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小衔接的小学语文教学:意蕴、问题及改进
2023-03-22胡和霞曾素林曾玉珠
胡和霞,曾素林,2,曾玉珠
(1.赣南师范大学 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江西 赣州 341000;2.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
近年来幼小衔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多数家长的共识。幼小衔接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业表现与社会成就。为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有效衔接,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语文是思想交流的文字和工具,学生学好语文才能更好地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目前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并未落实幼小衔接的理念,对幼小衔接工作冷眼旁观,缺乏积极主动性,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适应和生活适应并不理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在分析基于幼小衔接的小学语文教学意蕴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改进路径,从而助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幼小衔接理念,将幼小衔接落到实处,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一、基于幼小衔接的小学语文教学意蕴
基于幼小衔接的小学语文教学是指小学语文教师以学生为本,尊重儿童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引导小学生对语文学习进行顺利衔接与适应,实现幼小两阶段语文教育的连续性。正确把握基于幼小衔接的语文教学内涵意蕴,以形成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正确认识,使幼小衔接在语文教学中顺利开展。
1.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注意体现基础性和阶段性,关注各学段之间的衔接[1]。与之前的人教版教材相比,部编本低年级语文教材在排版、选文、插图等方面充分考虑到了幼小衔接问题,减缓了小学生的入学坡度。部编本教材考虑到刚入学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将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的顺序进行了对调,改为先识字再进行拼音教学的顺序。用小学生熟悉的字词来代替陌生的拼音字母,既缓解了学生的入学压力,也减少了畏难情绪。同时,低年级的选文大多是篇幅短小的古诗文、儿童诗、童谣、童话故事等颇具趣味性且学生易理解的内容。语文教师使用基于幼小衔接视角下编写的课本,有助于提升低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语文学习的乐趣。
2.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由于环境和学习阶段发生变化,很容易出现环境断层和学习断层的情况。学生进入小学,面对新老师、新同学、新的校园环境,学习上面临着教学时间延长,各科学习内容加深,作业量加重等繁重的学习任务。此时的小学生,接受知识的内容和深度有限,对周围环境也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教师在教学中应渗透幼小衔接的思想,给予学生入学适应的时间,放慢教学进度。这些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连贯性和阶段性特点的教学策略,有助于促进学生智慧的成长以及身体的发育和完善。
3.助力学生终身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世界上没有一个非终身而非割裂开来的永恒的教育部分。”[2]强调了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凸显了各个教育阶段的相互衔接。在学习化的社会背景下,终身教育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小学语文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幼小衔接的理念,可以为小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不仅是为学生当前做准备,更是为将来做准备,助力学生的终身发展。小学语文教师着眼于低年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幼小衔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对创新精神、情绪体验、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发展。
二、基于幼小衔接的小学语文教学问题
笔者在与小学一线语文学科教师交流以及平时课堂听课中发现,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不衔接”“错误衔接”“脱节”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适应,影响了低年级语文教学质量,要引起语文教师和学界的关注。
1.教学目标:重知识轻习惯
《指导意见》指出,刚步入小学的儿童面临着新的学习任务,巩固和强化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更重要。因此,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热爱阅读、规范书写、说普通话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缺乏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意识,教师在目标设置上往往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知识能力的掌握上,忽视了学习习惯的指导和纠正,导致小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例如:在写方面,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头不正,背不直,握笔手法不正确;在听方面,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爱走神[3]。这些不良习惯若得不到及时纠正,将会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带来不良后果,进而阻碍他们的学习进度,影响教学实效。
2.教学内容:忽视生活经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1]语文教学源于生活,又离不开生活。刚步入小学的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低,他们的知识主要来源于生活经验,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学更要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要注意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生活知识相融合,在教学中融入生活,而不是纯粹地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低年级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远离生活,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将课本与现实生活相剥离[4],仅注重知识的传授以及技能的练习,将小学生禁锢在“知识世界”中。这种只重知识而忽视生活经验的教学活动导致教学与生活相脱节,语文课堂吸引力降低,磨灭了小学生原有的学习热情,影响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
3.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活力
幼儿园以游戏教学为主,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小学则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而且教学时间较长,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较多。低年级的学生爱玩、活泼多动、思维跳跃、注意力的持久性与稳定性较差,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适当加入游戏活动、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有助于减轻儿童学习上的不适应,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缺乏幼小衔接的理念,部分语文教师对低年级学生的了解不全面,忽略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问答式的教学方法,形式单一、陈旧、僵化[5],小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学习兴趣低下,造成课堂教学乏味,课堂氛围低沉,学生易产生厌学、恐学的情绪,教学效率低,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4.教学评价:重判断轻描述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还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低年级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认知能力有限,探究意识和反思意识不强。因此,教师在课堂评价时不仅要指出对错,还要告诉学生错误的原因,指明努力的方向,并多鼓励学生。但目前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却只有简单的对错评价,没有指出“好在哪”“为什么错了”,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忽视了评价的激励与指导作用。这种“一锤定音”、只看结果的评价方式极易打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三、基于幼小衔接的小学语文教学改进路径
以上存在的问题与幼小衔接的目标相背离,消解了语文教学效果。要想真正发挥基于幼小衔接的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必须改变原有的错误认知,摒弃轻习惯、少趣味等不当教学行为,探索建构尊重儿童年龄特点和学习发展规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进路径,切实将幼小衔接思想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1.巩固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树立学生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刚入小学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过渡期,此时他们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可塑性较强,所以该阶段是播种行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语文教师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后都要注重对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与系统训练的影响下,培养他们专心做事、认真听讲、规范书写、积极发言、主动提问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产生更高的学习效能,自发地引领其他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受益终身。
例如,教师对一年级学生进行书写习惯培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教师在开学第一课就要亲自示范正确的书写方式,教导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坐姿和握笔手法,并将其编成易于记忆的口诀,使学生初步形成良好书写习惯的意识。其次,在每一堂课上教师都要留出5分钟的随堂练习时间,对学生的书写进行训练和指导,且学生在书写前要先温习一遍口诀,在深化规范意识的同时增强肌肉记忆。教师在巡视时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学生的优点,指出学生的不足并进行具体指导。最后,教师要注意树立榜样,请书写规范的学生上台展示并给予小红花奖励,引导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和激励,最终使全班同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联系生活,架通语文学习桥梁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指出语文不是封闭的,是开放的,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低年级的学生主要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师要立足于低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课文选取、教学活动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7]。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贴近学生生活这一特点,尽可能挖掘教材中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将书本中的间接知识与小学生的直接经验相融合,引导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而真正实现语文学习生活化,架通语文学习的桥梁。
例如,教师在教授一年级上册《大还是小》这篇展现学生内心成长的课文时,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思考:我们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像大人?什么时候觉得自己还是个小孩?我们自己能独立做什么事?通过联系生活体验让学生感知自己的成长,与课文产生共鸣,能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小事。又如,教师在教授一年级上册《四季》这篇表现自然特点的儿童诗时,要在学生了解每个季节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或者教具创设不同季节的情境,让学生深入情境学习课文中四季的景物。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这四个季节还有哪些事物以及我们分别会在不同的季节做什么事情,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从而丰富学生对四季的认识,感受自然规律。
3.寓教于乐,营造宽松学习氛围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时期,此时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于颜色鲜艳、具有画面感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借助视频、音频等教学设备进行辅助,将抽象、枯燥的知识通过图画和视频变得形象具体,且易于理解。教师通过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活跃教学气氛,刺激学生感官,给予学生愉快的学习体验,同时还应注意灵活多样地使用直观法、故事法、游戏法等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内在情感,让学生在玩耍中、在师生互动中愉快地学习知识,提升自我。
例如,在教授一年级上册《比尾巴》这首富有童真童趣的诗歌时,首先,采用情境导入的形式,创设情境。导入语可以这样设计:“今天动物园要举行一场有趣的竞赛,小动物们邀请我们去当裁判。看,今天参赛的一共有六只小动物,我们来认识一下它们吧!”随后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这些动物的图片,学生进行观察。其次,教师采用游戏法,将活动设计为:六名学生戴上头饰、贴上尾巴,站在讲台上分别讲述自己尾巴的特点,进行比尾巴大赛,台下的学生和老师当评委打分。让学生在游戏和对话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同学的描述了解不同动物尾巴的特征。最后,教师播放儿歌《比尾巴》,学生伴着歌声朗读课文,教师结束教学。通过情境导入、游戏法、传唱儿歌等教学方式,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4.尊重差异,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应当拥有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的发展是独立的,并非同步发展。而且受家庭背景、学习经历、个人发展的快慢差异等因素影响,刚入学时,小学生的能力水平可能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教师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不同回答给出具有针对性的评语,尽量避免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教师还应对低年级学生多些鼓励和耐心,表现好的地方予以肯定,不足之处给予鼓励和指导,采用宽松的评价标准,发掘学生潜力[8]。但是,仅有简单的赞扬而没有指导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评价效果将大打折扣。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在评价主体上也要注意多元化,让家长、学生、同学都成为评价的主体,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绕口令》这篇课文时,教师对三名举手朗读的同学采取了具有针对性的评价。对同学A,教师评价为:“咬字很清晰,读得很清楚,说明你已经快速地掌握了‘s’和‘sh’的区别,但是声音还不够响亮,下次可以再大声一点儿。”对同学B,教师评价为:“读书声音真洪亮,朗读也十分流利,但是有些时候‘s’‘sh’不分。注意‘s’不卷舌头,‘sh’要卷舌头,课后还要加强练习。”对同学C,教师评价为:“你读得又快又好,看来课后有经常练习,老师觉得你真棒!”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朗读能力采取了针对性的评价,并指出了学生的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帮助学生扎实地掌握平舌、翘舌的读法,促进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