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对当代教育意义的探析

2023-04-01高健贾旋贾凡腥

文教资料 2023年19期
关键词:皮亚杰儿童教育

高健 贾旋 贾凡腥

摘 要:在教育界颇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从认识发生与发展的角度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了一系列长期深入的研究,进而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本文基于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思考其理论对当今教育的启示,以促进学生知识学习和自身能力的发展、改进教师教学方式。

关键词:皮亚杰 心理发展观 儿童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普及,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知識不重评价的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淡出教育者的视线。但是,客观地来看,一些学校乃至一些地区,对学生的教学仍未完全摆脱以往“应试教育”的模式,“满堂灌”“满堂听”的教学现象仍然存在,这种现象不仅成为学生知识学习的瓶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学生“厌学、怕学、死学”的现象比比皆是,一方面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本文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其与当今教育发展状况相联系,不断思考与探究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启示,以促进学生知识学习和自身能力的发展,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与进程。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教育目的的认识与理解

皮亚杰作为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其发生认识论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推动了心理学与教育学理论的发展,而且逐渐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理论依据,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皮亚杰对教育领域的贡献除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和理论之外,还有其他教育研究者的启示和由此衍生出的教育问题。[1]他认为,儿童创造性和思维能力的增强是教育的目的,强调学生的主动认知与建构,批判以往教育中“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倡教育应当培养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人,而不是只会单一模仿和重复前人做过的操作机器,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建构者。

皮亚杰基于自己的研究对教育目的进行了细致的划分,认为教育目的存在内外之分,强调教育的内在目的是“发展”,“发展”是基础和前提;外在目的是“成人”,两种目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发展”是“成人”的首要条件。因此,只有内在目的实现之后,外在目的才能顺利地达成。皮亚杰对教育目的的划分和探究重在突出儿童的主动性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仅推动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且也为教育界进一步探究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思路。

(二)儿童心理发展结构

经过长期、大量的研究,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主要有同化、顺应、平衡及图式四个方面,且每个要素具有不同的特征。当然,皮亚杰所建立的认知结构理论也是受到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启发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理论性、科学性和哲理性。皮亚杰认为,“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时,利用自身的认知结构或图式将这种刺激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虽然数量上有所波动,但是并未引起原有图式或认知结构发生改变;“顺应”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时,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图式由于不能合理地整合和适应它,进而导致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形成新图式、新结构,这两种结构归属于“适应”的范围。[2] “平衡”不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皮亚杰更倾向于“平衡”的过程性[3],“平衡”的这一特点有利于对“同化”和“顺应”两种结构进行有效的调节,这种平衡具有层次性、动态性和发展性,当一个层次趋于平衡之后,便对下一个层次进行调节,贯穿于整个发展阶段当中。“图式”是四个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一个要素,是在同一或相似的环境中经过不断的重复操作形成的一种迁移效果,图式不同也导致主体自身对环境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应和效果,是基于前三者的不断完善与更新而实现的。因此,皮亚杰所归纳的儿童心理发展结构理论中所涉及的四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如图1所示。

图1 儿童心理发展结构图

(三)儿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彰显着独特的认知结构,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认知发展特点也有所不同。[4]

第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对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产生了最初的磨合与协调,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探究,以自身的感觉和动作体现图式的功能,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探究逐步获得客体永久性。第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基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发展,儿童自身语言的发展激励着儿童使用表象符号来代替事物,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而成为形象图式,但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思维缺乏逻辑性,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全面整体的认识。第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重组,思维具有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的程度有所减弱,获得了物质守恒的概念。第四,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此阶段的儿童基于前三个阶段的发展,思维逐渐趋于成熟和理智,能用符合逻辑的思维思考和处理问题,不再墨守成规地遵循固定法则,有自身独特的思考性和逻辑性[5],如图2所示。

图2 儿童心理发展四阶段

二、皮亚杰心理发展观的教育意义

(一)“智育”的培养具有科学性、操作性和启发性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是在以儿童为中心的基础上,通过对儿童的学习和认知进行长期的观察、研究、实践形成和发展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虽然皮亚杰注重儿童“智育”的发展,但也在一定层面上强调儿童的发展应当遵循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的原则,不可操之过急、揠苗助长。[6]特别是当今许多家长过于注重儿童智力的发展,再加上自身对智力的理解有偏差,总是片面地认为“成绩越好就代表儿童的智力越高”,不惜将儿童的节假日、周末时间都用来辅导功课,但却适得其反,导致儿童越来越厌恶学习,最终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与家长对儿童进行智育培养时应当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

(二)综合各种因素促进儿童发展

皮亚杰对儿童学习的本质和自身心理发展状况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生理因素、社会经验、所处环境等。[7]因此,在教育儿童时应综合考虑影响儿童发展的各方面因素,认真观察儿童的思维状态和心理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促进儿童发展。特别是根据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每个阶段儿童所表现出的特点和思维发展状况是不同的,那么在真实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注重启发引导、因材施教,应树立正确的意识,理解儿童在这一时期所展现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情感,再针对儿童的这种状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引导,并时刻留意儿童的发展状况,确保儿童顺利度过每个发展阶段。

(三)“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与落实

皮亚杰多次阐明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倡导儿童在知识学习中的自我建构能力,强调教师是儿童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儿童在课堂上乃至学校里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是儿童自我建构和主动探究的结果,教师应避免采用“灌输式”“填鸭式”“强迫式”教学方法教育儿童,在教学时不仅要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使儿童在主动建构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而且要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性,依据儿童的实际状况和发展水平,从儿童利益出发,切实做到为儿童、教儿童、利儿童。皮亚杰的这一教育理念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本质,而且也与当今素质教育背景下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吻合,有利于素质教育在儿童身上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发展。

三、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对教育的启示

(一)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始终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教师教学的启发引导性,反对“灌输式”“强迫式”的教学方式,提倡教学应当从儿童的认知经验和心理建构出发,遵循儿童的知识学习过程以及心理发展规律。[8]教学应当与儿童已有的心理图式产生关联,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儿童才会收获更多。如果教师采用强制性的“灌输手段”,不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知识能力水平,那么儿童往往容易陷入“被动孤立”的学习状态。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会误解“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与“因材施教”,认为两者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实际上,二者并不矛盾,前者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应当按照儿童所处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有针对性地知识传授,后者提倡基于每个儿童的认知能力以及知识储备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和提升儿童的能力水平。

(二)教师对儿童主动建构“度”的把握

学习的本质在于儿童的主动建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活动开展的掌舵者,儿童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皮亚杰提倡的“儿童主动建构的有意义学习”是具备科学性、理论性和操作性的,但是在真實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对于儿童主动学习的“度”该如何把握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反思的问题。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太少,容易导致“填鸭式”“灌输式”学习,但互动太多又容易导致整堂课知识重难点不突出,儿童一堂课下来获得的“干货”少之又少。因此,教师应当针对自己所教科目的特殊性,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儿童主动建构知识,既要注重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又要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抛开以往整堂课教师“满堂灌”、儿童“满堂动”的极端情况,促进儿童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加强、思维的提升,完成品质培养的最终目标。

(三)注重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不仅是一种情感、价值,而且也是一种助推儿童认知发展的强大力

量[9],“兴趣”的驱动更有利于儿童对知识的自我建构。皮亚杰也曾多次指出“兴趣”在儿童学习和心理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教师通过选择儿童心理特征、内在需要的教材内容,激励儿童主动活动,在活动中建构知识、在参与中提升技能。[10]

因此,首先,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确保“兴趣教学”在儿童身上得到确切的落实。其次,教师在课前应当搜集各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感性材料,促使儿童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再次,教师要不断启发引导儿童“全身心、高兴趣、全精力”地投入课堂活动中,加强儿童对知识的主动认知与建构。最后,教师在课后应当及时与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在儿童的真实反馈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语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距今已有很长时间,但在当今教育领域仍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和意义,对当前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仍具有指导性意义,值得广大研究者和教育人员在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中不断汲取和完善,在教学中促进儿童心理发展、在活动中帮助儿童主动建构、在兴趣中启发儿童积累经验,将教育理论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为儿童的发展与进步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邓赐平.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视角下的儿童思维与智慧发展[J].心理研究,2020(4):291-311.

[2] 刘小英.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观及教育启示[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2):25-27.

[3] 蒋柯,李其维.论皮亚杰的方法论及其当代意义[J].心理学报,2020(8):1017-1030.

[4] 唐四雨,杨孝斌,高健.基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初中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36-40,77.

[5] 刘长城,张向东.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3(1):45-46.

[6] 周姣术,朱华.浅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意义[J].学理论,2017(8):172-173.

[7] 杨慧慧,石向实,郑莉君.皮亚杰儿童认识发展理论述评[J].前沿,2007(6):55-57.

[8] 赵玥.皮亚杰儿童教育思想的启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2):43-46.

[9] 王卫华.现象学视野中的学习兴趣与教育[J].教育研究,2022(10):95-105.

[10] 游兰香.皮亚杰心理发展观的教育意义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1):172-173.

猜你喜欢

皮亚杰儿童教育
基于皮亚杰理论的莫高窟文创儿童玩具设计研究
传承智慧经典,不是只为纪念
——《皮亚杰文集》不可不读
走近皮亚杰
道德教育中须处理好的三对关系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背景研究
浅谈动画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卢梭自然教育观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迪
浅论文庙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形式
关于低学龄儿童教育的思考
浅谈游戏在皮亚杰游戏课程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