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ACK框架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3-03-27○吴琦
○吴 琦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便利,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等文件均提出,要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智慧课堂,促进信息化手段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全过程[1]。信息化大环境下,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融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每位高职教师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TPACK框架内涵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课程教学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密歇根州立大学MatthewJ·Koehler博士和Punya Mishra博士提出TPACK知识框架(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它强调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意义的整合。学科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CK)、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PK)和技术知识( Technological Knowledge,TK)是该理论框架的三个核心要素。三者交互结合,进而衍生出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内容知识(TCK)、专业教学法知识(PCK)和整合技术的专业教学法知识(TPCK)四个复合要素。这七个要素构成一个整体的TPACK知识体系(图1),其中TPCK位属最复杂、最高端级别[2]。TK、CK和PK三者可以从教师个人学习体验活动中积累获得,而TPK、TCK、PCK、TPCK四个复合要素离不开外部各类环境的参与协作配合。这七个要素构成了TPACK的系统框架,这已发展成为一种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各学科教学过程的全新的可操作模式[3]。如今,教育信息化已进入数字化条件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阶段,智能学伴、智能助教等逐渐融入学习环境[4]。高职教师在TPACK知识框架下积极提升信息素养,创新教学方法,将技术知识有效整合于课程教学中,有利于教学模式的重建。
图1 TPACK基本框架
二、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研与原因分析
(一)现状调研
我们选取职业教育发达的苏南片区对包括3所国家双高院校、3所省高水平院校、5所一般高职院、1所民办院校在内的12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向330名教师发放了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72份,访谈了35位各学科的专业课教师。采集了教师教学能力竞赛相关的教学设计方案18份、近年来省级教学能力比赛获奖教师的参赛视频6组。调研数据及分析如下。
1.高职教师信息化意识比之前有所增强,但教育技术应用停留在较低层次。82.3%的被调查者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对当代及未来教育的重要性,但尚不能准确界定信息技术在现代课堂中的角色位置。75.4%的调查者认可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执教必备的专业能力素质之一。36%的调查者对信息化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能够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持怀疑态度。很多教师将课堂上使用PPT、通过QQ群或微信群交流、利用已有教学资源平台布置预习任务和课后作业等教学手段,当作信息化教学和智慧课堂。一些教师特别是45周岁以上教师群体习惯于较为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自身信息素养和能力提升的动力严重不足,培养和提升学习者信息化素养的意识较为淡薄。可见,随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大多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有所提高,但信息化教学观念仍然需要全面更新,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素养与能力亟待升级[5]。
2.教学中不同教师、不同课程的进程与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发展不均衡,技术、教学法与教学内容三者总体融合度不高。从TPACK的视角来看,高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所涉及的七个核心要素的把握度不够,TPACK总体水平偏低。CK及PCK掌握情况较好,大多数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能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选用适合的专业教学法教学;一些新入职教师特别是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以及从其他行业转行到教育行业不久的教师,PK的表现明显不足;TK方面掌握及现场运用能力尚可,但仅局限于简单使用某些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资源,离融合的标准存在较大差距。TCK方面则严重缺乏,这是较多教师存在的主要教学能力短板之一。TPACK是所有要素的深度融合,需要将以上几种要素自然、科学、有效地整合到教学中,以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最大功效[6]。而能得心应手使用它的高职教师及团队数量很少。可见,在将先进信息技术、专业学科内容知识与教学法知识深度融合的需求层面,很多高职教师自身极度欠缺复合型知识、综合性素养与高端化技能。
(二)原因分析
很多高职院校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来,教育教学照搬了高等教育的范式,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存在历史遗留问题。近年来,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进程中,一些院校大量吸收了高层次人才和高校毕业生,但在教师培训特别是信息化能力培训方面有所忽视。一些学校因为信息化建设投入太大,而且技术更迭换代频繁,并未真正推进信息化教育和智慧课堂。
1.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观念未能与时俱进。部分教师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无法准确领会技术跟学科、课程结合的必要性,缺乏信念和决心潜心钻研TPACK中核心要素交互融合的方式方法。因年龄、性别、学科专业和工作年限等诸多差异的客观存在,不同程度影响着教师个体对信息化能力的认知,以及对信息化能力提升的自觉行动。相当数量教师为减少精力消耗,不愿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或参与技术、教学法、教学内容的整合。很多教学经验丰富、专业能力较强的老教师甚至认为,多数高职学生基础水平较差,最适合传统授课方式方法。一些课堂教学的PPT被反复沿用多年而从未被更新过。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等因素的驱动下,一批中青年教师具备了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在教学设计中重视了技术应用,但其中一部分教师只局限于生搬硬套那些低阶的常规的信息技术手段,只是简单叠加而谈不上有机融合。
2.高职教师缺乏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法深度融合的能力。调查表明,很多教师在信息技术的选择与使用、课程内容分解、整合的效果评价等方面与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从年龄因素来看,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因为受原有知识结构的制约及精力的限制,对学习新教学理念、学会运用新技术整合学科知识与技能、探索现代化教学新方式方面缺乏信心与动力,工作中时而会出现懈怠思想。中青年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效果持怀疑态度,在行动上呈现不积极状态者也占较大比例。其中一些教师对如何实现TK、CK和PK三者融合途径方法完全陌生,有些则因为TK、CK或PK某一领域是其短板,不能完成深度整合的任务而不得不暂时搁置、观望。例如,师范类专业的新教师对于教学法的知识掌握较为扎实,能够自觉应用教学法知识开展教学[7]。而非师范类新教师或转行而来的教师可能因为缺乏全面、系统的教学法知识贮备和教学实践经验积累而在PK方面欠缺。从性别角度而言,女性教师普遍较男性教师更偏向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喜欢以PPT多媒体课件等开展教学,细致耐心地详细讲授课程内容。研究表明,目前女教师在高校教师中的占比较高,有的学校超过了50%。从学科角度观察,理工科专业教师相对于文科专业教师能较多使用信息技术与手段,因为理工科专业的课程内容的教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客观上更依赖于信息技术和设备,因此理工科专业教师起步较早,他们对技术、课程内容、教学法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途径与方法等思考与摸索的动机更强。一些教师虽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成果,但距离TK、CK和PK的真正融合较远。
三、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理念引领,实践创新,有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职院校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十分必要。应促进教师重新认识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推动基于TPACK理论的实践探究,促进高职教师深刻认识到各类信息化技术与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承认它们拥有很多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8]。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高职教师的TPACK不是简单地将信息化手段、技术在教学中单层叠加,而是要融入学科教学中。
高职教师应主动探索提升以TPACK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能力。TPACK在教学中并不存在固定的某一种模式,学科不同、课程不同、实施者不同,在不同的技术环境下,甚至某一技术手段实施顺序的调整都会带来迥异的教学效果[9]。因此教师们要勇于创新,以教学质量提升为根本,积极学习、敢于实践,不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与能力。根据学科特点、课型特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条件、认知习惯,并客观尊重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学特征与习惯,结合现有技术条件、教学资源、教学场所及社会环境因素等,精心组织、实施信息化教学,并开展反思评价,为提升教学质量创造条件[10]。
(二)政策导向,制度激励,不断增强对信息化教学的支持力度
高职院校应加大对信息化教学的支持与扶持力度,主要应做好下面几项工作。第一,学校积极落实信息化教学的相关推进政策。学校领导与教职工认真学习领会国家有关教育信息化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文件,明确信息化教学是未来教育的大势。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等职能部门对教育教学的新要求、新形式、新理念需保持高度敏锐,加大宣传与推进力度,在教学制度文件中对信息化教学新探索做出明确的规定,明确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发挥积极正面的导向作用,对教师发展、课程建设提出一定的目标要求。第二,学校积极提供信息化课程整合的培训。应丰富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的形式,让专业教师有机会参与各类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程与技术有效整合专题培训等[11]。教师发展中心等部门牵头举办信息化教学专题研讨会,使教师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不断进步完善原有知识与技能体系。对顺利完成技术培训结业者给予精神鼓励与表彰。第三,在教师教学能力考核中增加信息化教学能力考评模块。现在,各高职院校都在开展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其中也包括教师教学评价。把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整合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情况收入教学能力考核指标中。制定并实施信息化教学成果的激励制度,对于在信息化教学改革中做出成绩与贡献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对参加省级、国家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微课比赛等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同时,在全校营造“先进带后进”的良好氛围,鞭策未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或使用效果不明显的教师迎头而上。
(三)团队共建,小组协作,构建教师信息化学习共同体
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主题,构建教学团队、兴趣小组形式的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团体内部的研讨交流加强信息化教学探索与实践。同一学科或课程的教学团队教师集体备课、互相学习,思想上统一认识,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达成一致意见,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互相探讨,彼此启发。对选用的现代技术、扩展性教学资源建设等开展共建共享活动[12]。通过开放式的讨论,结合授课班级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教学特长,形成特色化的信息化教学方案。具体教学任务完成后,通过团队内部交流、自我反思与他人帮助等,充分挖掘自身现代技术应用的潜能,促进技术、课程、教学法的整合能力更上一层楼。
教师队伍建设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关键。随着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提高师资建设水平、推进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途径。高职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教育领域新生事物,全身心投入到信息化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研TPACK理论内涵,有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