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硕创新班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探索
2023-03-31熊启中叶新新魏俊岭张朝春
熊启中,叶新新,徐 刚,魏俊岭,张朝春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合肥 230036)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农作物病虫害和生态环境治理等都是农业资源与植物保护学科的研究方向,构建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是建立良好的农业学科专业培养目标[1-2]。培养目标与农业需求断层、就业领域受限、实践性下降、培养模式陈旧等问题已成为农业高校开办专硕的难题[3]。重新审视专硕培养模式,与时俱进是传统农业硕士在农业领域保持活力的有效途径[4]。我国当前农业发展迅速,如何向农业领域注入更多科技力量是需要思考的问题[5]。在实际开展农业生产时,既懂现代农业技术又懂农业实际生产的新型农业人才较为稀缺[6-7]。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提高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服务现代农业产业行业的新型人才[8]。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创建了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硕创新班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把专硕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科学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下,重点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乡村振兴。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聚焦战略需求,立足于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打造应用型专硕;另一方面突出问题导向,针对目前专硕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错位、科学研究与应用结合脱钩、技术人员与生产一线脱节,需培养复合型专硕人才。
1 专硕创新班人才体系构建
1.1 培养目标与特色
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绿色生产等农业资源利用领域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培养学生应具备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情怀、精通农业技术、能够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农业科技人员。
为服务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在高校推动实施专硕创新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基础上,主要聚焦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错位、科学研究与生产应用结合不紧密、技术人员与生产一线相脱节等突出问题,实行协作培养、双导师制、创新模式、课程体系、保障体系等特色培养方式。
1.2 培养模式与流程
企业合作培养模式:依托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缓控释肥、增效肥等新型肥料研发;开展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研发工作。
乡村振兴培养模式:依托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综合试验站,分别在综合试验站周边村镇建立创新班,开展小麦-水稻、小麦-玉米绿色生产、农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的研究。
特色产业培养模式:依托县域地方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以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和绿色生产技术为抓手,开展特色产业绿色生产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
专硕创新班培养时间为3年,对培养方案和管理进行了革新,培养实行导师团队制(校内导师、地方或企业技术人员、安徽农业大学顾问),培养阶段压缩在校学习时间为1年,实践时间为2年,包括课程学习阶段(半年)、实践与试验阶段(1年)、毕业论文撰写阶段(半年)。
1.3 考核奖惩
考核周期为半年。考核内容分别为定量数据评测和定性指标评估。定量数据评测包括科技成果转化、论文与奖惩情况、创新班培训考试成绩。定性指标评估包括举办农民培训会次数及满意度、解决农户实际问题情况、创新班日志、农业成果推广示范成效等。定量数据根据评分表折算为相应得分,定性指标由评估委员会评估,最后划分为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四个等级。
培养过程不仅享受学校所有奖学金、助学金等奖助,还依托企业资助设立3种奖助体系:专硕创新班奖学金、专硕创新班劳务补助(必须住在创新班,且撰写日志)、导师科研项目劳务补贴。
1.4 培训与选拔
专硕申请进入创新班后,需要深入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试验站和合作肥料企业实践锻炼。首先,熟悉“三农”,体验生活,发现生产问题,了解技术需求,认识自身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协助高年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最后,在导师和高年级学生的指导下,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社会服务,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发现肥料等行业企业生产和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设计调研问卷,开展调研。在此阶段,专硕创新班通过参与多重角色的工作,全面锻炼个人综合能力。鼓励专硕创新班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与未来发展规划、就业设计相结合。完成课程学习并确定研究方向后,进行考核选拔,通过考核的学生编入创新班,深入试验站、肥料等行业企业和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
1.5 必修环节内容和要求
实践教育:专硕创新班学习期间,应深入试验站、肥料等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结合专业所长,完成1~2个实践项目,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实践教育包括社会实践或科研实践,专硕创新班应在中期考核前完成实践教育,主要实践教育单位有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八大试验站、相关肥料企业、特色产业合作社等,针对企业、农户、新型经营主体的需求,开展相关实践知识培训,切实解决一线人员遇到的问题,服务乡村振兴。
开题报告:包含文献综述、选题背景及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经费预算、参考文献等。陈述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论文选题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预期目标、进度与安排等,重点提出论文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或技术问题,进行开展研究。
学术交流:学习期间要求专硕创新班每生参加2~3次学术交流,主要包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国外短期访学、中外联合项目等;参加10次以上本学科研讨会、讲座等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其中至少一次为本学科领域的全国学术会议,至少一次为学生本人在二级学科(含)以上范围内所作的学术报告;参加实验室组会并进行文献研读报告或研究进展报告。
2 专硕创新班案例
2.1 铜陵市普济圩稻虾综合种养专硕创新班
该班由安徽农业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创办,2018年5月成立,位于铜陵市普济圩农场,依托高校科研资源,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引导种植户科学管理和精细化生产,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粮食增产增收。目前已经有2位专硕创新班研究生毕业,发表7篇科研论文、申请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稻虾肥配方及施肥方案5个;推广示范45 hm2。相关成果在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拼多多杯”第一届科技小院大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
2.2 宿州市付湖新村麦玉米轮作专硕创新班
该班2018年成立,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小麦玉米区付湖新村。依托皖北综合试验站,以安徽农业大学一站一盟一中心的农业推广模式为基础,开展玉米、小麦绿色生产,水体修复等研究。重点解决在砂姜黑土上小麦玉米轮作产生的系列农业种植问题。目前已经有3位专硕创新班研究生毕业,8名在读专硕创新班研究生,在秸秆、肥料及污水处理领域发表3篇科研论文;为企业提供了适用于淮河流域小麦-玉米专用肥配方与配套的肥料管理措施4套;联合申报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2.3 庐江县南圩村水稻小麦轮作专硕创新班
该班2018年成立,位于庐江县南圩村。依托皖中综合试验站,以安徽农业大学一站一盟一中心的农业推广模式为基础,开展水稻、小麦绿色生产,水体修复等研究。该专硕创新班从基质土、培肥、化控优化三方面研制新型机插秧育秧专用肥、巢湖流域水稻专用肥,以及农业氮磷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等。集成水稻苗期养分精准管理技术,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科研论文8篇,1篇专利正在实审;提出水稻育秧基质配方及配套施肥方案2个,稻麦轮作施肥方式2个;荣获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拼多多杯”第一届科技小院大赛全国二等奖。
2.4 和县蔬菜专硕创新班
该班2019年成立,位于长江蔬菜基地的马鞍山和县,是“中国蔬菜之乡”,也是长江中下游区域最大的“菜园子”。通过生命周期评价和田间试验结合的方法,探究和县蔬菜施肥存在的问题,研究磷肥减量和新型磷肥对设施黄瓜产量、品质及磷素利用的影响,以期为设施蔬菜磷肥优化管理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和县不同种植年限和不同种植类型的不同土层深度的菜园土壤养分状况,总结归纳和县蔬菜施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优化设计设施黄瓜磷肥最佳施用方案,推广示范超过50 hm2;授权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2篇科研论文;荣获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拼多多杯”第一届科技小院大赛全国二等奖。
2.5 庐江县灵台村水稻绿色种植专硕创新班
该班2021年成立,位于庐江县同大镇灵台村,依托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皖中综合试验站,构建“试验站+企业+创新班+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开展巢湖流域水稻绿色生产、养分高效利用与管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研究。根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相关政府文件要求,巢湖流域一级保护区化肥零使用,环巢湖流域二级保护区内化肥负增长。建成3.3 hm2试验示范田,主要实施化肥农药“双零”行动,减少农田氮磷流失,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负荷;集成水稻精准施肥技术1套;发表科研论文2篇;构建水稻绿色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1项。
2.6 砀山县酥梨专硕创新班
该班2019年成立,位于“中国酥梨之乡”的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跟踪果树挂果量,实地调查收集数据,确定果树周期内施用农药及药量,制定杀菌剂减量化试验方案,通过喷雾和浸果两种贮藏保鲜效果的对比,对梨的保鲜效果进行比较,提出更加高效、绿色、低成本的保鲜方法。通过调研、方案设计、保鲜试验等工作,将喷雾和浸果2种贮藏保鲜效果进行对比,复配生物杀菌剂,如竹醋液复配液等,提出更加高效、绿色、低成本的贮藏保鲜方法1套;针对梨贮藏保鲜中化学杀菌剂风险评估及控制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等问题,撰写制定杀菌剂减量科研论文3篇。
3 结 论
目前,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在地方农业高校属于与农业发展存在断层、学生就业面较窄,且急需转型的专硕专业[9-10]。农业产业发展不仅仅要求较强的实践经验,而且必须具备不同农业的科技知识,给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11]。
农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涵盖了农业学科的多种方向、技术和方法,更加趋向于农业科技和实践相结合,如何均衡科研和实践来构建合理的农业实践型人才面临一定的挑战。然而,仅仅通过创新班模式进行农业专业学位探讨很难全面解决国家对农业实践型人才的需求,还需要更多的高校专家、政府部门、涉农企业等多方面的参与合作。创新班的设立既能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也能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牢牢结合,使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村、农民零距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