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小学生动手操作习惯养成的行动研究
——以“认识万以内的数”的教学为例

2023-03-24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怡康街分校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8期
关键词:示意图动手笔者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怡康街分校 潘 傑

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动手操作习惯呢?这是值得教师研究的问题。本文以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万以内的数”这一单元为例,研究如何养成学生动手操作习惯并促进学生对数的认识。

一、 研究思路

本文沿着“现状调查—现状分析—实践探索—个人反思”的思路,以行动研究为主,帮助研究对象通过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其对万以内的数的认识,从而为今后低年级教师在“认识万以内的数”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对数的认识提供帮助。

二、 研究过程

(一)研究内容的选取

本研究以“认识万以内的数”的教学为例,研究如何运用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数的认识。万以内的数的认识是小学阶段数的认识教学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之一。一方面,计数习惯是分级计数,万以内的数是第一级,学生掌握了万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数位顺序以及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就能对十进制计数法形成完整而正确的认识,这也是进一步认识多位数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万以内的数的顺序、组成,数的读写方法,大小比较方法等都是整数认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方法,学生就有条件把它们类推到万级和亿级的数中去,进而形成完整的自然数的知识体系。

(二)研究对象的确立

笔者根据南师附中新城小学怡康街分校2016级(4)班平时的作业情况以及该班数学教师的建议,最终确定将X、L、Y、S这四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对四名研究对象的错题分析和访谈,笔者选定的动手操作内容为:解决根据规律填数、判断几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用数字组数、在计数器或算盘上表示数四类问题。

(三)行动方案的设计

笔者针对操作内容中四种问题的类型,分别从“操作期望突破的问题” “操作目标” “操作材料” “行动对象” “操作过程”这五个方面设计了四套动手操作方案,具体方案如下。

表1 “拨一拨,数一数”活动方案

(续表)

表2 “画一画,数一数”活动方案

表3 “摆一摆,找一找”活动方案

表4 “想一想,拨一拨”活动方案

(续表)

(四)行动方案的实施

确定了行动方案后,笔者利用学生每天下午的课后时间,将行动对象留在教室里实施行动,每次活动时间约为20分钟。每套方案的实施均分为三个阶段:明确操作目标、指导操作方法、进行操作反思。

三、研究反思

(一)基于学生,分析操作需求

动手操作是一种发现式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对于操作的需求和愿望是动手操作的内驱力。在分析学生的操作需求时,笔者建议教师从两个维度来思考,一是时机,二是群体,如学生何时需要操作,哪些学生需要操作。

学生操作的最佳时机有三:新知引入处、认知难点处、练习困惑处。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动手操作在新授课中的地位和作用,更要关注这种方式在帮助学生解决练习困惑、突破认知难点时“不可磨灭的功劳”。这些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明显。

此外,人的心理发展存在个体差异性,并非所有学生在经历了实物操作之后都能顺利摆脱对实物的依赖,对于仍需借助直观和操作支持思考的学生,教师应允许他们积累更多的活动经验,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耐心地陪伴他们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期。

(二)回溯教材,发掘操作内容

操作内容的选取不是毫无依据的,许多动手操作的内容来源于教材,合理的操作方案的设计建立在深入发掘教材的基础之上。笔者以为,深入发掘的角度有二:第一,发现教材“明示”的操作要求;第二,发现教材“暗示”的操作素材。

教材中的某些操作要求是用文字或示意图呈现的,字面上看得见的要求最易读懂,而有些隐藏在示意图中的要求却未必会引起教师的注意,如苏教版“认识万以内的数”的例题2中有这样一幅图(见图1)。图上的文字中没有看得见的操作指令,操作要求是隐藏在示意图中的:在计数器上拨出999,在个位上添一颗珠,999变成1000,每个学生都应借助计数器通过拨珠感受999变为1000的过程。若是没有读懂示意图中暗含的要求,学生将错过一次重要的操作活动。文字和示意图中的操作要求虽属“明示”,也还需教师揣摩其操作目的、分析操作价值。

图1

教材中的操作要求已经明确地告诉教师操作的步骤,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的部分操作素材自己设计操作要求。例如,“数线”在苏教版“认识万以内的数”中多次出现,但是教材并未提示如何利用数线动手操作,而在本研究中,笔者设计的活动“画一画,数一数”的操作材料就是数线。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材中未指明操作要求的素材,教师可以尝试创造出相应的操作要求并应用于教学,这样才有可能成为“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智慧教师。

(三)重视过程,指导操作方法

在指导操作方法时,笔者尤其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做到两点:第一,学会观察;第二,用语言表达操作的方法和道理。林芳敏老师认为,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观察的对象,辨别观察的重点,弄懂观察的顺序。

学生如何在动手操作中发挥语言的作用也需要教师的指导: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通过语言表达来调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 因此,为了促进操作和思维,教师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同时,为了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况,教师也需要让学生多用语言表达:组织学生认真听取伙伴的叙述,使其参与评价他人的操作过程和思维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指导学生发言,促进和推动他们积极思维,逐步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实现跨越,启发操作反思

在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时,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将方法和规律表达清晰,帮助学生还原操作的过程,将抽象、概括、表达的思维过程细化,引导学生真正实现动手操作、积累表象、转化抽象的转变过程,让数学知识真正印刻在学生的记忆深处,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示意图动手笔者
我也来动手
老师,别走……
先画示意图再解答问题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动手画一画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动手演示找错因
两张图读懂“青年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