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困境与优化措施探索

2023-03-31赖仕贤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网络安全人才信息化

赖仕贤

(闽江学院党政办公室,福州 350108)

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有利于管理模式的优化升级,提升管理工作水平。但在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部分高校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包括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存在认识误区、缺少完善的信息化发展机制、人才队伍亟待加强、网络安全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基于此,高校应当认清发展现状中的问题与不足,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问题,从而促使校园治理走上信息化、智能化之路。

1 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教育管理模式的优化升级

通过引入信息技术手段,教育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不仅能够继续开展传统教育管理工作,保障管理工作得以有效、规范地开展,同时还能够利用网络管理系统开展线上工作,实现“线上+线下”的交互教育管理模式。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将信息技术融合进教育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以教育教学为出发点,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师管理、教学安排、学生管理等管理任务与信息技术实现有机融合[1]。在此基础上,搭建起数据统计系统、综合查询系统以及信息发布系统等多个功能模块,能够实现快速收集、汇总、提取师生基本资料,学生学习动态与思想行为情况,全方位、全过程追踪学生的成长情况与发展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方案,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教学管理质量。

1.2 有利于提升教育管理工作水平

教育管理是一项集教育教学、校园管理、师生管理等工作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在以往的传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中,任何一项工作都需经过层层落实,若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则会影响整个工作的开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云计算以及大数据技术强大的能力,能够为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可靠、准确的基础信息。同时,能妥善解决传统管理模式在时效性和精确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利用这一优势,工作人员可以随时提取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并通过资源整合与利用及时调整工作手段与管理方式。除此之外,教育管理部门管理者可以利用信息化系统发布管理决策,实时监控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进度,掌握教育管理工作的整体完成情况与反馈信息,从而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水平。

2 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存在认识误区

2.1.1 过于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高校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部分高校管理者将信息化建设误认为基础设施建设,仅扩大信息系统规模,增加基础设施数量,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缺少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在建设工作中忽视广大师生群体的需求,将信息化建设仅看成一种技术手段而忽视了管理的重要意义。但是,信息技术的使用与管理制度是相辅相成的,缺少制度的保障,信息技术手段难以在教育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缺少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育管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也难以提高。

2.1.2 对应用效果的忽视 从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层面来看,部分高校片面追求信息化系统的数量,却忽视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效果,导致部分系统功能的使用率较低。在实际教育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仅仅使用基础功能,且部分工作人员年纪较大,对新技术、新手段适应性较差,在工作中容易出现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造成信息化建设中出现较多资源浪费现象,恰恰与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

2.1.3 缺少合作共享理念 信息技术的引进意在通过信息系统的集权促使高校实现高质量、现代化发展,而在具体实践中,部分高校虽然已建设信息系统,但未能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现有业务部门的整合,部门间信息数据的共享、互动与集成进展缓慢。由于部门之间的隔阂和冲突依然存在,导致信息化发展在各部门间频频受阻。

2.2 缺少完善的信息化发展机制

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信息化发展机制,但就目前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实际发展情况而言,存在缺少信息化发展的配套机制、制度落实不到位等情况,难以有效实现信息化系统的集成与数据共享。并且,由于缺少统一的管理制度,部分高校教育管理部门自行引进移动终端或应用软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管理的工作效率,但由于各个软件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与交流途径,且各部门的信息系统维护与管理需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反而造成信息数据管理混乱,“信息孤岛”问题长期难以解决,降低了管理工作的质量[2]。

2.3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2.3.1 教育管理工作人员信息化水平较低 为满足信息化发展需求,教育管理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现代管理理念与管理工作基本技能,同时还需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技术与系统操作能力,能够熟练使用软件系统与技术设备。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面临着人力资源紧缺的困境,很多教育管理信息化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均为非计算机类专业人员,甚至连相关专业背景也不具备,在处理工作的过程中无法深入整理与研究信息资源,导致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缺乏实质内容。并且,部分高校并未设立信息化管理团队,信息化技术与应用能力的缺失直接制约着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2.3.2 人才引进通道过窄 部分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部门通过借调的方式,从其他部门抽调工作人员弥补人力资源短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短缺的现象,但同时也造成了信息化建设缺少专业人才的严重问题。在各大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人才的短缺问题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大多数工作由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或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的教师担任,导致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难以长期有效地开展。

2.3.3 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 长期以来,各大高校纷纷开展主题多样、形式丰富的计算机知识和信息化技能培训[3]。但总体而言,现有的培训课程设置不科学、培训内容不明确、培训效果不显著,导致出现培训项目虽多,但效果却未达到预期的局面,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难以提高,同时也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系统。

2.4 网络安全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2.4.1 教育行业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网络安全问题一直未引起教育部门的足够关注,各类网站、系统、平台的安全管理效果较差,安全防范手段几乎形同虚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网络安全,把网络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教育部门的网络安全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由于部分高校不重视网络安全工作,导致网络攻击事件频频发生。

2.4.2 缺乏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网络安全法》的出台和实施,为确保网络运行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法规,对教育界的网络安全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但这一法令是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对各行业、各领域都具有普遍性。而高校的网络安全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网络安全防护、预警、监测、应急处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还不健全,亟待制定和实施更加细化、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

3 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优化策略

3.1 正确认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为管理工作人员减轻工作负担,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也为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群体服务。因此,高校应摒弃传统观念中“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从广大师生群体的需求出发,引入人本思想,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将人放在主体地位,以此促使广大学生和教职工主动投身进信息化建设的热潮之中,激发出更大的潜力和创造力。除此之外,还需积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与任务,加强沟通与交流,为信息化的发展扫清障碍。

3.2 制定完善的信息化发展机制

3.2.1 建立标准、统一的建设机制 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统一、标准的建设机制能够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与指导,也是实现信息化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信息化发展之初,设立统一的信息规范、用户标准、服务标准、信息安全规范等制度,能够为系统维护与运行、数据共享、信息安全等提供必要保障。目前,虽然部分高校已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建设制度,但存在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系统重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信息化建设制度的制定晚于建设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源于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系统基本从校外直接购买,与本校的发展要求和实际情况存在差异[4]。基于此,高校应在开展信息化建设之前率先制定好建设机制,确定相关标准,从而为后期信息化发展扫清障碍。

3.2.2 建立客观、科学的综合评价机制 建立客观、科学的综合评价机制是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关键保障,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机制,能够准确掌握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各个环节的具体情况,有利于管理者制定下一步发展计划与管理决策。基于此,应根据本校基本情况和教学要求科学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将信息化管理、规划与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内容纳入评价机制中。同时,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将全体教职工以及广大学生群体纳入评价机制的主体范围,避免单一职能部门同时兼任“裁判员”和“建设者”两个角色,极大地提升了评价机制的客观性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3.3 创新人才保障体系

3.3.1 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创新人才保障机制是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队伍整体实力、整合教育管理信息化资源的重要“抓手”[5]。从体制上突破传统管理方式,注重以人为本,将管理重心转向培养、塑造和激励人才等方面,全面提升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要强化绩效考核,明确考核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考核内容要切合工作实际,对考核对象、考核内容、考核指标等要有清晰的界定和标准,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尽可能地量化指标,对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进行综合衡量。同时,在工资绩效核算、职称评定等工作中,逐步形成一套科学的人才激励体系,以适应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对人才的要求。

3.3.2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拓展人才引进通道是创新人才保障体系的关键。由于管理信息化人才引进长期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不能充分吸纳优秀人才参与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之中。因此,高校应不断探索创新,以优化管理体系为基础,制定与实施开放性的人才引进政策,拓宽教育管理信息化人才的引进渠道。(1)适当调整人员配置比例,适当放宽紧缺急需型人才的引进条件,以暂时缓解人才缺口过大导致的诸多问题,满足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对人才的基本需求。(2)加强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协作[6]。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优秀人才、技术等资源,助力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种新型合作机制,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去企业开展挂职锻炼,积累资源和经验。此外,应强化高校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来,从而丰富信息化建设主体,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3.3.3 建立教育管理信息化培训体系 目前,教学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须培养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优化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为此,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的信息化培训系统。(1)建立合理的培训方案。针对不同的培训目标建立差异化的培训方案,将培训内容与绩效考核挂钩,重点培养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教师。(2)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育管理的形式和方法,将高质量的培训课程与“互联网+教育”大平台进行整合,深入挖掘课程资源,实现教育管理、教学、科研各个环节的深度融合,从而全面推进教育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发展。(3)强化高校之间的互联互动。可加强兄弟院校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积极开展校际间人才的流动与合作培养,从而吸取其他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经验与技术,将其与本校发展目标与区域特色相结合,并进行大胆创新。

3.4 强化网络安全工作

3.4.1 加大教育管理网络安全建设投入 过去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对网络安全应有的重视,资金、人员、设备等方面的投资都集中在系统的建设上。面对日趋复杂的网络安全形势,高校和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对教育管理网络安全的宣传,加强对网络安全的培训。教育管理部门的网络安全,不仅仅是网络安全工程师和技术员的职责,更是教育部门、高校和高校全体师生的共同责任。网络安全的实质不在于技术上的对抗,而在于人与人的对抗,在没有正确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规范下,所有的防范形式和方法都是徒劳。因此,应大力加强对网络安全的宣传,培养网络安全管理员,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及时察觉网络威胁,并在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避免网络安全事件造成大范围的影响。另外,要加强对网络安全重要基础设施的采购工作,为维护网络安全提供必要的硬件保障。

3.4.2 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教育管理部门应结合工作实际,尽快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关键信息和基础设施的保障体系以及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同时,各有关部门要对校园的网络安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实时监测与管理。同时,要加强高校与公安部、网信办、互联网企业等部门的协作,成立教育管理网络安全专家小组,从战略高度对教育管理的网络安全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剖析,制定中长期网络安全发展规划,为做好教育管理网络安全工作指明方向。

4 结 语

改革和创新是我国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而信息化是推动教育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命运,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基于此,高校管理者应正确认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制定完善的信息化发展机制,通过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创新人才保障体系。同时,大力加强网络安全工作,为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网络安全人才信息化
人才云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应“实战化”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上网时如何注意网络安全?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我国拟制定网络安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