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疗护护理人才队伍发展的现状及思考
——以海南省为例
2023-03-24徐丹丹陈思汗王国安陈家啸
高 星,徐丹丹,叶 双,陈思汗,王国安,陈家啸,任 珊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指出[1],安宁疗护是一种改善危急疾病病人(成人和儿童)及其家属生活质量的方法,其通过早期识别、正确评估和治疗疼痛来预防或减轻病人及家属的痛苦(包括身体、心理和精神层面)。研究指出,安宁疗护不仅能提高病人终末期生活质量、安抚慰藉病人心理,还能显著降低生命末期医疗开销,减少无效治疗和额外治疗[2]。但由于我国安宁疗护刚刚起步,安宁疗护多学科协作团队尚未建立,严重影响了安宁疗护的发展。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安宁疗护护理人才队伍的调查,以了解安宁疗护护理人才队伍现状,为安宁疗护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21年10月—2021年12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调查海南省14个市县45家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养老院的护士。纳入标准:临床护理工作时间≥1年。排除标准:调查期间休产假、病假或外出进修的护士。共收回问卷1 819份,剔除无效问卷30份,有效问卷1789份,有效回收率为98.35%。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所在医院、婚姻状况、是否有目睹过临终病人或亲属死亡的过程、是否参与过安宁疗护服务工作、目前是否在安宁疗护科室或岗位工作、是否愿意从事安宁疗护服务等。第二部分为护理人员安宁疗护知信行问卷,采用滕晓涵等[3-5]编制的医务人员安宁疗护知信行问卷,态度问卷共25个条目,知识问卷共15个条目,行为实践共16个条目,经检验该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
1.2.2 调查方法 2021年10月—2021年12月采用问卷星线上发放问卷,由研究人员培训5位调查员,由调查员负责海南省各市县医院的调查。调查时说明调查目的、意义及填写方法。问卷回收后,由调查员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质量控制:①每个微信只能作答1次,不能重复填写;②所有题目均为必答题,填写不完整则无法提交;③剔除填写时间≤10 s内的问卷或填写信息明显不一致的问卷;④剔除填写答案完全一致的问卷。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见表1)
表1 护理人员一般资料情况(n=1 789)
2.2 护理人员安宁疗护知信行现状 护理人员安宁疗护知识得分为(7.68±3.53)分,标准分为51.20分,范围0~15分。回答正确率6.5%~85.3%,平均正确率为51.0%,知识水平较低;安宁疗护态度得分为(88.13±8.91)分,标准分为70.40分,态度呈中等水平;安宁疗护行为得分为(51.81±9.82)分,标准分为72.86分,总是/经常做的比率为61.39%,行为实践呈中等水平。
2.3 护理人员知信行前3位和后3位条目 本研究知识、行为得分排名前3位和后3位条目如表2所示。
表2 护理人员安宁疗护知信行得分前3位和后3位的条目(n=1 789)
3 讨论
3.1 护理人员安宁疗护知信行整体水平不高,有待提升 研究显示,安宁疗护知识、态度、行为的标准分为51.20分、70.40分、72.86分,说明护理人员知识水平较低,态度、行为较为积极。这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6-7],虽然多数护士对安宁疗护的知识掌握不足,但对安宁疗护的态度及信念处于良好水平,认为对临终病人实施安宁疗护是必要的。有研究显示,我国在校开展安宁疗护课程的不足7%,医院安排培训的不足11%,在职人员参加相关教育的仅为9.3%[8]。我国的安宁疗护刚刚起步,学科发展很不完善,虽然近年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国内学者积极探索安宁疗护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华护理学会等组织每年举行安宁疗护培训班、安宁疗护专科护士培训班等,但由于国内多数医院尚未普及开展安宁疗护工作,护理人员缺乏实践的平台,护理管理者也未将安宁疗护作为常态化培训内容,或者虽然医院定期培训,但缺乏系统性、计划性和层次性。尚爻等[9]研究指出,医务工作者人群中74.6%的人认为应将安宁疗护继续教育制度化,还包括在医学院校设立安宁疗护专业(74.2%)、对安宁疗护专业人员采取资格认证制度(72.1%)。因此,要提升护理人员整体安宁疗护水平,应从高等学校教育开始,开设安宁疗护专业,开展安宁疗护系列课程,保证安宁疗护知识与技能的系统化传授;医院、养老院、社区等安宁疗护机构,应按照安宁疗护护士核心能力开发继续教育课程,分层次、有计划地开展安宁疗护培训工作,特别应加强安宁疗护专科护士的培养,通过安宁疗护专科护士的辐射与推广,推动安宁疗护人才的发展;政府层面通过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如将安宁疗护纳入医保等,加强知识的宣传与推广,建立安宁疗护可持续发展机制。
3.2 护理人员死亡教育知识缺乏,死亡应对不足 研究发现,在安宁疗护行为实践中,护士“对病情危重无法逆转的病人,您会主动和病人及家属谈及与死亡相关的话题”“向病人及家属解释预期的死亡过程”行为实践得分最低,“当我负责的病人死亡时我感到愧疚/遗憾”“我无法轻易面对临终的过程和痛苦”态度条目得分最低,说明护理人员死亡应对能力不足。死亡应对能力指个体应对和处理死亡的一系列技巧和适应性行为以及相应的信念与态度[10]。究其原因,一是护士缺乏死亡教育知识,陈健等[11]调查结果显示,54.05% 护士未掌握死亡教育的内容及方法。护士在面对生命末期病人时,在与病人及其家属交流临终死亡话题方面态度较为消极,说明护士在与病人沟通死亡这一话题方面的技巧和知识掌握不足,不知道怎样和生命末期病人及家属正确的沟通;二是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有关,死亡仍是大家不敢正视、避免讨论的话题,护理人员也会担心在与病人及家属谈论死亡时触碰到“雷区”,引发纠纷。有研究表明,安宁疗护从业人员自身的生死素养直接影响开展安宁疗护的意愿与行为[12]。因此,要加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安宁疗护服务质量,必须加强护理人员的死亡教育以及生命末期与病人和家属沟通的技巧培训[13],促进护理人员形成自然接受死亡和积极照顾临终病人的态度,提高死亡应对能力[14]。
3.3 护理人员症状管理能力存在不足,需强化提升 本研究显示,安宁疗护知识维度中,得分较高的条目为“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疼痛按轻、中、重3级镇痛阶梯疗法的规范用药”(85.3%),行为实践维度中,“对病人进行疼痛评估(4.12±0.87)”得分最高,这可能与我国自2010年开始借鉴国际疼痛管理经验宣布要建立“无痛病房”、2011年原卫生部开展“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有关,各医院积极创建、参与评审,随着该活动的推进,护理人员的疼痛知识得到提高[15]。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将疼痛确定为继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对疼痛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因此,护理人员对疼痛的理念、评估方法、用药原则等实践能力也不断提高。安宁疗护态度中,“晚期病人有许多难处理的症状”得分较低,研究表明,癌症晚期病人存在疾病相关症状为疲劳、疼痛、焦虑、睡眠困难、精神不振、食欲缺乏[16-17]。李佳霖[18]研究中多数护士认为,为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的前提是控制好病人的临床症状,减轻病人由于疾病带来的痛苦。但由于护理人员缺乏症状管理知识,虽然安宁疗护态度较为积极,但在开展安宁疗护时仍然存在困难,这也是导致安宁疗护推进中的瓶颈。因此,护理管理者在加强理论培训的同时,也应该加强技能的培训与考核,以提高临床护士安宁疗护症状管理能力,促进病人舒适。
3.4 护理人员灵性照护知识缺乏,应加强培训 研究发现“晚期恶性肿瘤终末期音乐疗法的目的在于提高生命质量或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作用不包括”知识条目回答正确率仅为34.82%,说明护理人员对安宁疗护精神抚慰、灵性照护的方法知晓率低,与诸海燕等[19-20]研究结果一致。灵性照护是指护理人员对病人的顾虑、困扰及灵性需求进行评估后,根据个体特性,通过陪伴和聆听等方式让病人的身体、心理和灵性到达安适的护理活动[21]。目前国内外护理人员普遍缺乏灵性照护方法,究其原因,一是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导致护理人员疲于应对病人的常规护理工作,无暇顾及其他;二是护理人员对灵性照护认识不足、重症状管理,轻精神抚慰;三是护理管理者缺乏灵性照护系统化培训。鉴于此,护理管理者可尝试与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康复师、营养师、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团队组成多学科团队,与团队成员共同承担病人的灵性照顾,从而使病人达到心理的安适。
安宁疗护护理人才队伍在发展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安宁疗护知识不足、死亡教育缺乏,症状管理能力不足、灵性照护、生前预嘱知识缺乏。因此,国家、政府、医院、护理管理者各个层面应从不同角度加强安宁疗护人才队伍建设,以推动安宁疗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