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中的 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2023-03-29王辉涛王新超
王辉涛,王新超
(1.邹平市中心医院影像科,山东 滨州 256212;2.邹平市中医院神经内科,山东 邹平 256200)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突发脑血流灌注不足而引发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坏死,其发病率较高,中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人群,患者发病后伴有神经功能损伤,致残、致死风险均较高[1]。对于急性脑梗死,临床上主张尽早开展诊断,以尽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治疗,避免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加重,从而改善预后。影像学方法是急性脑梗死的主要诊断手段,以CT 平扫较为常用,CT平扫可检出脑梗死病灶,而磁共振(MR)作为无创影像学方法,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也得到广泛应用。MR 检查图像中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可对病灶情况予以清晰显示,尤其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图像清晰度[2]。为探讨DTI 用于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本研究中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CT、MR 平扫及DTI 检查,并比较3 种检查方法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效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邹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 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中男性31 例,女性29 例;年龄50~87 岁,平均年龄(68.49±10.26)岁。本研究经邹平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确诊者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3]中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并经介入手术诊断确诊;在安静休息时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晕、一过性肢体麻木、偏身感觉障碍等情况就诊,就诊后初步怀疑急性脑梗死,需进行检查,以明确病情;②年龄≥50 周岁;③在检查过程中患者意识始终保持清醒,自愿配合检查。排除标准:①合并颅脑外伤者;②合并休克者。
1.2 研究方法60 例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 平扫、MR 平扫、DTI 检查。①CT 平扫:患者取仰卧位,检查时需屏气,尽可能在一次屏气期间采用64 排螺旋CT 机(美国GE 公司,型号:Light Speed)完成对颅部的薄层扫描工作,扫描范围自颅底至颅顶。管电压、管电流分别设置120 kV、220 mAs,层厚7.5 mm,矩阵512×512。在获取原始数据后,利用螺旋CT 机自带的后处理软件如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等技术重建图像,由放射科两名具有丰富颅部CT 诊断经验的医师独立阅片和诊断,若意见不一致,则请更高级别医生判断。②MR 平扫:患者取仰卧位,配备头部阵线圈,采用3.0 T 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美国GE 公司,型号:Discovery 750)分别从横断面、矢状面扫描其颅部,扫描序列分别为T1WI 自旋回波序列[回波时间(TE)=10 ms,重复时间(TR)=420 ms]、T2WI 自旋回波序列(TE=96 ms,TR=3500 ms),层厚、层间隔分别5 mm、2 mm,矩阵256×256。在获得颅部MR 平扫图像后,由两名具有丰富颅部MR 诊断经验的医师负责阅片和诊断,若意见不一致,则请更高级别医生判断。③DTI 检查:采用与MR 平扫相同的设备进行检查。检查时的方位为轴位,扫描序列为扩散敏感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TE=10 ms,TR=12 000 ms,层厚3 mm,扫描层数36 层,扫描梯度1 000 s/mm2。在获取颅部DTI 图像后,采用软件处理图像,由两名具有丰富颅部DTI 诊断经验的医师负责阅片和诊断,若意见不一致,则请更高级别医生判断。
1.3 观察指标①比较CT、MR 平扫及DTI 检查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结果。②分析CT、MR 平扫及DTI 检查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以手术诊断结果为脑梗死的诊断金标准,比较CT、MR 平扫及DTI 检查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结果。敏感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准确性=(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阳性预测值=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阴性预测值=真阴性例数 /真阴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分析CT、MR 平扫及DTI 检查诊断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③比较CT、MR 平扫及DTI 检查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大小病灶的符合率。符合率即对该直径病灶的准确检出例数在该直径病灶确诊例数中的占比。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 检验,Kappa 值≥0.7 为高度一致,0.4<Kappa 值<0.7 为中度一致。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MR 平扫及DTI 检查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结果比较在60 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经手术诊断,有35例被确诊急性脑梗死,其余25 例患者被排除急性脑梗死,见表1;确诊急性脑梗死的35 例样本中,病灶大小直径≤5 mm 共19 例,直径>5 mm 共16 例。
表1 CT、MR 平扫及DTI 检查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结果比较 [例(%)]
2.2 CT、MR 平扫及DTI 检查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分析DTI 检查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高于MR 平扫及CT,MR 平扫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TI 检查与手术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高(Kappa=0.894,P<0.05);MR 平扫与手术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高(Kappa=0.751,P<0.05);CT 与与手术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为中度(Kappa=0.523),见表2。
表2 CT、MR 平扫及DTI 检查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分析
2.3 CT、MR 平扫及DTI 检查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大小病灶符合率比较DTI 检查、MR 平扫诊断直径≤5 mm、>5 mm 的脑梗死病灶符合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TI 检查与MR 平扫的诊断上述不同直径病灶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CT、MR 平扫及DTI 检查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大小病灶符合率比较 [例(%)]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指因脑组织血供突然中断引发的急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多伴有神经功能损伤,随着病情进展,其神经功能损伤加重,日常生活能力逐渐丧失,预后欠佳。因此,临床上需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及时对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以免其病情加重而影响预后[4-5]。
手术诊断是脑血管疾病的诊断金标准,但手术诊断需在术中开展,不建议将其作为初步诊断手段,建议将其作为最终确诊手段。影像学方法是临床上对急性脑梗死进行诊断的主要方法,以颅部CT 为主。CT 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手段,主要是应用CT 机在颅部开展多层的薄层扫描,获得颅内病变组织的多层数据后,再应用CT 后处理软件对图像完成重建处理,重建图像可对颅内病灶形态、大小进行清晰和立体的显示,便于医师判断患者是否发生急性脑梗死[6]。但CT 在检查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其软组织分辨率不高,可能会导致微小病灶漏诊。
当前,在影像学方法中,MR 凭借软组织分辨率高这一优点被广泛用于临床各类疾病的诊断中。近年来,MR 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较多,对患者开展MR 检查时,通过在多个方面对患者颅部实施多个序列的扫描,可获取其颅部在不同方位、不同序列的影像图像,再利用图像重组技术,可将不同方位、不同序列的影像图进行处理,不仅清晰显示颅内病变情况,还可通过T1WI、T2WI 序列扫描时的信号变化来辅助判断脑组织梗死情况[7]。而DTI 是一种新型的MR 成像技术,其以扩散加权成像为基础,在该基础上发展形成了一种新型成像技术,主要是通过利用人体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各向异性来生成图像。DTI 可对脑组织内水分子的扩散运动方向和活跃度进行判断,可清晰显示脑梗死病灶的形态,可通过测量图像中的表观弥散系数来对水分子在人体组织内的弥散运动进行判断,还可对脑白质纤维束的形态、走向及结构予以显示,医师可对其进行细致观察,判断脑白质纤维束是否受损[8-9]。
本研究为了解DTI 这一新型MR 技术用于急性脑梗死诊断时的作用,对60 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了CT、MR 平扫、DTI 等检查。本研究结果显示,DTI 检查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高于MR平扫、CT 平扫,MR 平扫高于CT 平扫,而在急性脑梗死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分析中,DTI 检查、MR 平扫诊断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之间均呈高度一致,CT平扫诊断结果与手术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为中度,说明对于急性脑梗死,MR 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尤其是DTI 技术,可进一步减少漏诊和误诊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DTI 检查、MR 平扫诊断直径≤5 mm、>5 mm 的脑梗死病灶符合率高于CT 平扫,DTI检查与MR 平扫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MR 平扫及DTI 技术对于颅内微小梗死病灶的诊断准确性高,可对脑梗死病灶情况进行了解,以期为脑梗死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DTI 技术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敏感度及准确性较高,并可准确检出不同大小的脑梗死病灶,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