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理论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2023-03-23王新明安徽省巢湖市庙岗镇初级中学
王新明 (安徽省巢湖市庙岗镇初级中学)
人本主义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重要资源,通过激励、调动、等方式,让他们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实现预定的工作目的。班主任在展开农村寄宿制管理工作的时候,遇到了不少问题,初中生在自治能力、自主能力等方面都有不足之处,同时,农村学生也常常因为隔代教养、社会大环境影响等原因,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因此在农村寄宿制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并充分利用积极的社会资源,构筑“以人为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让学生得到激励,提升管理效果。
一、立足“深处”,健全学生管理制度
(一)沟通制度,把握心理动态
人本主义管理理论认为,要促使团队成员的需求得到最大满足,通过激励、培训、领导等管理手段挖掘人的潜能。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深入探究农村学生的身心需求,积极和他们沟通交流,把握住他们的心理动态,然后结合其真正的需求调整健全管理制度,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班主任可以从线上沟通、线下交流这两个方面入手,建立沟通制度,进而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在线上沟通中,不仅要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还要联系其家长,尤其是积极和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沟通,切实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并给予有效的帮助。在线下沟通中,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找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进行沟通,说说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沟通中,教师可以发现农村学生遇到的较大问题包括两点:一是对现实的困惑,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融到寄宿生活中;二是对未来的迷茫,不知道自己将来该如何发展。教师要结合这两点进行心理疏导,解决其心理困惑。
班主任要通过各种方法了解农村学生的真实生活状态,把握他们的不同需求,并采用有效的方式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设立完善的沟通制度,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自己被学校和老师关爱,这样就能消除紧张等负面心理,更积极主动地参与集体生活中。
(二)文化制度,培塑积极人格
在和谐、宽容、公平的文化氛围中,大多数人都能从内心中得到感动,从而达到组织和个人共同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人本主义管理制度要求构筑充满文化氛围的生活环境。教师要通过完善文化制度的方式,帮助他们提升人文修养。
学校应建立一系列文化制度,由此展开一系列活动。首先是黑板报设计,由各个小组分别提出设计主题,然后进行票选,设定整个学期的设计主题,再由每一个小组轮流担当黑板报设计,做到黑板报每月一更新。在每个学期末还会进行评选,选出设计最新颖的作品,并给予该小组一定奖励。其次是“宿舍兴趣小组”活动,学生可以利用课后、熄灯前的时间,自主参与到兴趣小组的活动中,丰富课余生活,班主任可以让他们试着用文字、图画创作等形式,展现农村生活,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最后是组织文化专题活动,考虑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所以班主任围绕各个传统节日,设计了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体会集体的温暖。
教师可以通过美化宿舍环境、组织课后生活、设计文化主题活动等方式,健全文化制度,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而解决其心理问题,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
(三)干预制度,提供必要帮助
人本主义管理理论认为,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组织成员的潜能,并将他们的行为引向组织目标。农村留守儿童常常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就需要班主任强化干预和辅导制度,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
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学生缺少家长监督管理,同时,同学之间又难免会出现碰撞,所以,学校要设立危机干预制度,对每一个宿舍进行“细胞化”管理,如果宿舍学生和他人发生争执、打闹等情况,或做出其他有危险性的行为,宿舍长就要及时联系管理老师,并给予心理疏导。此外,还要强化常态化干预机制,根据学校宿舍管理人员、寝室长提供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心理问题尚未激化之前,就进行心理疏导。
学校要设立危机干预制度和常态化干预制度,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能更全面地给学生提供各种帮助。
二、创生“新意”,探索学生管理方法
(一)公平对待,呵护人格尊严
人本主义理论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入手,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自我实现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在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时,也要基于人本主义思想,探究新型的管理方式。班主任要通过公平公正的管理,让学生感到自己被尊重,呵护其人格尊严。
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班主任可以采用“互助小组”的管理方式,让班级中学习能力较强、自制能力也比较强的学生监督、帮助能力弱的学生,帮助他们找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端正学习态度,提升学习效果。此外,可以建立“年级联盟”,如果有什么问题是寝室长也解决不了的,那么就可以求助“联盟”的其他同学,通过互助的方式解决问题。对于自主生活能力较差的学生,班主任也没有必要单纯地批评他们,而是组织“每周挑战”系列活动,让学生自主设定挑战目标,并在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自主整理衣物、洗衣服等力所能及的劳动项目。这样的管理具有公平公正的特点,教师没有简单地批评能力弱者,也没有给予他们太多照顾,而是让他们在同伴的帮助下,自主解决问题,这样就激发了其自信心,捍卫其尊严。
班主任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对学习能力、自主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和管理,避免用严厉的手段来对待他们,避免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这样能照顾到学生的心理感受,让他们得到进步。
(二)特殊对待,满足个性需求
班主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和价值,这种情感教育,让学生达到心灵生活的充实、自我的完善。对于一些处于特殊困境的学生,如贫困生、残疾学生等,学校要给予特殊对待,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对于临时出现的特殊心理问题,教师也要给予重视,嘘寒问暖,帮助其解决问题。
在学生登记住宿的时候,班主任就应该进行特殊学生记录工作,标注出他们的个性需求,并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管理策略。学校可以围绕家庭贫困学生、残疾学生、留守学生等特殊群体,给予特别关照。如对贫困学生,可以帮助其申请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对于残疾学生则要结合其具体情况展开帮扶活动,如对腿有残疾的学生在座位等问题上进行特殊关照等。对于留守学生,班主任要转变角色,担当“家长”,适时送上生日祝福等,用这种方式温暖其内心。班主任还要妥善处理临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有学生的家长正在处理家庭矛盾,那么班主任就要关心学生,引导其正视父母的决定,并思考未来的打算。
如果班主任能给特殊学生更多关爱,就能消除他们的心理问题,让他们积极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从而满足其个性需求。
(三)发展对待,激活潜在能量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发展和自我实践,强调人的有意义学习、全面发展,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有创造性的人。教师在管理学生的时候,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他们把握住他们的潜在能力,并采用相应的措施激发其潜力。
部分农村学生对城市生活有渴望,但是又害怕被“城市人”看不起,因此内心存在矛盾,所以班主任就组织了“城乡生活大对比”主题教育活动。学生可以和在城市务工的父母联系,或者通过上网搜索等方式,了解城市生活,对比乡村生活,分析他们的异同点;学生还可以将父母在城市务工的视频、照片和农村务农的场景同时展示出来,进行对比。在活动中,学生认识到农村和城市生活都各有优劣点,不必要因此而自卑,同时,他们的创造性也得以激发。在展示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展现才能,除了创作小论文以外,还可以撰写散文,创作图画、音乐作品,他们在活动中提升了自信心,激发了爱国爱家的情感,深深爱上了自己生活的这片乡村。
部分农村学生对城市生活有极大的好奇,同时也有一定的自卑心理,所以班主任要从这个角度入手,探究如何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其热爱家乡的品德,让他们获得成就感,激发自信心,从而焕发出活力。
三、延伸“长度”,拓展学生管理资源
(一)建设爱心工程,传递温暖
人本主义强调对爱、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养,所以班主任要创造积极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中,教师要延伸“长度”,从社会生活中挖掘各种管理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学校要和社会有关部门积极联系,建设爱心工程,给留守孩子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除此以外,还可以定期组织活动,让学生参与进去。如在“创建文明城市”主题实践活动中,学生从自己所在的宿舍开始,打扫房间,构筑良好的生活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参与到养老院的清扫活动中。孩子们帮助老人打扫房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而老人则给他们讲故事。老人和学生一起就餐,形成了一个“大团圆”的景象,让留守儿童体会到了家庭的温暖。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将自己的爱心奉献出去,同时也从他人的身上感受到了关爱,这样就能形成“爱的链条”,让学生的内心变得更阳光、积极,构筑良好的生长环境。
在各种形式的帮扶活动中,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这给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氛围,有助于激发其爱心,让他们也主动参与到关爱他人的行动中。
(二)搭建亲情平台,健康成长
不少寄宿学生都有恋家情结,而且不少孩子的家长常常忙于农活,或者在城市打工,很少有空探望、照顾孩子。因此,学校要搭建亲情沟通平台,优化管理效率,促使孩子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得到健康成长。
学校可以采取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亲情沟通策略,让孩子能更好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首先,利用微信等网络沟通渠道和家长沟通,了解他们的工作时间,并鼓励其定期和孩子进行电话或者视频聊天,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在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情况,另一方面则可以让孩子感受亲情的温暖。此外,班主任也要利用微信和家长沟通,给他们介绍孩子在学校生活的情况,并指导家长掌握亲子沟通的小秘诀。除了线上沟通以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各种线下亲子活动。如在春节期间,不少在外务工的家长都会返乡探亲,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段,组织亲子活动,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制作年夜饭、打扫房间,增添年味。此外,还有的家长会在农忙时间回乡耕作,可以组织亲子农业技能比赛,为繁忙的农作增添乐趣,同时也增加了孩子和家长沟通的渠道。
学校教育不能完全代替家庭教育,所以班主任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搭建亲情平台,满足学生在情感上的需求。这样就会避免学生出现失落感和孤独感,解决亲子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三)培养安全意识,参与实践
为了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家长放心,让学生安心,班主任组织学生参与防火、防灾、交通安全等安全主题活动中,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安全意识,这样才能保证寄宿生活的安全。
对于寄宿制学校来说,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初中生虽然在思维能力、自理能力方面都比小学阶段有所进步,但是在某些时候还是缺乏自制能力,而且他们常常因为好奇而做出一些危险的事情,所以班主任要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组织其参与到相关的安全教育活动中。如在“校园消防安全演练”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实践演练的方式,了解学校各种消防知识,并参与到角色扮演中,处理在寄宿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是否可以在寝室里使用大功率的电器”“是否能在房间里点起明火”“一旦寝室里出现火灾,该怎么办”“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火灾,分别应该如何应对”等。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还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安全隐患大检查中,在校园中寻找各种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最后,班主任还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掌握的消防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给小区、超市等地方出谋划策,说说哪些地方有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在参与安全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提升了实践能力。班主任可以结合各种不同的安全问题,设计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投入其中,全方位提升安全意识。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中,班主任一定要坚持一切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调动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关心、尊重他们,从而更好地改善管理制度,调整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在集体生活中感受到温暖,通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关爱,促使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