从教学方面看,教师要能够立足教育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改进国学教育知识以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同时注意教学内容的体系化、专题化、理论性和实用性,夯实师范生包括文言文在内的传统文化功底,深入挖掘国学教育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教师教育要素等,并能够立足当下阐释国学经典的时代精神和当代价值,引导师范生建立起古今对话、思想会通的逻辑思维方式;选择性利用新媒体工具和新技术手段,借助教材分析、课本剧、传统戏剧、美术、工艺、民俗、武术等实物教学、沉浸式学习形式,对师范生进行积极人生价值观的塑造引领以及敦敏贞静的道德品性、松柏竹梅的人格素养的培育,加强师范生的国学经典阅读和写作演讲训练,提高其对国家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深度理解能力以及创造性运用、转换传统文化知识的实践能力。

(三)怎么学的问题

创设和丰富国学教育环境,引导教师结合师范生专业特点设计并实施国学教育课程。高等师范院校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既有的国学教育资源,通过讲座、沙龙、竞赛、研学、场馆学习等多样的教育活动形式,深入挖掘地方性国学教育资源,打造校本特色的国学教育网络平台。组建以国学教育为主题的学生社团,为师范生营造学习国学、传承国学的文化土壤和积极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能够默而识之,自觉主动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浸润洗礼。还要引导师范生把诵读经典与写作相结合,熟知儒、墨、道、法等流派的代表性教育观点,熟悉本专业领域的传统文化知识,使其能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教师要能够结合师范生专业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体现专业特性的国学教育课程并付诸实践和改进。[9]教育师范生要积极参与校内校外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使其了解我国基层教育现实和存在问题,树立立足中国大地、传承中国教育传统、办中国式教育事业的理想志向。

参考文献:

[1] 杨叔子.杨叔子散文类序函类文选:上[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131.

[2] 朱自清.经典常谈[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196.

[3] 叶圣陶.叶圣陶散文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146.

[4] 干春松.“国学”:国家认同与学科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9(3):52-61,205.

[5] 习近平致信慰问全国教师[N].人民日报,2013-09-10.

[6]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7] 张庆丰. 高职院校国学教育实施策略研究——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8] 王熙,苏尚锋,曹婷婷.从国学之“国”看国学教育的当代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0-37.

[9] 黄姣华,林洁.统编教材视角下高职高专院校师范生国学素养培育研究——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1(2):203-207.

基金项目:烟台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师范生国学素养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 (ytsk2016-R-09)。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师范生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幼儿教学趣味的培养初探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