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脉延续视角下岭南骑楼保护利用策略研究

2023-03-28林冠秀孙沂楠李玉凤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4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

林冠秀 孙沂楠 李玉凤

【摘 要】骑楼是极具岭南特色的建筑形式,以独特魅力彰显城市形象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近年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有进一步发展,但在生活空间、城市活力以及历史文脉方面还有待提升。探讨骑楼保护需着眼文脉延续理论,分析文脉显隐性特征,探究保护利用可行性策略,挖掘文化街区发展路径,创建可持续创新机制。

【关键词】文脉延续;岭南骑楼;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4—184—03

一、概念及研究范围

(一)文脉延续概念

文脉,来源于语言学,用来表明语境之间的逻辑关系或事件发生的背景。文脉最早被引用到建筑,表现建筑与环境互为“上下文”的关系。其后拓展到城市规划领域,强调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

《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一书总结了文脉统合、文脉并置和文脉延续这三种针对历史文化街区设计实践的方式。其中,文脉延续强调新旧事物的普遍性、适应性与整体性,考虑历史时空与新环境下的制约因素,是一种整体性模式。

(二)研究范围

研究范围:大东上路—大南路—五坊路为轴以南,南堤路以北的核心街区部分。

二、梧州骑楼的显隐性文脉要素

(一)显性文脉要素

显性文脉要素是不同地理环境造就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情怀,是城市文化与城市记忆的物质载体。显性文脉要素更客观,是挖掘历史文脉的重要媒介以及依据。

1.空间布局

梧州现存骑楼街道有22条、骑楼建筑有560幢,其规模和数量都是国内比较罕见的。首先,格网式平面布局是其鲜明特征;其次是前店后院和柱廊空间的设计;最后是立面空间层次,有水平、凸变、坡地等不同排列形式,底层随地形变化形成区别于其他骑楼的天际轮廓线。

2.建筑特点

梧州骑楼发展演变融合中西方建筑思想,从公元1897年兴起至今,风格由仿巴洛克式、混合式、传统式过渡到现代风格。其中,骑楼风格在建筑结构中得到充分展现,即三段式结构:下段是走廊列柱,中段是楼面,上段是屋檐及山花;包括楼顶、楼身、楼底三个部分。“下商上居”的结构既满足商业买卖,又兼具居住功能,彰显了骑楼形式与功能完美结合的独特魅力。

(二)隐性文脉要素

1.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包括历史沿革、风俗习惯等方面。历史沿革展现建筑、街巷空间形态演变。风俗习惯是文化内核的表现形式,从根本上体现居民生活方式。建筑是记录历史变迁的空间载体,梳理建筑演变有利于骑楼保护工作的充分开展。

2.心理行为

心理行为在建筑空间的演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心理行为的介入可深入探究骑楼的长效性发展。人与环境息息相关,人是社会活动主体;是建筑空间演变动因;是文脉要素传承者。不同的人群在不同阶段有不同需求,将会因各自立场赋予不同期许,这些也是影响骑楼保护的潜在因素。

三、梧州骑楼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据调研分析,骑楼现状可归纳为:(1)建筑立面风貌欠佳。(2)空间品质有待提升。(3)保护更新形式单一。(4)文脉元素逐渐缺失。

(二)存在问题

(1)独特性有待提升:骑楼虽保留商业功能,但同质化严重;文化体验比较单一,未能与街区文化进行深度融合。(2)关联性有待思考:(a)由于广西骑楼是分批次公布以及保护规划为陆续编制的原因,与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缺乏联系。(b)分布范围广泛,涵盖11个地级市,缺乏统筹以及认定工作滞后。(c)广西尚未与海南、广东地区骑楼建立联动发展机制,进一步保护发展受限。

四、梧州骑楼保护利用的意义

(一)激活城市发展的文化记忆

文化习俗、价值观念与环境实体共同组成文脉特色。为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进程,截至2020年3月31日,广西划定的21处区级及以上街区中共有10处以骑楼为主,进一步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红色文化旅游高地的建设。梧州的侨乡文化以及码头文化等是其文化内在精神的体现,其主要的代表性历史文化建筑有梧州海关旧址、中山纪念堂以及英国领事署旧址等。

(二)彰显城市发展的风貌特色

《马丘比丘宪章》著作中谈及:一个城市的社会演变和形态结构反映城市的个性与特征,构成城市独特性、本土文化以及民众基础的发展特色。城市风貌因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等不同而凝练成具有地域性的城市文脉和城市记忆。

五、梧州骑楼的保护利用

(一)保护利用的原则

1.分区分等级保护

骑楼的保护要做到整体把控。首先,在保护过程中要协调各方利益。其次,建立分区分等级保护机制,充分考虑空间肌理、建筑形态以及自然环境。

2.可逆可控性修复

修复的“可逆性”,是國内外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学界关注的重点,其目的是“一切修复措施都应该是可逆的,并且不妨碍日后采取进一步措施”。以“减少干预”为修复原则,最大力度保护格网式街巷布局、外廊式建筑结构以及立面形式;利用传统材料进行修补或替换;为修复奠定充足的理论依据。

3.绿色可持续发展

基于梧州骑楼三段式特殊性建筑结构:上部山花、中部屋身、下部柱廊,可用“分段式,循序性”方式进行保护。落实可持续发展需以居民参与为主;设计师科学探讨,合理高效分工,明确权责。

4.柔性介入型复兴

梧州骑楼虽已形成一定规模,但还是应该遵循柔性介入的复兴方式,通过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才能做到有针对性的修复和利用。逐步打造历史文化街区的影响力,吸引外商和企业的注资,使街区更好地升级改造。

(二)保护利用的步骤

1.分析整理文脉信息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第一步就是前期调研,从原真性出发,梳理文脉要素。每一处骑楼街区都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所以对骑楼的建筑材料、街巷空间等关乎文脉的信息进行数据整合就变得尤为重要。

2.测绘评估建筑等级

测绘评估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1)现状测绘与数据分析,包括建筑立面和门窗细节等。(2)建筑评估与保护分类 ,根据建筑年代、建筑质量以及修复方案进行;保护工作既要考虑演变进程,又要结合现状情况。分类方式是一种保护修复策略,不是一层不变的。

3.保护传承建筑文脉

骑楼的保护应从宏观层面落实到微观层面,需遵循当地保护政策。以《梧州骑楼文化街区保护总体规划(2019—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文件为指导,做到真实可逆。从前期调研到后期方案实施都应对文脉因素进行考量。

4.制定實施管理策略

运营管理是保护利用的关键一步,首先,需制定合理高效的管理模式;其次,梧州市当地居民以及设计师需参与具体的保护和管理;最后,方案要具体落实到街巷空间、功能业态甚至是公共设施的严格把控和规范管理。

(三)保护利用的策略

1.延续文化基因

(1)统筹文化资源,突出个性化体验。通过延伸文化产业发展旅游,打造文化IP来强调文化特征。一方面通过打造主题博物馆和艺术家工作室,进行科普和非遗传承。另一方面强调个性化体验。例如:(a)打造本土餐饮品牌加强文化传播,例如梧州的古典鸡、冰泉豆浆等特色饮食文化。(b)依据街区特色文化进行视觉设计。如疍家人“埋街”的生活场景,孙中山、李济深等历史名人雕塑展示。

(2)串联历史路径,构建关联性文化。梧州处于桂江、浔江和西江“三江”交汇处,水路串联是其发展的路径。建设绿道、开辟水上游线、构建慢行系统能够将各街区串联,形成完整的网格。

2.活化廊下空间

梧州骑楼的独特性在于它首层通廊的空间设计,既从功能上适应岭南的炎热潮湿,也成为行人与店家交流的城市灰空间。延续文脉发展,可进行廊下空间的活化利用,例如:(1)调整街道给排水,塑造城市形象;(2)修复天花样式,延续建筑特色;(3)预留底商招牌点位,活化廊下空间。

3.修复柱廊立面

修复柱廊立面是文脉延续的重要环节,要充分考虑其风格、破损程度、位置和结构。修复策略可从普通维护、局部修缮、风貌修复、拆旧建新等方面进行:(1)立面保存较为完整和质量良好可普通维护;进行清洗构件与增加保护措施,防腐、防火等。(2)小面积破损和质量一般可局部修缮;进行修补立面与刷保护漆。(3)立面破坏严重和质量较差可加固修复;进行结构加固与二次设计。(4)坍塌和质量较差可拆旧建新;进行清理结构和重新设计。

4.加固建筑结构

加强骑楼保护的重要举措是加固结构,可遵循以下方法:(1)综合历史文脉,保留原有工艺技术。(2)划分等级保护策略,优化保护结构体系。(3)注意防震抗震要求,梧州处于7 度抗震设防区,加固结构需满足抗震要求。(4)自下而上的加固步骤,遵循先基础、再柱梁、后楼板的步骤。(5)明确负荷转移,加固前支撑梁板,将重力转移到地面。另外在侧面进行支撑,防止坍塌。可见,建筑的加固必须考虑实际承载力、破损情况和成本预算等因素。

六、结语

骑楼是记载城市记忆的乡愁之地,以极强的渗透力呈现独特的地域文化。文章在保护利用的具体措施上,运用文献研究、对比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观测岭南骑楼历史文化街区的数据;整合骑楼的显隐性文化资源;提出四个兼具针对性以及普适性的骑楼保护利用原则、步骤以及策略。期望通过延续文化基因、活化廊下空间、修复柱廊立面以及加固建筑结构的保护利用策略,加强骑楼文脉传承以及促进骑楼可持续发展,也为其他地区骑楼的保护发展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查尔斯·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美)·布伦特·C·布罗林,翁致祥,等译.建筑与文脉——新老建筑的配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英)史蒂文·蒂耶斯德尔,(英)蒂姆·希思,(土)塔内尔·厄奇,著.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张玫英,董卫,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艺科融合驱动下高校设计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ZJY2862)。

作者简介:林冠秀(1995—),女,汉族,广西人,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孙沂楠(1999—),男,汉族,河南人,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李玉凤(1998—),女,汉族,广西人,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
推进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的思路与成效
洛阳老街区“微空间”改造设计思考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文脉延续的新思考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探讨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三杨庄遗址保护现状及发展前景
关于博物馆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
旅游体验背景下重庆下半城历史文化街发展策略探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推进保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