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探索
2023-03-27张丽
张丽
摘 要:产教融合对于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产业学院的设立,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载体。通过产业学院,学生既可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直接将所学应用于实践,理实一体,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本文以苏信海澜商学院作为例子,介绍了产业学院情况与特点,发现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校企育人目标不一致,产业学院人员不稳定,课程不成体系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认为学校与企业双方需要对学生进行分段培养,改革考核制度,稳定学员结构,学校与企业需要共同讨论,开发课程,进行教材建设,以科学的体系促进学员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产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5.008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具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加注重学生进入企业以后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校企合作办学,共同探讨学生培养模式成为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校企合作办学机制越来越丰富,合作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校企合作政策环境也日益优化。产教融合背景下,学校和企业到底该如何更好合作,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成为当前校企合作急需探讨的重要问题。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丰富办学形态,拓展校企合作形式内容,优化校企合作政策环境。
2019年,在政府的牵动下,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信)与江阴海澜集团共同构建了产业学院--海澜商学院。本文首先介绍了海澜商学院的基本情况,对海澜商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分析,发现校企双方育人目标存在分歧,学员稳定性不足以及课程缺乏体系等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1 苏信海澜商学院介绍
1.1 基本情况
苏信海澜商学院是海澜集团在苏信校园投入硬件建设,供专业群学生进行真实营销活动的实践基地。海澜集团不仅仅是店铺商品、陈列货架等资源的直接提供者,更是项目的重要参与者,是真正与苏信共同育人的重要决策者、治理者和管理方。海澜集团和苏信作为海澜商学院的共同管理者,积极探索产业学院育人模式,构建了“共建——共管——共育——共营——共享——共担”的六共运营机制,校企作为产业学院运营的双主体,共同谋划产业学院发展,建设产业学院,管理产业学院,运营产業学院,共享产业学院成果,同时也共担运营中存在的风险。
1.2 苏信海澜商学院特点
1.2.1 共组师资,共育人才
海澜商学院致力于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构建混编指导教师团队,企业与学校共同合作,制定管理制度,完善教学内容,明确学生考核标准,以实现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共同发展,促进校企融合,深度发展的目标。学校开设海澜课堂,聘请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艺术设计等专业教师组成讲师团队,每周定期讲授理论知识。企业定期派驻陈列主管开设陈列课程,巡店经理现场指导经营销售技巧。学校导师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经验加持相结合,进而推动校企双主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在2019年苏信海澜产业学院筹建时,学校安排专职教师全程带队学员进驻企业学习,经历了理论考核,店铺实战经验积累,最后返回实践中心成立项目团队;在苏信海澜产业学院运营之初,企业派驻运营主管、店长全程指导学员进行商品陈列,门店经营。校企教师互派、教学互通,互相支持,真正体现了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了多元主体育人的格局。校企导师在合作中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习中心学员考核标准,推进学生奖励制度的制定,为后期实践中心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了校企“双导师”共培共育。
1.2.2 基于岗位需求,联合分段培养
海澜产业学院立足培养面向整个行业,培养一流的门店运营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实践基地开展了三段式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储备——岗位实践——精准就业。
第一阶段:人才储备期。在这个时期,企业与学校导师共同制定学员招募标准,确定招募人数与考核标准,通过学校小蜜蜂,苏信青年,苏商学院以及各个微信群发布学员招募广告。校企导师共同面试学员,共同确定学员名单。在这个时期,教学的主要人员是店长,即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学员主要学习企业文化、商品知识、产品陈列等理论知识。
第二阶段:岗位实践期。经历一个学期的理论储备以后,学员进入到岗位实战阶段,以解决实践基地真实的运营问题为主要任务,比如客户接待,商品推荐,销售分析,收银结算等实操性工作,在这个阶段,学员会被分到不同的小组,由不同的负责人进行带队学习,形成多对多的小组学习模式。
第三阶段:精准就业阶段,也就是在实践学习的第三阶段,经过一年甚至更多时间的积累,学生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经验都有了积累与进步,开始面临顶岗实习工作。企业根据学员前期的表现,精准定位学员岗位,使学员出校即入企,并且迅速在企业找到自己的位置,驱动学生更好就业,提升创业实力。
1.2.3 把控培养质量,合理评价体系
实践基地的学员,是苏信的学生,也是实践基地学徒,“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意味着学员既要完成学校的学历教育,又要达到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标准。为此,校企共同探讨了实践基地学员课程的构成与学历学分的互换机制。校企导师根据实践基地学习与工作情况,制定了《学员店务知识考核标准》《商品知识考核标准》以及海澜课堂课程的评价体系,学员全程参与实践基地运营,理论与实践学习均在基地完成,学期末专业课程成绩均用实践基地导师打分成绩作为重要参考甚至抵扣。公共课程由学员参与考试的实际成绩为准。学员的专业课程积分,以学员在实践基地的工作业绩以及具体表现作为打分依据。
2 苏信海澜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2.1 育人目标分歧
苏信与海澜集团作为产业学院的双主体,虽然建立了共同体,在产业学院共建共管共培上达成了共识,然而,所谓的共赢,共享,学校与企业的关注点却不尽相同。企业以经济利益为驱动,一切硬件与人员的投入都是为了赚取利润,在人员选拔初期,企业注重的是学员外形,在培训过程中,企业考核的是员工是否能毕业即入企,缩短员工培训周期,节约成本,最大限度提升企业盈利目标;而学校以育人为己任,学院选拔更加注重学员的学习热情与态度,实践考核更加注重学员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打造更加丰富的学习平台,创造更多提升空间。育人目标不同,导致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意见冲突。
2.2 学员稳定性不足
基地学员分为储备学员、正式学员两种类型,学校每学期招募新学员,一方面原因是每学年都有学员毕业进入企业就职,另一部分原因是每新学期都有学员退出项目,重返课堂。产业学院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给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平台,学生全员全天六到八小时参与项目,但是因为实践基地是学习的场所,不是给学生提供专兼职的机构,学员每个月只拿到少量的生活补贴,部分学生会因为无法承受工作的繁琐以及补贴的金额而选择离开实践基地。因为在岗学期的成绩与实践基地表现与考核挂钩,因而,到了新的学期,人员流动问题就会特别凸显。
2.3 课程不成体系
产业学院配备的是校企双导师,学校导师由一名专职教师承担,主要负责学生管理、学生考核以及校企双方沟通问题,海澜课堂教师每学期不固定,主要由苏信海澜商学院各个相关专业教师承担工作;海澜集团不定期派驻职业店长巡店,陈列主管到店进行指导,具有随机性与不确定性,对项目总体运营情况,校园运营环境缺乏了解与跟踪。实践基地场地有限,学员又承担着门店经营的任务,除了在每天晨會、晚会以及固定的海澜课堂日,学员无法进行系统的学习与培训,多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后期的成长进步是有一定限制的。
3 苏信海澜产业学院运营建议
3.1 分段培育,满足校企双主体不同利益
学校和企业作为产业学院的双主体,在苏信海澜产业学院的共建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目标:企业逐利,学生育人。苏信海澜产业学院的建立初衷,是打造一个校内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实践的真实平台,从而实现入学即入企的目标。但是在产业学院运营过程中,企业逐利的本色逐步显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与企业的矛盾与冲突。主要体现在学员的选拔标准与学员的培训模式上。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产业学院可以实施分段培养的模式,实行宽进严出的选拔制度。在最初的学员选拔工作中,广招生,将有兴趣,有意向同时满足实践基地基本需求的学员招纳进来,为更多的学员提供学习、发掘自我潜能与兴趣的机会,也为基地储备人才做好准备工作,这就是所谓的“宽进”制度,满足学校广育人的目标,为学生提供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实践平台。在后期学习过程中,严格考核标准,提升选拔要求,将真正能够胜任实践基地运营工作,在运营中表现优异的学员留下来,不能胜任实践基地学习的学员进行淘汰,这就是所谓的“严出”制度,通过严考核,高标准,为企业输送能够直接独当一面的人才,将学员的岗前培训工作放在产业学院,大大缩短企业培训员工的时间与金钱成本,满足企业逐利的目标。
3.2 加强学生管理,提高学员稳定性
实践基地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员不稳定,学员周期性流失严重,从学员个人成长周期来讲,理论学习——岗位实践——精准就业是正常的成长成熟必经时期,这也是校企双方喜闻乐见的结局。但是,学员的流失,对于实践基地的长期稳定发展,是有损益的,这就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努力,做好学员的稳定与维护工作。
3.2.1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做好思想引领
基地学员都是“00”后的大学生,他们具有追求个性、注重创新、高度实践的特点,喜欢追逐热点,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的时期。参与实践基地的学员,通常都是抱团来报名,所以在一个学期,学员集中在某个专业甚至某个班级的现象特别明显。一旦有人在实践过程中出现动摇,可能会影响一片学生。指导老师要密切关注学员的成长变化,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弄清楚学员动摇的原因,学员想要表达的深层次诉求是什么。搜集实践基地这几年的优秀学员的成长经历,做成优秀学员成长案例集。通过学校的融媒体工作室,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多方位全面讲述优秀学员成长故事,体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与魅力,借以触动实践基地学员,激励学员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奋发拼搏,向往优秀,成为优秀。
3.2.2 改革考核制度,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
实践基地成员有着双重身份“学生/学徒”,这样的定位有利于学员在进入实践基地的时候就摆正心态,实践基地是学习的平台,不是创收做兼职的场所,这个认知影响重大,对于学员的稳定性是起着重要作用的。实践基地是门店运营的真实场所,包含着门店运营的所有环节。在经历了最初的体验之后,基地工作流于繁琐,甚至变得枯燥。相较于学校超市等运营场所,实践基地因为它学习平台的定位与培育学生的初衷,不会给学生发放工资,而只是给予很小一部分补贴。物质激励不足的情况下,基地需要考虑如何从精神层面激发学生投入的积极性。基地设立了海澜临时党支部,支部党员教师可以实行一对多的结对活动,关注学员心理与成长。另一方面,设立更加科学的考核机制,帮助不同兴趣与特长的学员找到自己在基地的定位与未来的职业规划方向,而不仅仅局限于做门店店员或者店长。
3.3 合理开发课程,构建科学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探讨,共同努力,取长补短,资源共享。苏信海澜产业学院由企业提供资金搭建学习平台,提供运营产品与配套硬件。学校配备校内指导老师,招募实践学生。实践基地的海澜课堂每学期都会定期开设海澜课堂,聘请学校与企业讲师开设课程。但是课程的师资缺乏稳定性,所授内容缺乏延续性与系统性。在后期的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教材的开发,编制更加适合实践基地学员学情的教材,让教学更加系统,学习更能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结合基地分层培养人才目标,可以将所授课程划分为三个板块内容:通识知识系列、经营系列课程、管理系列课程。具体课程设置如图1。
这个课程体系很好地遵循了学员“理论认知-校园门店理实结合-企业实践”的认知过程,让学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认知门店运营,接受门店运营,最后胜任门店运营工作。开设直播运营课程,门店设立直播间,采取线下门店运营结合直播运营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抓住当前直播的风口,也是灵活应对疫情的有效方式。
4 结论
本文分析了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江阴海澜集团合作运营的门店人才培养的模式,分析发现,校园门店因为学生“学员/学徒”的双重身份,在学员稳定性,考核的制度上都存在一些欠缺。校企合作已经到了第三个年头,学员正好完成了“人才储备——岗位实践——精准就业”三阶段培养,从学员的整体发展来看,学员在知识结构上,實践能力上都还有所欠缺。针对这些问题,建议校企进一步深度合作,做好校企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促进学员更好成长。学校与企业双方需要进一步融合,明确育人目标,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的学习和职业都做好规划,从而提高产业学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团队的稳定性,促进产业学院更好发展。苏信海澜产业学院运营至今,总共培训了一百五十余名学员,向企业输送了职业店长、店长、陈列师与门店店员等不同角色的学员,真正实现了校企培训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苏信海澜商学院被证明是产教融合的成功案例,对产教融合的模式与产教融合学生的培养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蔡丽巍.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高职实践基地建设 [J ].教育与职业,2018,(22).
[2 ]徐天娇,张倩倩.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研究 [J ].现代商贸工业,2022,(06).
[3 ]顾伟黎.融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策略 [J ].教育与职业,2020,(18).
[4 ]葛春艳.基于产教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J ].现代商贸工业,2022,(11).
[5 ]孔原.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产教融合模式创新与实践 [J ].职教论坛,2015,(08).
[6 ]姚君.高职产业学院课程群建设探析 [J ].教育与职业,2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