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歌唱想象力的实践路径

2023-03-22孙彤

戏剧之家 2023年5期
关键词:歌唱想象力声乐

孙彤

(吉林艺术学院 艺术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1)

歌唱涉及人体各发声器官和辅助发声部位(如舌根、软腭、声带和喉头等)之间的相互协调。由于在歌唱过程中难以观察各发声器官或辅助发声部位的活动情况,这也给声乐教学带来了特殊的挑战。所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以强调发声的位置、气息的流动路径和共鸣等演示方式来启发学生学习歌唱。这种看不见的抽象活动使得学生只能凭借足够的想象力去摸索和判断自己的发声是否正确。由此可以看出,歌唱想象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声乐素养,也是声乐教学课程中最重要的培养内容。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下称“《标准》”),艺术类课程需要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并且其课时总时长要占九年课程总时长的9%—11%。声乐课作为中学教育阶段最主要的艺术类课程,新《标准》的颁布则对中学声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探索培养歌唱想象力的途径,本文在分析歌唱想象力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以中学阶段声乐教学为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想象力进行讨论,并提出了几点实践对策。

一、歌唱想象力的重要性

想象力通常指形成意象、知觉和概念的能力,其本质上属于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充足的想象力有助于帮助理解理论知识,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一)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帮助掌握正确的演唱技巧

有效控制气息的流动是歌唱的基础,呼吸的快慢、气息的流量与声音的音量大小、音色优劣和音准度息息相关。因此,正确理解和掌握如何控制呼吸至关重要。由于气息不能被直观展现出来,没有客观的工具可用于测量或观测气息流动的深浅与快慢,在声乐理论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举例去形容发声时气息的流动情况,这就需要想象力的配合。通过巧妙的比喻,引发学生的积极想象和内心体会,从而加深对呼吸技巧的理解。

熟练掌握了气息控制后,还要确保喉咙的开合自如,才能保证气息进出无阻,保证头腔、口腔、鼻腔和胸腔相互协调,产生最佳的声效。人体的发声体系中各部位的联系是巧妙和紧密的,喉头的松紧状态、歌唱者的情绪都能影响最终的声音效果。学习打开喉咙是声乐课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然而如何理解和执行“打开”却并非易事。在歌唱行为中,“打开”更多的是指咽喉的张弛运动与其他发声部位相互协调的状态。通过简单的动作,如让学生模仿“打哈欠”去引导学生放松喉头,将发声器官或发声部位中看不见的生理活动通过通俗易懂的日常行为予以展现,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有关技巧。

前面提到,声效与头腔、口腔、鼻腔和胸腔的协调共鸣有关。从理论上理解各个腔体的共鸣较为困难,而通过想象则可以形象描述共鸣时各部位的生理变化机理。将上述几部分腔体想象成一个连通的长管,将声音的变化形象描述为这个长管的伸缩,再结合歌唱时对长管运动形态的感受,加深对正确发声动作的印象,最终达到协调各部分腔体、掌握正确歌唱方法的目的。

此外,想象力还有助于确定的正确发声位置。如果说气息为歌唱提供动力,那么发声位置就为歌唱提供发力点,它是歌唱时产生共鸣最明显、音色最突出的位置。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确定发声位置的时候,经常认为高音的发声位置一定很高,低音的发声位置一定很低,于是刻意去寻找发声位置,最终导致发出的声音过于僵硬。而实际上,以高音的演唱为例,在发声时想象人的位置高于声音的位置,从上往下去唱高音取代从下往上去找高音,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发声习惯。

(二)丰富演唱情感,增强艺术表现性

情感是歌曲艺术的灵魂,是寄托在旋律和歌词中最深处的存在,一段合格的歌唱表演一定能与情感紧密交融,也一定能充分表达歌曲中蕴含的情感或精神。歌词是歌曲的载体,歌者在演唱时想象歌词所描述的情景,将其在脑海中进行演绎。可以看出,演唱过程其本身就是通过想象力对歌曲作品里所蕴含情感的演绎过程。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脑海中的景象就越生动,演唱中所流露出的情感也就越真实、越强烈,歌曲的演绎也就越成功。因此,对于一首歌曲的演绎不仅仅需要准确唱出旋律,更需要投入真实的情感。

有些歌曲在不同部分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这就要求歌者在演唱时运用不同的音色、带有不同的情绪去想象和演唱,这也使得同一首歌会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同时,歌词的分段和长短也能表现歌曲的情感,歌者的停顿和呼吸都能影响整首歌的感情基调。如果缺乏足够的歌唱想象力,就不能正确处理作词者和作曲者对歌曲的安排,也就不能完整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实际上,想象力是对歌曲作品的二次创作,而创作效果完全取决于歌者自身的理解能力。只有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让自己置身其中,充分感受歌曲中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才能使艺术表现效果得到升华[1]。

(三)提升歌唱乐感,激发演唱积极性

声乐学习是一个不断练习、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和不断巩固的过程,它表现出明显的抽象特点,这使得学生需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够形成歌唱的肌肉记忆以及下意识的生理机能反应,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对歌唱技巧的下意识反应就是乐感。可以说,乐感是歌唱想象力的最终体现,是最重要的声乐素养,也是歌者用于了解歌曲最主要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歌者的演唱水平。因此,歌唱的想象力直接决定了乐感的强弱,决定了学生的声乐鉴赏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歌唱想象力进一步提升乐感,促进学生对歌曲含义的理解,增强其歌唱表现力。此外,还能促进学生融入演唱情绪中,在充分释放自己情绪的同时,让各发声器官或部位达到最佳的协调状态,从而激发演唱的积极性。

二、培养歌唱想象力的实践途径

声乐类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主要的艺术类课程,研究中学生声乐教学中歌唱想象力的培养有利于中学艺术类课程的发展,促进教师更好开展教学活动,提高中学生的声乐素养。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过渡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一方面,由于青春期来临,各器官快速发展成熟,各部分生理机能和协调性快速发展,神经系统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功能也愈发完善,这让他们在对新事物和新概念的理解能力获得较大提升的同时,对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转换也变得更为灵活。此外,他们的心肺系统也得到进一步增强并趋于稳定,对各部位肌肉的控制也变得更加熟练。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大部分男同学而言,他们会经历较长时间的变声期,教师尤其要注意对他们加强引导,避免用错发声位置等。另一方面,在这一阶段,学生在心理上也会发生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概括能力的大幅提升。同时,他们的思维方式也由具象思维发展为抽象的逻辑思维,思维能力表现出敏捷、深刻和批判的特点。此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情感需求也变得更加丰富。

因此,中学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此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并牢牢抓住学生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开展歌唱教学活动。

(一)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体系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发展阶段来看,声乐课程不是主修课程,其课时占比较小,甚至在部分地区声乐课会被其他主修课程取代。因此,要想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声乐素养并培养他们的歌唱想象力,就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传统的声乐课堂主要依赖课本教材,而课本上的内容已经不符合现代青少年群体的审美需求。所以,一方面教学材料应当以网络流行歌曲为首选,在选择歌曲时应当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在不同难度之间要设置过渡歌曲;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素养,针对不同演唱技巧的教学去挑选典型曲目,这样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发声的位置和共鸣的方式等。

歌唱想象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声乐素养的提高,想象力作为特殊的感知能力,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随着新《标准》的颁布,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积极响应,着手实施课程结构改革。一方面,调整各科课时比例,增加声乐等艺术类科目的课程时长。同时,提高艺术类课程尤其是声乐课程和声乐教师在中学教学体系中的地位,牢固确立“培养歌唱想象力就是培养逻辑性思维能力”的理念。另一方面,合理设置声乐课程与文化课程的教学顺序,有效确保劳逸结合。同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尝试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如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前一节课将教学素材和歌唱技巧的录播视频通过网盘、网络教学平台、视频平台进行发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学习视频教材,发挥自身想象力去学习教材里的歌唱技巧。在课堂上,教师将班级学生分组,组间互相交流,组内头脑风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在课堂上只负责纠错以及为学生提供引导。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课堂的时间能够被充分利用,教师的作用也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歌唱想象力、情感表达能力也能被充分挖掘。

(二)提高理性认识,增强综合素质

歌唱动作的完成需要口鼻部、咽部、胸腔和腹部等多部位肌肉或身体结构的有序配合,因此歌唱理论的学习过程说到底就是将这些肌肉和身体结构的运动通过想象复刻出来的过程。歌唱训练除了需要主观上的想象,还需要有客观的参照来进行,通过了解发声的解剖学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歌唱概念。换句话说,只有在充分掌握歌唱解剖学的基础上,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歌唱想象力。所以,歌唱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发声系统。针对不同的歌唱技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动画演示其背后的解剖学运动,形象展示舌头在口腔中的位置、横膈膜的运动顺序、腹肌的舒张与收缩的状态、气息在各声腔的运动等。此外,还可通过解剖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歌唱时各解剖位置的变化过程。

感性认识是建立在充足的理性学习基础上的,想象力的培养也需要建立在充足的感性认识上。由于中学生的人生阅历较浅,还不具备丰富的情感基础,所以综合发展、扩充文化知识面是中学生掌握歌唱情感表达的主要途径[2]。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了解与声乐有关的艺术作品,并引导学生积极记录、感受生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扩展兴趣爱好,丰富实践经验

不同的艺术学科具有一定的共性,通过培养不同艺术领域的兴趣爱好,有助于歌唱想象力的养成。声乐、乐器等学科之间看似属于不同的艺术分支,但其更深处的乐理却是相通的。中学阶段是培养艺术天赋的关键时期,学校和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兴趣爱好,包括但不限于歌唱、乐器演奏、美术、体育、舞蹈等领域。比如学习美术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立体感;学习舞蹈能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情感;学习体育运动能锻炼学生的呼吸系统和肌肉水平,从而在歌唱时能获得更多的气息和更好的发力支撑。学校应当积极组织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体验歌曲中描述的场景、参与欢庆活动、观看艺术题材影视作品以及通过举办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阅历等。学生只有亲身经历和切实感受,才能更好地形成独特的风格特点,进而将歌曲演绎得更生动[3][4]。

三、总结

歌唱是中学教育阶段主要的艺术类课程,随着教育部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中学艺术类课程的教学要求得到进一步提高。歌唱想象力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丰富歌唱时的情感、增强艺术表现力,还能进一步提升乐感,促进声乐教学的良性发展。教师需要抓住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开发学生的歌唱想象力。歌唱想象力是声乐教学的重点,歌唱想象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歌唱想象力声乐
看见你的想象力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打开新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