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高质量构建研究
2023-03-31林丽
林 丽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生工作部,福清 350300)
我国在提出“共享”“开放”“绿色”“协调”“创新”等发展理念后,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现阶段我国经济已经从“快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建设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在高质量发展理念下,高校应形成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全面审视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内容及目标更契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1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
早在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 Robert Solow )就指出:创新驱动下的生产力增长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了解与认知,增强学生创业意识是双创教育的基本目标[1]。美国学者Colin则认为创业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素质提升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就业本领,辨别创业契机,激发创业意识[2]。我国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相对较晚,但能够全面总结西方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探索出新的发展路径。马雪艳[3]通过描述西方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就、经验、历程,从组织管理、课程体系、学生竞赛及创业服务等层面,论述了西方教育生态的构成要素。张凤娟等[4]根据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指出创新创业教育应以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学生发展需求及社会市场经济建设趋势为主,加强对区域资源的充分利用。
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开拓就业视角。创新创业教育是激发学生发展意识、培养学生思维模式、指引学生实践方式的教育活动,而非简单地以是否成功创业作为教育成功的评判标准。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帮助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岗位、职业及行业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使其拥有判断就业趋势的能力[5]。其次是整合就业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学校能够充分整合资金、政策、校友、信息、课程等资源,特别是在与专业教育融合中,能够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教师通过开展高质量的创新创业课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最新的双创实践数据及信息,结识优秀的双创榜样,及时享受到校内外双创政策的支持,切实畅通了“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通道。而加强“校内外就业资源”的紧密互动与深度融合,又能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学生高质量创业、就业的基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最后是提升学生的实践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实践为特征的教育形态,不仅重视理论与知识的讲授,更关注人才培养的“实战性”与“实践性”。即面向经济社会、市场环境、创业环境、就业环境,强调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锻炼与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创业就业竞争力。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重点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本质是教育性、创业性及生态性的融合,生态系统的建构应建立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为此,高校应协调好内外环境与教育主题的关系,将教育环境囊括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体系中,同时理清“教育系统内”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完整、有效。
2.1 加强外部生态的指引作用,提高双创教育生态的稳定性
在高质量发展理念下,高校应明确双创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层面上,高校应从创业环境、市场环境及经济环境方面,探究社会文化、经济及政治等因素的价值,深化与政府、企业等部门的内在联系,让创新创业教育过程更具实践性与时代性。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转型及升级的背景下,高校可以将共享、开放、绿色、协调、创新等发展理念,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通过联动校内外要素,提升双创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全面性。在校内资源上,学校要彰显自身的学术优势,整合不同专业的知识,深化经济与知识的互联与互通,搭建产学研链条,让学校内部要素与社会外部要素充分联动起来。即外部要素应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指引和支持,促进内部要素的不断优化。
2.2 强化内部生态建设,夯实双创教育基础
在组织生态上,高校应完善师资结构,增强师资力量,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教师教学的方式渗透到创新创业教育的不同环节中,使其在教学系统中“生根发芽”。要想全面推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还应通过文化环境优化、教学体系及课程体系重构的方式,让创新创业知识循序渐进地融入到学生的头脑中。例如在课程体系中,高校不仅要加强对双创课程的建构力度,还要加强专业课程与双创课程的内在联系,确保双创课程覆盖到人才培养的不同环节中。在文化环境上,高校应将双向创业与校园文化、课程文化充分地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双创意识、精神及理念。在环境生态上,高校要加强制度建设、体系优化,通过不同部门的协同合作,促进教师与学生的良性发展,建构出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格局[6]。
通过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内部生态与外部生态,可以帮助高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质量,满足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困境
3.1 双创师资队伍失衡
高校双创教师通常由辅导员、就业教师、校团委等人员构成,这类教师由于自身的教学任务与行政职务,导致其在创新创业教育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少。这些教师由于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社会实践经验,难以透彻理解并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并且受学科因素影响,理科、工科等教师很难积极地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在高质量发展下,高校应将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外部因素纳入到双创人才的培育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但由于双创教师的教学理念滞后,难以获取到社会需求、国家政策及经济发展的最新信息,导致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质量不高。
3.2 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文化氛围失衡
在课程体系上,虽然部分高校注重实践教学在双创人才培养中的价值,然而实践教学形式单一,难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社会对学生创业所提出的要求。并且创新创业竞赛的开展效果不是很好,很多学生由于不了解双创竞赛的基本内涵,难以积极、自觉地参与到双创竞赛的过程中。另外,教师也不能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指引和培训,导致双创竞赛沦为形式。在教学模式上,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教学过程比较刻板单调,学生难以积极自觉地参与到双创教学活动中。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但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的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还不能促进多元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有效传递。在文化氛围建设上,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仅要通过理论讲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双创精神,还要通过课堂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学生养成敢于吃苦、不怕失败的精神。
3.3 保障机制缺失
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各部门普遍呈现出条块分裂、各自为政的特点,难以深入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例如学生社团不能以第二课堂为抓手延伸创新创业教育的维度,学校团委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渗透到日常工作中等。而在双创成果转化方面,由于学校缺乏知识产权管理的理念,导致学生的成果转化率不高,创业积极性降低,并且无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培育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此外,由于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深度不够,造成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运行效率不够理想,学生获取社会资源、企业资源的过程受限。
4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高质量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关键要素。在教育生态系统建构中,应明确内外环境因素对双创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影响,了解人力、技术、资源等要素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必要性及主体性。人力、技术等要素的提升依托于创新驱动,只有在创新驱动的前提下我国经济发展才能获得强大的驱动力[7]。所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促进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4.1 构建师资队伍,推进组织生态构建
首先是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结合双创教师来源多样化的特点,高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引入机制,打通企业与院校的壁垒,推进人才的交流和流动。其一,创新兼职教师的聘任标准或模式,使拥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创业者或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来校授课,实现双创教师队伍的制度化与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因为从社会或企业进入院校的教师,拥有较强的战略制定、风险评估及市场预判的经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我国经济转型下的创业特点、创业环境,进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其二,将行业协会推荐的人才引入高校,参与双创科研或教学工作,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夯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其次是提升师资质量。高校在丰富师资结构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专业的融合性与交叉性。不仅要从经济管理专业选拔双创教师,还要从企业或行业中选聘教师,并通过制定专兼职教师培训机制,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例如针对专职教师,学校应开展“走进企业”的培训制度,帮助教师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专业能力。而基于兼职教师的培训活动,可以指引兼职教师了解基本的教学原理、教学目标,使其更好地将实践经验转变为理论知识。此外,高校不仅要从文科专业选择双创教师,还需要从工科、理科等专业选择双创教师,通过建构“复合式学科”的形式,不断推进双创教师队伍的发展与完善。
4.2 优化育人形式,构建课程与教学生态
首先是课程体系建构。第一,教师应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双创项目结合起来,指引学生明确创新创业的价值意蕴及其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意义。第二,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开展企业模拟经营、企业沙盘模拟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双创意识、双创能力及双创精神,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及创新品质。其次是优化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优化上,高校必须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历程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以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去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宏观的创业环境及各项创业政策的内容,以此深化课堂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融入探究类、讨论类、研讨类的教学方式,将信息网络平台应用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汲取、内化及应用创新创业知识。例如翻转课堂和微课教学,突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性及探索性,实现实用性与知识性的充分融合。或者从先进典范、人物事迹等角度出发,优化课程文化,提升学生的创业品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8]。
4.3 构建协同机制,搭建环境生态系统
首先加强部门协同。高校应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凝聚合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构。例如从招生就业部、学生工作部、班级组织、学生社团等部门出发,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广及建设,或者利用好网络阵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学生教育、管理及服务的不同过程中,确保高校内部因素得到充分整合。例如教务处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分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日常管理活动,提升学生的双创意识。此外,高校还应构建资源集聚、信息集合及体系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双创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其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与企业应加强合作,共同构建创业教育基地,设置双创基金,为高校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供服务平台。与此同时,校企双方还应改造或升级现有的实践平台,共享生产环境、研发设备、资金及师资等资源。企业可以来校指导学生,学校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实现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此外,在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应以企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技术困境为抓手,指引学生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促进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使企业与院校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9]。
5 结 语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应深化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协调好各类教育要素的内部关系。从而通过建构组织生态系统、课程教学生态系统、环境生态系统的方式,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