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与实践
2023-03-28殷敬淇
[摘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舆论环境,民族地区新闻舆论工作面临多重挑战,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传媒后备人才,从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等重要责任。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应结合区域实际,找准课程思政实施痛点,挖掘思政元素,理清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可通过“智育+德育”模式为民族地区输送新闻人才后备力量,通过有效的新闻舆论工作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民族院校;课程思政;新闻传播类专业
随着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出台,各高校纷纷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民族院校作为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承担者,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育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使命。做好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是民族院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般而言,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学生总数中占比较高,因此,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新闻传播事业与政治学和意识形态联系紧密,民族地区的新闻舆论工作更是关系着民族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要将世情、国情、民情、社情与国家民族政策相结合,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鲜明导向。
(一)推进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民族院校落实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
民族院校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培养各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与时俱进更新育人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民族院校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指导各类课程建设,结合自身特点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品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推动“三全育人”新格局的形成。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要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就要清楚民族地區生源的认知特点和能力差异,因材施教,为民族地区培养能够“留得下、用得上”的新闻传播人才。
(二)推进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有力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将新闻舆论工作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从“耳目”“喉舌”功能提升到“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思想高度,视野宏阔,高屋建瓴,为新形势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闻传播学与意识形态联系紧密,新闻工作更是将党性原则放在首位。因此,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新闻人才培养中,做好对民族地区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工作,促进新闻传播类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努力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三)推进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
大学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但大学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建设仍需要改进完善。在如今开放多元的互联网环境中,西方价值观传播、多元化思潮涌动,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一定冲击。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院校的重要工作。
二、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难点
(一)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不适配
新闻传播类专业因其鲜明的意识形态引导性,其天然蕴含丰富的思政内容。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在授课中对专业知识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和延展不足,影响了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师亟须对思政元素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构建课程思政一体化体系,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促使学生的新闻理论知识、新闻实务技能、新闻责任使命感得到有机融合。
(二)课程思政实施方法单一
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较少对专业价值、职业信仰进行体悟,导致其对课程思政的学习热情不高、动力不足。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常利用“灌输式”“说教式”方法讲授课程思政,导致学生易产生抵触心理,课程思政内容传播效果有待增强。因此,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考虑方法策略,教师可从专业知识的形成、演进与应用角度出发,利用体验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以及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三)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缺乏评价反馈
课程思政育人具有再生性、长期性、隐蔽性等特点。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如何,需要从学生的转变情况中得出有效评价,但学生在认知、态度和行为上的转变很难通过终结性考试得出结论。学生的思政学习内化是一种思想状态变换的过程,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成效的评价如果沿用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很难得出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结果。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参与、体验情况,以及其价值获得感和情感态度的转变,也需要教师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与反馈体系,并进行长期跟踪和评价反馈。
三、“一心五维”: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理念
新闻传播类专业要求民族院校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智育”和“德育”相结合。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教师树立“一心五维”的建设理念。“一心五维”中的“一心”指教师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核心,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定盘星,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风化人。“五维”指教师要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五个维度深入挖掘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激发课程思政育人活力,构建全链条式育人格局。
(一)“一心”为基:确保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张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些重要思想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着力阐释并实践的真知,也是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定盘星[1]。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定职业信仰,同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世界,解决现实问题,树立健全人格,把自身前途命运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二)“五维”铸魂: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教师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重构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内容,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五个维度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实现铸魂育人。
1.政治认同
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师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内容,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党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实践等结合,打造成课程思政资源案例库。教师要根据课程思政资源案例库的内容进行授课,从而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
2.家国情怀
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师要强化责任使命感,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教师要让学生在掌握新闻理论知识、新闻实务技能的同时,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担当[2],努力成为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
3.文化素养
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挖掘其中的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教师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鼓励学生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4.法治意识
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师要在课堂中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内容,深化新闻传播法律法规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规范自身行为,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不法行为。
5.道德修养
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师要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创新能力,增强实践意识,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遵守社会道德、个人道德和职业道德。教師要引导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助力学生全面成长,使其成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践行者。
四、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整体统筹,分类施策
民族院校要抓好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统一规划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挖掘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点,提炼核心要素,凝练课程思政主题。教师要确定合适的融合节点及案例材料,依托现有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体系化的课程思政”设计,将思政资源、思政案例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并以灵活的教学方法加以呈现[3]。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围绕三种课程类型展开:通识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在通识课中,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区位特点、民族文化特色、学校特点,开设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师要将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发展融入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五维”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专业理论课中,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绝非教师单向灌输,而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教师要将思政议题转化为课程作业和课堂讨论,将思政内容融入学科知识,启发学生思考。例如,教师可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自主梳理并总结民族报业史,介绍曾在少数民族报业发展史上做出贡献的新闻人,引导学生了解新闻工作者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信念。在专业实践课中,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师要强化实践训练,让学生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感受新闻人的责任与担当。
(二)协同发展,合力推进
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要想打破业界和学界的边界,除了推进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主渠道建设,还要推进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多方协同发展,增强育人合力。一方面,民族院校可搭建校外合作平台,利用好地方媒体资源,构建“校内校外双导师”体系,通过邀请媒体行业导师分享自身从业经历和工作心得,加强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组建团队,参加暑期、寒假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成长,了解国情,感受民族事业发展,并推动优秀实践成果的转化[4]。教师也可以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寒暑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农村、社区,为推动民族地区发展贡献智慧力量,使其认知自我、增长才干并锤炼意志品格。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也可依托各级各类行业和学科竞赛开展教学实践,教师可将比赛主题融入课程作业和实践项目,以赛促学、以赛育人,让学生用文字、照片、影像、H5等媒介形式记录民族地区的变化,创作有内涵、有思想、有深度的优秀思政作品,在创作和传播中培育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
(三)多维评价,提质增效
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教学植入,很难用以往量化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价。首先,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师应设计完善系统的调查问卷,让学生进行自评和小组评价,开展关于思想政治观念、态度行为转变的合理评价交流。其次,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师要以产出为导向,针对学生的实践成果,将其中的政治水平、人文观念、价值导向等内容纳入评价体系。最后,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师可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及时跟踪学生的评价和效果反馈,通过挖掘学生在网络中的行为轨迹,观测其行为态度的改变。
五、结语
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要结合地区特点和办学特色,做好顶层设计和合理规划,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一心”为基、“五维”铸魂,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少数民族卓越新闻人才,使其成为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严兵.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守正创新[J].编辑之友,2020(03):67-71,112.
[2]丁柏铨.新闻学科课程思政:特殊性、有效性及实施路径[J].当代传播,2020(06):9-13,30.
[3]刘明洋,袁晓川.融通之道:解读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的两大趋势[J].国际新闻界,2018(09):128-148.
[4]刘珍,赵云泽.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挑战与发展思路[J].出版广角,2021(06):23-26.
[5]王润泽,徐诚.守正创新: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新闻教育变革方向[J].出版广角,2021(07):9-12.
[基金项目]2021年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心五维:民族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SZ21032)。
[作者简介]殷敬淇(1988—),女,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