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023-03-27王贇
王贇
(武昌工学院,武汉 430065)
1 深入开展社会需求调查
高校应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度了解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的要求,认真分析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形势,共同查找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服务等方面的短板,充分吸收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为学校学科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招生计划安排和就业指导服务提供依据,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以及在思想道德品质、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反馈意见,推动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评价主体,其对学校教育教学、就业创业工作等方面的评价对学校培养方案的完善及课程教学的改进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学生和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能力要求、素质体现、培养特色、课程体系、培养环节、考试考核办法、质量标准等,均由人才培养方案来规定。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必须高度重视。
2.1 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
当前,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作为应用型高校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2.2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两个需求为导向,以创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旨。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综合的创造思维、领先的审美判断、科学的理性精神、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设计思维、表达、沟通和管理技能,能从事设计制作、设计研发相关工作,具备自主创业能力,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3 培养规格对应岗位任职要求
人才培养规格主要说明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基本素质等。
通过对设计行业、企业调研,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生可在艺术设计、互联网媒体、广告媒体、印刷出版、文化创意等领域,能够在文化传播机构、网络媒体公司、电子商务、新闻媒体机构、影视制作公司、品牌设计公司、广告公司等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视觉传达设计师、文创产品设计师、品牌视觉设计师、UI设计师、插画师、视觉运营设计师、互联网设计师等工作。
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企业有明确具体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要求设置相应的毕业要求,其中可具体细化到专业基础知识要求、专业模块知识要求等。例如包装设计师要求熟练掌握illustrator、Photoshop等软件,对印刷和各类材料和工艺熟悉,根据设计平面文件能完整设计各类工艺,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学习能力等。
通过对工作岗位的调研和分析,可以梳理和归纳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生需要具备的通识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能力、综合能力、专业素质的要求,同时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进一步设置具体化和细化的专业模块知识要求和专业核心能力要求。
2.4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是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而设立的。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其核心部分。课程体系设置要贯彻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达成度,注重培养方向与就业类型对接,培养路径与学生个性发展对接,科学设置专业培养方向。依据岗位要求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强化核心课程,删除过时课程,开设新兴课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三类课程组成,专业教育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两类,专业基础课程是为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开设的课程,可根据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若干个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是为学生个性发展、强化专业特长设置的课程模块。
注重培养方向与就业类型对接,培养路径与学生个性发展对接,科学设置专业培养方向,彰显办学特色、专业特点、学生特长。依据应用型本科教育特征,整合多学科理论知识,强化核心课程,删除过时课程,开设新兴课程,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教学过程。聘请业界专家和学生代表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论证,依据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和从业能力新要求,校企共同确定课程设置,共同构建培养平台,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强调供需双方的契合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帮助学生制定大学生四年的学业规划、未来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合理定位职业目标,提高求职技巧,撰写求职简历,有效准备与应对面试,培养职场基本素质和适应能力。
2.5 专业能力融入专业课程中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依据行业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学生就业岗位群,科学设置对应不同岗位群,体现多种能力培养的专业模块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色,形成学生特质且对其它课程具有牵引作用和生成力的课程,如数字插画、包装设计、企业视觉形象设计、广告设计等。专业特色课程是根据专业特点、学科前沿所开发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反映新时代本科教育理念和新型教学方法模式的课程。如近年来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新开设的文创产品设计课程,该课程以提升专业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面向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以地域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文化的延伸为理念,对创意策划、设计方案、产品设定、后期制作等方面进行综合训练,采用边讲授、边学习、边制作的教学模式,结合文创产品设计大赛开展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设计的创意创新及整合应用的实践能力,实现学用创相融合(图1)。
图1 专业能力与课程模块
根据工作岗位要求,可以设置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如随着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创产品设计师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一个新兴的岗位,任职要求包括:精通产品设计及平面设计,具备扎实的美术功底,良好的审美能力,空间思维和创新能力强;能独立完成创意策划案以及设计方案;了解常规生产材料、生产工艺、打样流程等工作;具有一定的艺术功底和设计表达能力,热爱并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熟练使用各种平面及工业设计软件。因此,如学生希望毕业后能够从事文创产品设计相关的工作,在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上可围绕文创产品设计的任职要求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图2)。
图2 工作岗位与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3 培养环节提升专业能力
为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除了根据工作岗位合理的设置课程模块、课程体系之后,还要有其他相应的培训环节来保障。这些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采风、学科竞赛等,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根据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相应的实践教学平台,切实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实践上,主要从实施“三教融合、三创引领、多维互通”的人才培养路径入手。“三教融合”即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三创引领”即创意、创新、创业;“多维互通”即理论与实训互通、学校与企业互通、作品与产品互通、教学与竞赛互通、专业与产业互通、艺术与技术互通,能力与岗位互通等,实现学“艺”致用,实现设计学科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图3)。
图3 教学体系
3.1 职业教育融入教师教学中
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依据工作岗位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讲授专业知识,还需要将职业要求和职业素养融入到教师的教学中。如广告创意与表现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广告设计师的职业素质,教学目标中要求重点掌握广告创意与表现的程序和方法,具备良好的广告创意、策划、设计和制作能力,了解广告媒体的特点;具备“目标拟定、市场策略、创意执行”的实战经验和设计能力。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能正确运用广告设计的基本规律和创意思维方法,学会设计项目开发的方法、具备设计表达、电脑辅助设计的能力。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有宏观把握能力、策划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运用新的设计理念及新的设计手段进行广告设计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在教师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广告设计的概念和广告设计师的职业定位。将职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要求学生制作设计作品集、求职建立、建立自媒体公众号或在设计网站设置自己作品展示的页面等,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不断积累和丰富的设计作品案例毕业生面试时具备就业竞争力。
3.2 企业项目导入学生作业中
设计专业工作岗位对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设计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设计专业课程通过设计项目让学生掌握设计流程与方法,通常以设计、作品的形式训练和考查学生对于相关知识掌握的情况[1]。那么课程的训练项目设置者尤为重要,设计专业的教学采取项目式教学,以学科专业竞赛选题、企业真实设计项目作为学生的课程作业,通过真题让学生能进行调研、分析,充分了解甲方需求,从而进行设计,让学生在毕业后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具备项目执行能力。为全面了解本校毕业生的岗位适配性与就业质量情况,还可以引入“学生”和“用人、单位”作为评估主体,构建包括毕业生求职过程、就业适配性与职业发展、工作满意度、工作稳定性及用人单位评价等多维指标体系。
3.3 实施校企合作双导师制
文化创意行业设计软件、设计风格更迭较快,高校专业教师往往缺乏企业实战经验,在高校设计专业可以设置一定比例的企业导师,将生产一线的设计方法、最新的技术、材料引入到教学中。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授课形成双导师制,专业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企业导师对实践教学进行指导[2]。
4 结语
基于就业导向的应用型高校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供需对接。在大学期间学生通过工作室、创新创业基地模拟工作环境,营造工作氛围让学生进入到工作状态,通过建立毕业生就业实习实践基地为毕业生创造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学校持续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实践育人,注重校内外实习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成才。形成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构建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的就业工作机制,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