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效应在学习小组管理中的应用

2023-03-29赵慧

高考·上 2023年12期
关键词:鲶鱼效应心理学

赵慧

摘 要:“鲶鱼效应”“霍桑效应”“投射效应”等心理学概念,可以应用到学习小组管理实践中,解决学习小组管理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能让小组更加和谐、充满生机、健康成长。这些心理效应的合理运用不仅是有效实施学习小组管理的科学手段,也会在学习小组管理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三种心理效应在学习小组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充分证明了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心理学;学习小组管理;鲶鱼效应;霍桑效应;投射效应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教育的对象是人,要做好教育工作,自然离不开心理学的支撑。时至今日,心理学在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教师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并有意识地将心理学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中,必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分组管理是一种已经得到实践验证的科学的学习管理机制。学习小组管理既符合心理学的竞争机制效应,又完全符合“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新课程理念要求。但是,这种成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具体实践中,依然会出现一些“必然问题”——小组竞争带来的组内矛盾、长期固定模式下的惰性心理、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情绪摩擦等。不难看出,这些“必然问题”都属于心理问题,都是行为活动下的常见心理反应。那么,既然是心理问题,我们就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解决办法,用心理学理论来规避学习小组管理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实践可知,用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学生,对标“心理效应”理论,进而靶向解决学习小组管理机制中出现的问题,必定是一条教育的捷径。

一、发挥“鲶鱼效应”,改变惰性情绪,让小组充满生机

何谓“鲶鱼效应”?这个心理学概念源自有智慧的挪威渔民。渔民在海中打捞了许多沙丁鱼,放到船舱里,由于空间狭小,让原本群居的沙丁鱼安逸得不再游动,很快死去。死去的鱼是卖不上价钱的。劳动产生智慧,这样的情形逼迫聪明的渔民想出了办法,他们在捕捞上来的沙丁鱼中,放入几条活泼好动的鲶鱼,鲶鱼在沙丁鱼群中左突右冲寻找猎物,搅得沙丁鱼游动起来,保持活力躲避鲶鱼的攻击,这样游动的沙丁鱼,就会活得更久。这个智慧故事被心理学家称为“鲶鱼效应”,广泛应用于各种团队建设。在一个缺乏斗志和生机的团队里,有意识地投入像“鲶鱼”一样的人或其他元素,就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必然会带动团队焕发生机,创造新的成绩。

学习小组管理正适用这个“鲶鱼效应”。任何一种形式的长久存在,都会让人心生厌倦,分组管理也不例外。小组管理机制长时间不改变,小组成员长时间不变换,小组奖惩办法长时间不改变等,都会让分组管理机制的意义走向虚无,使小组成员失去活力和斗志,产生惰性情绪。此时就必须利用心理学的“鲶鱼效应”,让小组团队活起来。

首先,可以适当调整各小组成员,使每个被调整的小组成员成为一条“鲶鱼”。小组成员在一起久了必然会在彼此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各种惰性问题,甚至有各种逃避学习的“交易”。如学优生代替学差生完成学习任务,学差生代替学优生劳动等与分组管理初衷背道而驰的反现象。治理这些现象的手段除了批评、惩戒等消极手段之外,还可以采取积极手段,如适当调换组员,尤其是可能发生“交易”的那些人,打乱原本的组内生态。这些调换的同学不仅要改变小组原来的“潜规则”,更要让他成为搅动新小组惰性生态的“鲶鱼”。这些“鲶鱼”的加入,会给一些“秘密交易”断血,使小组秩序恢复正常,更会发挥“鲶鱼效应”,搅动起来,让小组活起来。有些小组没有活力,死气沉沉,争先态度不积极,这时也要找一条“鲶鱼”,投入到死水中;有些小组的成员性格都很内向,不爱交流,就可以调换一个话痨到这个小组来,把这个小组搅动起来;小组中的某个同学与另一小组某个同学平时关系紧张,性格迥异,可把这两个人调成一组,这会在小组形成内部竞争,激发小组活力。

其次,可以不断改变学习小组管理的奖惩机制,这个新的奖惩机制就是一条“鲶鱼”。再好的奖惩机制用久了都会因熟悉而失去最初吸引力和威慑力,进而降低效用。学习小组管理的奖惩机制是促进小组发展的关键和保障。但是一成不变的奖惩机制,会因失去新鲜感而难以发挥该有的作用,让小组学习和小组之间的竞争产生疲态,降低了学习和竞争的兴趣,小组也将陷入惰性状态,失去活力。这时就必须应用“鲶鱼效应”,投入新的奖惩办法,重新激发小组的活力。如:以获得一个到多个权益,或奖励看电影、体活课、参观场、郊游团建等活动来替代常规的减少作业等简单奖励办法;以取消某些权益,取消参加文娱活动资格等惩罚方式代替简单的罚抄写、加作业等惩罚办法。

二、利用“霍桑效应”,消除负面情绪,让小组健康成长

何谓“霍桑效应”?“霍桑”是美国电气公司的一个工厂,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奥带领研究小组进驻工厂,初始目的是研究客观环境条件对工人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可是研究过程却出现了意外的收获。他们发现更能促进工人们提高工作效率的,不是客观的环境条件,而是两年中研究小组和2万多人的谈话。这个漫长反复的谈话过程,使工人们长期淤积内心的情绪得以宣泄,身心輕松,并且因为被认真倾听,心理上认为得到了重视和认可,竟大大促进工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这个研究项目可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得到了意外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心理宣泄对人的重要性。这个心理学上的发展被称为“霍桑效应”,也叫“宣泄效应”[1]。

但凡为人,必然会有情绪,闹情绪也正符合学生年龄段的特征。学习小组的生态环境也是小组成员产生情绪的温床。正面情绪自然会让小组健康成长,但是负面情绪也会毁掉小组存在的意义。不可回避的是,在学习小组管理过程中导致负面情绪产生的因素很多,如果不及时制止,便会呈现出暗流涌动、此起彼伏的态势。这时应用心理学上的“霍桑效应”,就会帮助我们及时有效地解决“负面情绪”问题,让小组恢复健康成长状态。

那么如何运用“霍桑效应”呢?首先要定期给小组长们召开座谈会,在会上要求每个组长必须发言,必须说出3个以上不满的事情,包括对教师的、对同学的、对自己的不满情绪。最后小组长们还要畅所欲言,互相提出问题,指出问题,补充问题。这期间非必要不可以加以肯定或否定,避免小组长们在教师的威慑和引导下隐藏自己的情绪。座谈的目的是让小组长们宣泄情绪,而不是分辨是非。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认真观察,判断,发现还没有彻底解决的情绪问题要记录下来。会后找恰当时机,和那位组长单独谈话,解决个别情绪问题。要注意的是,座谈会上教师不要做一概而论的肯定或否定,那会适得其反,让小组长产生新的负面情绪。在会上,唯一要做的就是倾听,倾听组长们情绪的宣泄。第二步,就是要布置小组长们按照会议形式,召开组内座谈会,要强调组长的任务就是组织和倾听。对于小组内情绪过大的,教师要亲自参加,控制局面,满足其渴望被理解和接受的强烈心理要求,关注他们每一个人,把“霍桑效应”落到每个人

身上。

“霍桑效应”在小组学习管理中有着起死回生的作用。对于心智尚不成熟的高中生来说,管理好一个小组,领导一个团队参与竞争,的确是一件有压力的事情。有一个小组在组建伊始表现非常优秀,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信心和斗志。但渐渐地,小组的成绩开始落后,每个人都打不起精神,失去了交流的眼神,似乎存在着某种隔阂。这时必须先找组长,在了解情况的同时,给他宣泄的机会,尽量保持沉默,认真倾听。你会发现,很多问题和矛盾都不是什么大事造成的,只是因为一个个小情绪的积攒,淤积成了“结”,使小组失去了向上的活力。而此时,就必須利用“霍桑效应”帮助小组走出困境。教师的倾听让组长宣泄了情绪只是第一步,之后还要找到各位组员,给每个人宣泄的权利和机会。教师倾听了每个人的宣泄之后,那一个个小情绪已经消散了大半。最后,还是要把小组成员召集在一起,教师做调解员,让同学们面对面地进行一次倾心的交流,发现自己的问题,解除误会,清除心里还剩下的那一点情绪阴影,渐渐地他们脸上浮现了笑容,恢复了以往的斗志。就这样,一个毫无生气、即将解散的小组重获生机。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身上烙印着独生子女特有的情绪,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更容易在团队合作中产生负面情绪。长期积压的情绪会掏空小组合作的实际效用,使小组名存实亡。实践证明,应用“霍桑效应”,进行有“组织”的宣泄,会大大减少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矛盾,增强了小组的生命力,让小组健康成长。

三、谨防“投射效应”,解决组内矛盾,让小组更加和谐

何谓“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好恶,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如:一个人爱说谎话,他也经常认为别人是在说谎;一个人认为散发臭味、但价格不菲的榴莲好吃,就会强烈推荐给别人,觉得别人也一定爱吃;一个天资聪颖的学生很快就能完成背诵,就觉得那些花费很多时间也背诵不下来的同学真的无法理解。我们的古代先贤,早已悟出了这个“投射效应”,《庄子》中就有这样的故事。有一天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福他“长寿、富贵、多男子”,认为这是最美好的三件事。尧却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庄子》通过这个小故事已经告诉我们,每个人对生活的认知都不同,心理特征也不同,我们绝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的认为当作别人的想法,造成矛盾。因这种“投射心理”产生的矛盾在学习小组管理机制中也会经常出现。

通过多年实践的验证,学习小组管理的积极意义已经得到了肯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会出现各种问题,小组内部矛盾就是问题之一。在小组中,经常有人愤愤不平,觉得自己尽心尽力为小组做出了很大贡献,而有些组员却没有尽力,没有做到应该做到的事,没有做到能做到的事,拖了小组的后腿。比如:某位同学,总因为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背诵,经常给小组扣分。其他同学因为“投射效应”,必然会用自己的认知能力去衡量他,认为背诵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背不下来的那位同学就是不负责任,不想背,这样的“投射效应”造成了必然的矛盾,不仅使小组内部无法团结,失去了学习的合力,无法达到小组学习互帮互助的初始目的,还不可避免地伤害到了那位“落后”的同学,更会让分组管理走向实际意义上的失败。作为班级管理者一定注意这个心理效应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不仅要将工作做到前面,还要经常性地教育,着力引导学生避免“投射效应”带来的不理解和矛盾,懂得“你的能力不是别人的能力,你的想法不等于别人的想法”的基本道理,学会换位思考,用耐心和热心帮助组内同学完成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避免“投射心理”的方法有很多。让同学们有一个客观的自我认识和对他人的认识是根本。不要因为一时的情绪而做出“我就是他,他必须是我”的简单判断,懂得这样的简单判断是低级的思维,是负面的情绪,是没有素质的表现。空谈道理还不够,还要举一些实例,讲一些鲜活的故事,让同学们去体会“投射效应”的诸多弊端,甚至会带来可笑的结果。古代典籍中有这样的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这个故事看似“子非鱼”之乐,实则是在阐释以己度人的“投射效应”的道理。教师讲完了,还要让同学们去讲。让他们想想生活中类似的故事——家庭中的、同学间的、自己的、别人的都行。还可以引导学生畅想未来工作中的自己如果不去规避“投射心理”会发生什么。经过这样的认识过程,同学们就会主动规避“投射心理”,避免吃到“投射效应”带来的“苦果”。

谨防“投射效应”,不仅仅可以解决眼前问题,解决小组内部矛盾,使小组内部形成和谐的氛围,从长远角度看,也是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提升,对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未来发展的完善和保障。

以上谈到的三种心理效应,能够在学习小组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有效避免分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负效应,让小组充满活力,保持健康发展,实现分组管理的重要意义[2]。

结束语

三种心理效应在学习小组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充分证明了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三种心理效应只是心理学在教育中应用的小小一隅。刘儒德教授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中,阐释了六十六条教育中可以应用的心理效应,从理论角度肯定了心理效应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也用许多鲜活的事例证明了心理效应在教育活动的应用,可以让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教者,拓宽教育思维,在教育活动中研究并实践这些心理效应,定能为教育的智者。

参考文献

[1]刘儒德.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47-85.

[2]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70-273.

猜你喜欢

鲶鱼效应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给数学课堂注点“氧”
“鲶鱼效应”与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控策略的研究
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给传统银行业带来了什么
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