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1+n”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23-03-22静,蔡岩,张

林区教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数字高职

武 静,蔡 岩,张 静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25)

引言

2022年1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在数字强国的进程中,人才是推动技术进步、实现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与核心要素,企业数字化转型必然要求企业人才转型。高职院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重要阵地,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数字经济时代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企业数字化转型从本质上说是创新创业人才的转型,数字化推动企业战略、文化、组织、流程,以及产品技术、服务形态上各个方面的转变,而不仅仅局限于技术[1],进而对企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创新思维、创业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数字经济时代创新创业型人才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基本特征:

第一, 创新能力。与传统人才需求不同的是,数字经济时代需要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能力,根据企业的业务特征,利用先进的技术对企业业务模式进行变革,即创新能力。在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增加对企业业务的理解能力,从而实现创新。

第二, 团队领导能力。将团队合作能力提升为团队领导能力,包括商业洞察力、自信心、责任心、抗压能力、感召力、人文关怀、正确的价值观等。

第三,综合技术能力。数字经济时代人才不局限于某项专业技能,而是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具体工作中转化为数字化办公技能、数字化运营、分析能力、产品研发能力、数字营销能力等,成为π型人才。

这就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数字经济时代人才需求相适应,不但要掌握创新创业知识技能,还要具备综合素养。构建以创新能力、团队领导力、综合技术能力为核心素质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是,如果传统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则必将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一大阻力。

二、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传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与形式单一

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与课程形式是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重要载体,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原点与基石。高职院校传统创新创业课程主要包含三类:一是创业基础类课程,如《创业基础概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二是面向全校开设创新创业公选课程,如《创新设计》《大学生SYB创业流程》《企业管理基础》;三是针对某些专业开设的经济贸易类选修课程,如《创业营销》《金融市场与创业融资》。

此三类课程存在的共同问题是:第一,创新创业课程通常以基础理论课程为主,综合性与实践性课程较少,实践活动基本以创业大赛、企业家讲座等形式呈现,虚拟仿真、沙盘模拟类课程只停留在阶段性的项目训练,没有科学纳入课程体系。第二,缺少价值观、职业观、创业心理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内容局限于创新创业教材内容本身,与专业、思政、心理等课程是彼此独立、互不融合的课程体系,除创业技能与常识知识外,缺少与其他学科的协调与配合,未能形成道德、心理、专创融合等逻辑关系递进的知识架构。第三,课程种类较少,创新创业领域知识庞杂,高职院校学制短、学时有限,除少数通识课程外,选修课种类较为单一,没有形成针对不同知识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开设的特色课程。第四,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与形式的相似度较高,未能体现专业特色。以生物制药专业为例,专业特色明显,创新空间较大,但是通识类课程以及《创新思维训练》《营销实务》等选修类课程,理论性较强,难以体现技术特色与市场开发的结合,专创融合程度较低。

2.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

高职学生的优点是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强,缺点是相对缺乏探索精神、自律性差、注意力不集中。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游戏模块等方法为辅。由于合班授课情况较多,小组讨论与游戏模块等方法在人数较多的班级难以开展。虽然黑板和粉笔被幻灯片取代,但本质上仍然属于灌输式教学方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抖音、快手、得到、樊登读书、网易公开课等诸多视频网站,都可以提供价格合理甚至免费的教学课程,能够给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带来全新的视角和不一样的体验,因此,陈旧的教学方法已远不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学生的思维方式。曾有人断言,不久的将来,缺乏创新与互动的传统式教学终将被现代化方式所取代。

教学手段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介。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新的教学模式,疫情期间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交替进行。线下课程的教学手段以黑板、多媒体、幻灯片为主,部分教师在课程讲授结束后,留出小部分时间用于观看线上课程,这种所谓“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手段流于形式,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常常心不在焉,而疫情封校期间完全线上授课,教学效果则更加堪忧。由于班级人数众多,教师在网络授课的过程中,只能对着电脑屏幕讲授,看不到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状态,同时缺乏互动与情感沟通,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2]。

3.师资队伍结构性失衡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结构性失衡。首先,创新创业专任教师以学术研究型人才居多,缺乏企业实践与亲身创业经验,授课内容大多停留在理论知识范畴之内,对于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数据化思维方式与企业实际运营知之甚少,从而使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了解与实践脱节。虽然各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每年不定期聘请企业专家开展讲座,但企业专家并不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实操与演练,缺少对真实项目的承接、演练与连续的指导,因而校外创业指导专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在形式上纳入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在时间与空间操作上均达不到应对创业实战的要求。其次,创业、专业、心理、思政等各专业教师处于“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状态。近年来“专创融合”的呼声很高,但是在实操层面,创业教师对各专业领域不通,各专业教师对创业教学参与较少。专创融合大多停留在创新创业大赛领域,而大赛真正能落地的项目却很少。同时,目前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大多没有专门对创新创业心理问题进行咨询的项目,与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相比,创新创业教师对于学生在创业中遇到的心理问题的调节不够专业,因此,在心理、思政等方面需要更多领域教师的共同配合[3]。

三、数字经济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1+n”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1.构建以创新创业课程为主的“1+n”课程内容体系

创新创业“1+n”课程体系,是指以创新创业课程为基础,即为“1”,以思政课、专业课、心理健康课等课程为辅助,即为“n”,构建多门课程、多种形式于一体、互相配合、互相弥补的开放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1”与“n”深度融合。大一各专业开设创业通识课程,以理论课程为主,传授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理论,内容上逐步扩大“n”的范围,包括:创新创业类课程,针对特色专业增设特色公选课程,诸如“黑森绿色食品”“北大荒食品”营销类课程;思政类课程,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价值观、理想、职业素养等方面思政元素,同时在思政课堂教学中,融入企业家精神等创新创业理念;专业类课程,整合校内外的创新创业资源,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列入专业教学课程框架内;心理健康类课程,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精神常常处于紧张状态导致焦虑,甚至出现心理危机事件,可以适当扩充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以应对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专业类课程中创业教育遵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在专业课程标准、课程设计、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所有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及创业意识唤醒,同时结合学院重点专业,将创新理念贯彻到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项目教学中,重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创业及岗位实践创业的能力,从课程标准到实习实训各环节,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融入到各专业教学当中。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内容中,增加1—2个“专业与创业”专题,构建实践性、全要素服务的课程模式。

同时,创新创业、思政、专业、心理等多门学科讲座、沙龙与大赛交替开展,形成结构合理、内容互补的创新创业第二课堂;逐步扩大社会实践范围,如开发“带岭实验基地”作为实践课程,利用学院现有实训基地资源建立创新实验室,通过基地建设推进创业课程向实践延伸。通过“1”与“n”的深度融合,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逐步提升学生的业务思维能力、团队领导力及综合技术能力。从而形成道德、心理、专创融合等逻辑关系递进的知识架构[4]。

2.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1+n”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技术不断突破创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化科技手段,为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方案。当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在线课堂、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融入创新创业授课过程,对于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而言,更容易引起共鸣,引发知识探索的愿望,将抽象的理解与记忆,转变成为一种主动探索创新创业技能,重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也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课堂专注力。但是,由于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因此,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仍然要以教师的讲授与引导为主,同时配合情境模拟、行为导向等教学方法及多种线上教学手段,通过“1+n”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实现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结合。

数字经济时代的讲授法与传统意义上的讲授法有所不同,数字经济时代需要具备数据思维方式与数据分析能力,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结合,更重要的是通过线上信息交互平台,实现授课教师与学生的深度链接。例如,利用钉钉、腾讯会议、智慧树、智慧职教等平台中的白板、提问、问卷、测试等软件功能,通过后台大数据分析,判断学生的兴趣点、教学难点及知识掌握情况,了解学生个性化需求,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的困境,有针对性地选取案例,使用当代学生感兴趣的网络热词,增加课堂互动性。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信息资源渠道,获取与之相适应的学习资源。搭建虚拟平台,打通网络渠道,利用网站、公众号、定期发布校园及社会最新动态,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开发小程序创新创业心理互动平台,实现基于智能手机的在线创新创业心理咨询服务,从而实现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5]。

3.构建“1+n”创新创业师资团队

“1+n”的课程体系需要“1+n”师资团队,通过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进行结构化调整,组建以创新创业教师为主、以专业课、心理健康、思政教师为辅的创新创业“1+n”师资团队,使之成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根本保障。团队教师定期沟通,整合、协调教学内容,保证创新创业课程与各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在“1+n”教师团队建设中,创新创业教师仍然是团队建设的主体,可以吸纳有企业工作经验以及创业经验的人员作为创新创业兼职教师,提高创新创业师资团队的整体实践水平。对于有创业意向及已经办理营业执照的学生创业团队,聘请企业成功人士作为创新创业校外导师,为学生定期提供创业项目探索、企业经营管理、企业问题诊断等方面的咨询与服务。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除了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之外,还需要加入创新创业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内容,同时,配合思政教师定期开展红色主题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课外活动,将思政、心理等专业教师纳入创新创业师资团队。

在专创融合方面,为避免闭门造车,高校应为教师提供更多培训机会,创造终身学习的学术氛围,例如,定期派遣专业与创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积累企业实践工作经验,提升专创融合水平。鼓励专业课教师组建学生团队落实创业项目,以专业促进创业,并为创业师生团队提供免费创业办公场所与项目孵化基地。在业绩考核方面,将创新创业系列成果纳入“1+n”教师团队考核标准,在奖金发放、职称评定等方面,为创业心理咨询教师、红色精神与创业融合教师,以及在各项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和项目落地的专业教师开放绿色通道,提高教师团队的内驱力,逐步扩充并稳固创新创业师资团队的组织架构[6]。

结语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供给与配置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技术、新思维、新理念将创新创业人才需求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同时也对传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势在必行。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高职院校亟须反思传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查找传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短板,构建以课程内容与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建设为核心要素的,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数字高职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答数字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数字看G20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