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ACK框架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与提升
2023-03-27严迎黎
○罗 燕 严迎黎
信息化时代必然伴随着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完善,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也是一次新的发展机遇,所以教师应该改进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重点提升技术能力。有效的教学管理工作,可以完善现有的教学服务标准和教育培训框架,而TPACK无疑成为解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不足问题的关键点。将这种模式引入到今后的教师教育能力培训中,不仅可以让培训体系更加灵活,也能让丰富的培训资源在框架的指导之下提供科学规范的智力支持,让更多专业教师能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和突破。
一、TPACK框架下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一)TPACK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TPACK有三个不同的核心要素,并且这些要素对应的是不同类型的教育辅助手段和相应的技术支持方法,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弥补传统的技术应用缺陷。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都处于灵活多变的模式之下,而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着其对应的场合和要求,不同的核心要素也会影响到教育过程的开展。表1就是该知识框架下的三个核心要素与其对应的要点内容。
表1 TPACK的核心要素框架
可以看出,TPACK充分考虑到了技术和学科内容之间的双向互动要求,不仅涉及到了学科知识的加工和提炼,同时还根据教学情境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拓展性学习内容,让教育技术能够辅助教学策略的开展,完成学习动态变化进程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内部关联。由于每一种知识都会在相应的情境之下得到充实和完善,而相应的知识又会与对应的环境产生关联,以此为基础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这表明,如果将这些核心要素进行有效组合,那么就可以形成相应的复合关系,在整个复合框架中,不同的要素承担着不同的职责,要素产生变化可以被认为是新的平衡框架开始发挥作用。从教师角度来看,高校教师在使用各类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过程中,给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因为在信息化时代,教师不仅要有教育资源的应用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教师作为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主体组成部分,其专业化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未来的人才培养质量乃至科研创新成果应用。从这一角度而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历程可以被等同于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在信息化时代,教师会主动迎合信息化时代的新变革和新挑战,在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从而对教学实践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不同的专业教师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所以教师的学习起点和培训的需求层次也会因此产生差异,但是最终都会回归于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层面,无论教师的岗位和科研方向存在怎样的差异,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教师能够符合自身的特征和发展需求,提升专业化程度乃至现代高等教育的水准。TPACK是信息化时代下新型教师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这说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TPACK之间的联系也会更紧密,他们要学会学科知识,同时也要学会如何针对学科知识展开教学设计[1]。
(三)建构主义与混合式学习
按照建构主义的发展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和教师之间所展开的交流活动,本质上就是学习者和知识传授者之间的沟通和合作。知识的获取过程并不只是单纯由教师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让学习者在完成意义建构的同时强调整体性和自主性学习,形成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系统闭环设计。教师通过自身的能力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并应用新的知识,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下,会创设对应的信息情景来发挥学习者的信息应用能力和主观能动性,通过信息资源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而按照混合式学习理论的相关要求,传统的学习方式会和新时期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发展优势,一方面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主动地建立新的学习框架。无论学科内容和学习环境产生怎样的变化,学生本身的个人角色定位不会发生改变,且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得学习活动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也让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与以往有所不同。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而学生则需要借助网络平台来提升信息应用能力,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所以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之间变得更加紧密,并在循环往复的交流沟通过程中落实专项能力的提升要求。
二、TRACK框架下的专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案
(一)培训目标分析
培训方案设计是一个模块化的、系统化的培训项目,首要工作就是确定培训工作的整体目标和其他影响要素,各个影响要素之间会相互产生新的联系并发挥各自的功能价值。在确定明确的培训目标之后,培训工作将更加具有针对性,符合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需求,为培训工作的进行提供资源和技术层面的保障。信息化作为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利用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科研工作本身也是信息化发展的核心路径,现代教育理念的改善使得教师在应用教育技术方面的能力要求变得更加明确。这表明教师自身需要拥有良好的技术应用能力,才能强化教育技术培训优势资源建设,确保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机会并有能力使用教育技术[2]。
与此同时,教师在知识结构和知识需求上需要做出调整,一方面提升个人的知识素养,以满足新时期的教育需要;另一方面不断扩展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无论是课内知识点还是课外的补充内容都可以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中不仅包含学科专业知识,还包含教学方法应用和技术知识等层面。当教师能够掌握这些方面的内容之后,就代表着教师对于知识架构的理解会更加透彻。他们能够掌握各个要素之间的隐含关联,在信息化时代下形成新的知识框架。对于现代教师来说,应该具备的是信息科研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他们应该通过培训来掌握教育领域的尖端技术以及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然后尝试和其他教师或专家学者展开新的教育理念方面的沟通和合作,必要时以学术研究的方式了解自身在能力方面的缺陷以及提升方向,学会借助网络工具来管理知识,并且形成对自身的正确评价[3]。
(二)教育技术培训模式
在确定教育技术培训模式之前,首要工作就是对培训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因为现代高校本身重视的是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方案,所以现代教师既要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要具有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并且这些内容之间本身相互关联,如表2所示。
表2 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分析
以现代信息化教学为例,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能力,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前沿要求,其本质特征就是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使用各类技术手段,让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形成更加紧密的联动关系,在新的教学情境之下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TRACK中,所有的教学过程和实践方法模式都包含了对于学科内容的阐述和表达,所以围绕学科知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进程中,且同一个教学进程中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4]。
从资源设计开发的角度来看,各类资源和教学辅助工具是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具体的技术和工具有着对应的使用范围,与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也是资源价值的体现。
从技术应用工具的角度来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开展培训工作的最终目的,而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中就包含了技术工具的应用能力。当教师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来进行学科研究时,他们就会利用合适的资源来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水准,提升自身的教育综合素质。
在终身学习和评价层面评价反思的能力,指的是教师以正确的技术应用观念来预见现代技术支持下的教育发展进程的能力,即合理判断技术对于教育的优势和劣势,制定后续的教育培训方案,对现有的知识和信息展开有效管理。
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其他类型的培训工作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因为这项工作涉及范围较广,且涉及到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本身内容比较复杂,既包含对教师的共性发展要求,又包含对个体的个性发展要求。培训目标不同,所选择的培训模式也会产生差异,因此需根据培训内容来设计培训模式,并按照培训对象的特征来制定相应的培训模式。培训教师不仅包含学科骨干教师和教育技术专家,同时还包含了来自不同教育领域的研究学者。这种混合式的教育组成队伍,将共同打造新时期的混合式培训模式。他们能够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讨论和交流,并且参与自主分析和课后讨论等[5]。可以看出,这种模式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接近,并且教师的培训工作同样可以划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模块。线上模块可以围绕技术应用和线上讨论交流来展开,而在线下则可以让相应的培训者们形成学习共同体,将智慧进行整合,以提升团体智力素养,增强团队的配合意识。在完成专项学习之后,教师群体的个人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于学生的价值会更加突出,因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乃至个人学习生涯发展规划。这对于培养高素养的现代化人才来说,意义明显。
(三)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
培训评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对每一名教师的能力进行评价,确定教师的发展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要求等,评价阶段会选择多种评价方法来综合评估教师的各项技术能力,以便于对教师进行最为客观的评价,减少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影响条件。
以当前非常成熟的档案袋评价模式为例,作为一种典型的发展性评价方案这种评价能够根据学习者在整个学习阶段的行为表现作为参考依据,将学习者在某一领域的表现情况和学习成果等进行展示。整个培训过程中,培训部门可以对参与教师进行档案分析,让每一名教师的档案都能够被记录在案,以便于相关部门对教师群体的学习状况和培训表现做好相应分析,记录在档案信息之内。例如,教师的作品质量、课堂表现和课堂汇报次数等,以此作为教师能否完整通过培训的参考标准,并根据这些档案袋的内容得到最终的评估考核结果[6]。
当然,对教师的评价需要以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培训工作的整体效果,专注于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不过,需注意的是,教师的能力培养工作是一项阶段性的动态过程,除了总结性评价之外,还应该检验教师在培训进程中的阶段性表现。如在进行教育方法培训之后,可以针对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方法应用水平作出评估,判断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力。
在挖掘知识架构的同时,教师自身还可以不断进行自我评估,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进行有机结合,确定自身在整个培训阶段中的表现和能力提高情况,及时巩固自我并充实自我,让自身的知识水平能够始终跟上培训阶段的现实要求。
(四)培训资源和培训环境创设
培训资源和培训环境的创设工作,将给后期的教师培训工作提供重要的支持和帮助,因为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本质上也是以学习者的角色来学习教育领域的新知识和新内容。如果教师要培养信息化应用能力,他们就必然要在多媒体和大数据环境下来应用教育软件或学习资源,并及时分析自身在学习阶段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对此,在TPACK框架下,教育平台可以及时帮助教师解决在教学活动中的阻碍性条件,利用技术手段来巩固教育过程中的多个项目要求,从线上和线下两个层面为教师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差异,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全方位掌握培训阶段的具体要求,一部分教师本身需要利用空闲时间来不断提升个人的知识储备和信息素养。所以在展开培训的过程中,还应该丰富未来的培训资源创设,从多个维度对培训资源和培训环境进行优化,尤其是对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环境进行调节,同时关注教师在课后的学习需求,便于今后培训工作的顺利展开[7]。以多媒体课件资源为例,在教师培训进程中,同样可以利用微课或是网络学习平台来促进不同角色的互动交流。例如,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利用线上聊天工具来完成互动,共同商讨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培养需要符合TPACK的发展理念,利用技术完成有效教学,推进现代技术和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足够的框架支持。在未来的培训方案设计阶段,需要结合培训对象要求和培训内容来选择对应的最佳培训手段,在关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的同时,促进教师的个体化发展,最大程度发挥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层面的支持作用。当然,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在培训工作结束后,还应该以课堂观察或情景体验等实践方式对教师的技术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在后续的相关研究之中也应该落实对于培训的保障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