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档案发展“小切口”助推地方档案事业“大提升”
2023-03-30临海市档案馆
临海市档案馆
临海市档案馆现为省二级档案馆,实行“办局一体、局馆联动”模式,局、馆长“一肩挑”。市委办公室下设档案科,配备1名专职人员,实现实体化运行。档案馆为市委直属事业单位,设办公室、管理利用科两个科室及电子档案中心1个下属事业单位,全馆在编在岗16人。新馆于2022年7月正式启用,建筑面积约12800平方米,可用面积约8400平方米,其中库房可用面积为4100平方米。2023年9月份顺利通过国家级数字档案馆测评。临海市档案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嘱托,以坚定不移的步伐、开拓创新的思路,在软硬件实现全面优化提升的加持下,扎实推进档案开放审核新进程、深度谋划档案品牌建设新思路、合力打造档案数智变革新高地、高度强化档案资源建设新局面,为加快推进“历史名城、制造强市、共富高地”建设贡献了档案力量。
1 提速增效,扎实推进档案开放审核新进程
临海市档案馆打破档案开放原有工作模式,首次与档案形成单位以会同审核的方式,集中力量、集中时间、集中地点,对馆藏到期档案进行开放审核,有效破解档案开放审核时限要求严、质量安全要求高与每年任务工作量大、审核主体及人员多、人工投入重之间的矛盾。
一是构建组织架构,压实会审责任。成立由馆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责任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开放审核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梳理馆藏到期档案,科学制定开放鉴定办法和实施方案,对开放鉴定工作组织机构、范围、程序和具体流程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档案开放审核工作按计划、有步骤顺利开展。
二是严格审核流程,确保审核质量。开放审核工作采取由档案形成单位初审、市档案馆鉴定委员会复审、市档案馆办公会终审的方式进行。在进馆集中会审中,市档案馆随时跟进,全面了解审核工作进度,及时纠正档案标准规范执行中的偏差,实时答疑解惑,有效提升档案馆与档案形成单位的工作合力,确保档案开放审核工作如期高质量完成。
三是智能辅助审核,提高审核效率。通过人工审核辅助智能程序,驱动开放审核驶入“快车道”。一方面,升级和增设句法分析、光学字符识别、机器学习等多种技术,对各类档案的内容价值进行判断,大力解决开放审核工作量大、效率低、主观性强等问题;另一方面,升级馆藏系统智能辅助开放初审模块功能,形成移交单位线上、线下审核双通道,实现智能初审、审核数据在线推送移交单位审核、全流程回流馆藏系统等功能,有效解决传统模式档案移交单位线下拷贝、传运拟审核档案的安全与效率问题。
截至2022年年底,临海市档案馆已完成首批45家单位62个全宗43万余件档案的开放审核工作,该项工作经验在中国档案报、记忆浙江、省馆(工作动态)简报刊发交流,并获市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2 多措并举,深度谋划档案品牌建设新思路
一是立足本地,深挖自然人文档案资源。作为浙江最古老的县级市之一,临海市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夏商时期,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我们与宣传部、传媒集团、文旅集团、文保所、台州府城文化旅游集团等多部门联动,深度挖掘台州府城墙、紫阳古街、东湖、巾山、历史名人、传典、非遗项目等极具临海特色的地域人文资源中的档案价值,积极开展台州府城档案史料的征集工作、编纂《府城旧影》等书籍;建立台州府城档案特色记忆库;举办“台州府城记忆史料影像展”及开展网上展览、摄制《府城忆往录》、推进府城记忆工程等工作。
二是用好馆藏,彰显本地档案文化魅力。临海市档案馆现有馆藏345个全宗,23万多卷44万多件档案,馆藏资料1.2万余册,形成年代最早是1895年。为充分利用馆藏,主动申报“跟着档案去旅行”项目(2个),并配合省电视台新闻频道完成拍摄及后续制作任务;充分挖掘临海林场、洞港农场和羊岩茶场三家单位史料档案,推出“临海市拓荒精神史料影像展”;发挥馆藏民国档案优势,配合国家完成重点课题《抗日战争汇编·临海卷》;甄选馆藏老照片并撰写反映临海市牛头山水库移民专题档案图文集《记忆里的故乡》。
三是强势宣传,唱响档案品牌形象。举办“档案,‘城’长的印记”展,设“档案文化”和“民营经济”两个专题展厅,依托档案史料,突出重要时节重大事件,讲述城与人的故事,回顾临海市民营经济40余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展现独特的“临海精神”;特设张崇文将军赠书陈列区,全方位展示张崇文将军1989年捐献市档案馆的象棋、书籍、字画等,用红色资源涵养初心、服务群众;举办临海市首届档案集中移交捐赠仪式,现场展示部分捐赠实物,公开向社会各界展示档案资料征集工作的成果成效。临海市档案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推进档案宣传工作,唱响档案品牌形象,改变了档案工作“深林人不知”的现状,让档案工作走出“深宫高阁”,让“死档案”变成“活信息”。
3 数字赋能,合力打造档案数智变革新高地
临海市档案馆于2020年底通过省级数字档案馆评价验收,2021年新馆启用后,充分依托新馆软硬件优势,不断推进“设施再完善、系统再开发、资源再丰富、保障再加强、服务再优化”等方面工作,并于2023年9月实现了“两年内创成国家数字档案馆”的目标。通过数字档案馆建设,临海市档案馆实现了数字档案全流程管理和辅助实体档案管理。
一是深化数改,提升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科学部署数字档案系统、长久保存系统、电子阅览室系统等馆藏综合管理平台,并建成基于政务外网的数字档案管理服务一体化平台,将“收、管、存、用”各个工作环节全部纳入数字档案馆系统管理内容,形成前后一致的数据流、工作流体系,系统具备身份认证、权限分配、日志记录、操作审计等用户安全管理功能,保证系统可靠、可控运行;同时,精准上线具备馆藏介绍、利用指南、数据检索、编研与出版及数字档案阅览等服务项目的“临海档案网”,拓宽了对外服务和宣传的渠道。
二是持续推进,落实档案电子化归档。通过“最多跑一次”事项电子化归档平台持续接收政务服务事项电子档案,2023年成功申报婚姻登记电子档案单套管理省试点;同时,积极对接市大数据局,全程参与开发临海市OA系统电子公文预归档模块,现有5家单位参与电子公文单套制试点工作;灵活运用档案数字资源采集系统,线上收集了2018—2022年度《今日临海》电子报35407条28.3GB,掌心临海APP视频5915条、视频资源4407件合计524GB;建立数字档案资源管理库,开展了辅助实体档案管理,并通过开放审核和审批流程,分别在政务网和互联网建立了数字档案资源利用库,提升了数字档案利用效率。
三是精准发力,建立数字档案安全体系。制定了《临海市数字档案馆应急管理制度》和《临海市档案馆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并通过定期演练提升数字档案馆工作人员防范风险意识、应急处置能力;设立数字档案馆运行维护机构,落实数字档案馆业务人才,明确数字档案馆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保障数字档案馆各项工作常态化、规范化运行;申请专项数字化资金,实现馆藏档案97%以上数字化;新接收入馆档案做到实体和数字化同步进馆,实现数字化率100%;馆内228万余条文件级条目数据全部纳入档案目录数据库管理,配备了各类网络安全设备和在离线备份设备,保证数字档案的可靠存储。
4 固本夯基,高度强化档案资源建设新局面
临海市档案馆以实施国家记忆工程为抓手,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重点在归集到期档案、“三重一特”档案、社会档案等方面下功夫。
一是大力度接收到期档案,实现“三年任务一年完成”目标。结合临海市实际,编制《临海市档案馆档案接收范围细则》,并通过台州市档案局审批,明确档案接收名册,实现高质量高效率档案接收工作;局、馆联合分2组对74家拟移交单位进馆档案质量进行调研检查,发现问题,现场指导整改,确保档案移交进馆速度,对于机构撤销等无承担原职责的全宗单位,临海市档案馆勇挑重任,巧借外部力量,申请财政专项资金,引进中介服务机构协助落实接收工作,实行专班人员专业查验。通过自加压力,多管齐下,临海市档案馆利用一年时间基本实现到期档案接收工作,极大丰富了馆藏。
二是着力加强“三重一特”档案资源归集工作。通过“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严明标准、充分沟通”,强化责任担当、明确时间节点,有序开展市民政局、上盘镇等18家单位疫情档案、拓荒精神史料档案接收(临海市林场、洞港知青、羊岩山精神),完成吉利豪情公司、.台州湾经济开发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8家单位档案接收。截至目前实现归集疫情防控档案723件,碳达峰碳中和档案23件,共同富裕示范区档案735件,数字化改革档案76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894件。
三是广泛征集社会档案,实现馆藏资料多样化。通过发布专题性征集公告、主动上门对接等方式,积极挖掘线索,开展红色资源、“府城记忆 兰台印象”摄影作品、展厅展项展品等征集工作。2023年6月份举办了临海市首届档案集中移交捐赠仪式。2022年新馆投入使用后,已征集到视频、照片、文件资料、实物等2500多份,其中一江山岛、抗美援朝、张爱萍将军题词、印刷史等珍贵档案资料填补了馆藏空白。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临海市档案馆将始终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忠实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使命,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把历史记录好、留存好,推动临海档案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效,为浙江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