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院校舞蹈创作的艺术特征与价值意义

2023-03-22刘晓迪

戏剧之家 2023年5期
关键词:语汇师范院校舞蹈

刘晓迪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387)

文艺对于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艺创作作为艺术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关注我国高校艺术创作的发展,充分发挥艺术作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育人效果,以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助力教育发展,是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一批批优秀的高校舞蹈作品将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应用于舞蹈实践,以切实的舞蹈创作展演反哺课堂教学,从而使教学与创作相得益彰。相较于专业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的舞蹈创作初露头角,因其“师范”属性,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不应只停留在作品表面,而应充分发挥舞蹈作品温暖人、鼓舞人、启发人的作用,以美启智、以美育人,在舞台与教学的切换中涵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对各师范院校的优秀舞蹈作品创作进行发掘与研究,有助于摸清师范院校舞蹈创作的特点,抓住其中的发展规律并吸取有益的经验,以此提升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水平,在创作主体的多元化探索中,以期形成一个符合师范院校气质的创作体系。

一、师范院校舞蹈创作的艺术特征

(一)以风格性语汇诠释传统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每个民族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因习俗、语言、服装等各种元素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多种多样的文化元素构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舞蹈编导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广阔的创作空间。因此,提炼与应用民族文化元素,以极具民族特色的风格性语汇诠释并延续中华传统文化成为舞蹈创作的普遍发展趋势。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不同的舞蹈作品,不论是舞蹈题材的选取抑或是动作语汇的提炼,往往带有鲜明的文化印记和独特的民族个性。在创作过程中,根植于地域文化资源,突出传统文化底蕴,以风格性语汇诠释传统,展现出艺术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创作理念,符合师范院校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育特色,应成为师范院校舞蹈创作的重要参考。

舞蹈创作对于风格性语汇的应用,旨在通过对民族文化元素进行原生性提炼,以一种原生态的“形”,展现民族的传统习俗、社会风貌和民族性格,最终以古拙、质朴的风格呈现诠释中华文化。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舞蹈作品《尼苏新娘》正体现了“以风格性语汇诠释传统”这一艺术特征。作品聚焦彝族女子的哭嫁习俗,通过这一文化现象发掘隐藏在其背后无限的民族智慧,展现彝族“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又不失审美价值,是贯穿整个创作过程的中心任务。舞蹈中古朴艳丽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服饰,呈现出浓郁的民族气息,与情节、人物、情感形成相协调的视觉感官体验,在“原生态”的氛围烘托中辅助舞蹈内涵的表达,更易于观众理解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文化信息。舞蹈围绕哭嫁的习俗传统,使母女惜别的情感持续发展,展现“母女惜别”“母亲将红伞交给女儿”“新娘途中思念母亲”“新娘撑着红伞眺望远方”的场景,通过细微情感的巧妙编排与浓郁的民族风格呈现完整演绎彝族的哭嫁习俗,展现这一地域的风土人情。对于舞蹈语汇的选择,作品取材于彝族尼苏支系的花腰彝歌舞形式,编导并未采用“直接拿来”的方式,而是遵循着彝族独特的文化轨迹,对其生活化肢体语言与风格性舞蹈语汇进行提炼、打散、合成与再造。在准确把握民族风格的基础上运用“叮嘱”“下跪”等生活化的肢体动作展现深深的母女之情;对于风格性舞蹈语汇的应用,采用传统边歌边舞的形式,将头、手、胯、脚的肢体动作与其独特的身体动律、音乐曲调相融合,以“拍手”的基础动作衍生出多种形态上的变化,配合脚下多变的动作,形成一种新颖又极具民族风格的舞蹈语汇。透过作品看去,每个“符号”的背后都承载着一段动人的文化背景,以极具民族特色的风格性语汇展现最质朴的地域风土人情,是当下舞蹈创作中最可贵的举动,对传统的“根”的守望与发展,是我们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大环境中立足的必然选择。

(二)以审美的视角抒写当代

进入新时代,生活的多样化为审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丰富的表现素材,舞蹈创作因此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师范院校在进行舞蹈创作时,对于题材、语汇、结构的选择与架构都受到教学、育人的审美标准的制约。以审美的视角审视当代,扎根时代的沃土,力求在多元的创作素材与创作方法的探索中确定学校定位、展现学校气质,形成学校特色,追求更高层次的审美标准与文化价值,完成舞蹈创作的使命担当,是师范院校舞蹈创作发展的迫切要求。

四川师范大学创作的舞蹈作品《远山不远》是展现师范院校“以审美的视角抒写当代”这一艺术特征的代表作。作品取材于2011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在甘孜州康定市塔公乡支教十余年的真实事迹,以高度凝练、浓缩时空的艺术创作手法,朴实的身体语言以及细腻的情感表达将远山支教生活化作艺术美的形式呈现于舞台之上,彰显平凡的支教教师的生命价值,歌颂支教教师热爱教育、无私奉献的崇高情怀,向新时代青年学生传递责任与担当,体现了师范院校舞蹈创作的使命感。透过作品剖析更深层次的内涵,支教教师坚守的背后是心系祖国和民族未来的大志。作品选取支教作为舞蹈创作的题材,具有当代性,鼓励新时代青年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勇于担当和践行时代使命。在“以审美的视角抒写当代”的趋势下,师范院校的舞蹈创作不仅是时代性的体现,更应在多元的艺术创作中突出“师范”的属性,形成能够代表学校气质的发展道路,谱写时代旋律,践行时代使命。

(三)在现代转化中演绎历史

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不再局限于对革命史实的再现,而是在时代审美需求的推动下,挖掘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寻找革命精神与个人精神需求的契合点,以实现红色精神的有效弘扬,换言之,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应影响人的现实生活、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在现代化的浪潮中,红色革命题材的艺术作品依然呈现出向上的发展趋势,在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新时代的舞蹈创作应依据所处时代的文化思潮和审美趋向,在实现革命历史现代转化的过程中,勾起当代年轻人的革命记忆,唤起时代接班人的民族情愫。

由东北师范大学创作的舞蹈《鸡毛信》正是一部以现代人的思维去演绎红色历史,以现代化的身体语言去弘扬中国精神的作品。“鸡毛信”作为我国战争年代传递情报的重要方式,以舞蹈的方式呈现,在保留真实清晰的故事脉络与精神价值的基础上,向其注入现代人的思索使之抵达观众内心是历史题材完成现代转化的基本要求。与以往表现革命先烈的作品不同,《鸡毛信》从普通百姓的视角反映战争年代百姓的真实处境与内心写照,将家国情怀凝练于每个平凡个体的情感之中,拉近作品与观众的距离,将历史照进现实,使战争年代的革命事迹和精神直击观众的灵魂深处,引发观众深刻的思考与反省。舞蹈编导希望以最真实的表达向观众展示战争年代整个民族最脆弱的部分以及中国人民隐忍坚韧的精神。舞蹈高潮部分,编导巧妙采用情侣以嘴传递信件的场景作为分割点,在残酷的现实中穿插一段短暂而美好的回忆,与残酷的现实形成巨大的反差,使观众更深刻地体会到当时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艰难处境。在国家危难时刻,中国人民永远义无反顾,从不轻言放弃的精神随着剧情的发展得到了验证。作品结尾一封被鲜血染红的信件传递出来,最后一位传信者接过这封承载着太多人生命与希望的信件疯狂地向前奔跑传送着,这种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令人震撼。舞蹈在叙事中抒情,在抒情中叙事,在作品中注入现代人的思索,以清晰的故事脉络、独特的结构方式以及现代化的身体语言,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桥梁,使革命精神真正触及观众的内心,与每个个体产生“共情”,引领当代学生在历史的感悟中反省自己身为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在完成历史现代转化的过程中,师范院校的舞蹈创作应始终坚持以教育为导向的初衷,使舞蹈创作成为教育的载体,突出创作主体的使命担当与文化品格。

(四)主体创作的前提:从文化自觉走向教育自觉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目标,文化自强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必然发展趋势,这三个阶段是中华文化逐步走向复兴的发展过程。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也就是理解自身文化,认识他人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与吸收。教育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决定教育的发展,同时,教育作为文化的有效传播途径也推进文化的发展。对于师范院校的舞蹈创作来说,首先应该具有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将教育自觉立足于文化自觉之上,用文化的力量去浸润个体心灵,提升个人生命价值,以文化之力实现对人的教化。在新时代语境下,舞蹈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以培养德艺双馨、合格的人民教师作为师范院校舞蹈创作的根本目标,将文化自觉转换为涵养学生精神素养、提升学生生命价值的教育动力,使师范院校舞蹈创作的价值最终落到“立人”之上是创作主体成长的前提。

近年来,师范院校不乏优秀的舞蹈作品出现,透过作品显示出其在文化底蕴与学科健全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意识上的自由与大胆,如辽宁师范大学的《尼苏新娘》对民族风格性语汇的巧妙应用;四川师范大学的《远山不远》着眼于当代,以舞蹈礼赞教育精神;东北师范大学的《鸡毛信》以现代化表达诠释历史,无不体现着创作主体对文化的自我理解与自我表达,彰显出师范院校的文化自觉与教育自觉。师范院校的舞蹈创作如何在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过程中,呈现出学校的教育特色,以文化的视角切入最终达成育人的效果,需要在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的引导下能动地、创造地探索,更需要树立起舞蹈创作主体从文化自觉走向教育自觉的意识与信心。

二、师范院校舞蹈创作的价值意义

首先,以优秀的舞蹈创作贯穿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在教学与舞台的不断切换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同时,以审美的方式塑造美化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舞蹈《鸡毛信》中,一群战战兢兢的人迈着沉重的步伐向前走,随后向旁边移动中伴随着无奈与反抗的情绪,呈现出动作的高低起伏,在大舞段中掐住自己的脖子,久久不能平息心中的痛苦,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都对演员的身体协调能力、准确理解动作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在舞台方位的把握、音乐的认知理解、想象力与创造力等方面都给予立体式的激发,使学生们在一次次的排练、演出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作品中所传达的在国家危难之际中国人民不畏艰险、义无反顾的精神,学生在反复表演的过程中体会、理解,并最终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将自己的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不畏困难、砥砺前行的意志品质。以优秀的舞蹈创作不断提升学生的艺品与人品,实现专业教育、艺术教育、思想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价值,在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的引导下,打造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民教师团队,引领社会风尚,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具有高效的实践与应用价值。

其次,以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为中心,以满足并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与水平为使命,并将新时代文艺发展、国家进步与舞蹈教育教学实践相联系,创作出一批优秀的当代舞蹈作品,是师范院校舞蹈系实践、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发展方向。优秀的舞蹈创作为学校的舞蹈教学、舞蹈创作提供有效的钻研与实践平台,促进舞蹈教学和创作理论的不断深化,在创作实践过程中,教师们依据实践经验改善教学内容,根据实践成果开展学术研究,在实践、教学与科研的多元互动下,教师们不断完善、改进各方面内容,提高各方面能力的同时,推进学科建设的稳步发展,实现以创作实践带动理论研究和特色学科建设的理论价值。

三、结语

师范院校的舞蹈创作因学校的特殊属性而承担着“以美育人”的责任与使命,因此,在新的征程中,我们有必要推进师范院校舞蹈创作的蓬勃发展。只有对师范院校舞蹈创作的艺术特征和价值意义有了充分的了解时,我们才能更清楚舞蹈创作的未来发展方向并不断地调整与改进。基于此,我们才有理由坚信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师范院校能够在多元的创作探索中清楚自身作为师范院校的定位与担当,跟随时代的脚步,依据社会的文化思潮和审美趋向,开辟一条真正能够代表师范院校特色和气质的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语汇师范院校舞蹈
福安土白语汇的语言年代学考察
冰上舞蹈搭档
我和舞蹈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