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戏剧融入高校学前教育课程的实践研究
——以“学前教育学”为例
2023-03-22孟婉秋
孟婉秋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上海 201815)
当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理论课堂上的教学方式普遍以教师单向课堂讲授、学生消极被动接收的单一化模式为主。这种完全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单向的灌输方法,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2]。高校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三者的多元统一,而单向授课模式将这三者进行了割裂。因而,对于打破以教师为主导的单一化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实现教师与学习者教学双主体,鼓励学生对自身课程的学习过程进行深入思考、探索与整理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愈益迫切。
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DIE)是指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把戏剧元素和方法作为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学习目标和教育目的[3]。教育戏剧作为在西方国家基础教育阶段成功实践近百年的有效教学方法,在国内教育学界的关注也日益增加。目前国内已有高校教育工作者尝试将教育戏剧运用于文学语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英语教育等教学实践中,并通过实践证明教育戏剧是能够有效推动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且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教学方法[4][5][6]。然而,国内现阶段鲜有使用教育戏剧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媒介的实证研究。本文尝试把教育戏剧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课堂教学方法,运用于上海市某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
一、教育戏剧融入民办高校“学前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和必要性
(一)专业目标:整合性戏剧活动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本校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幼教所必需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弹、唱、画、跳等基本技能,能够胜任0—6 岁儿童教育的学前教育相关的各种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综上,本校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全面发展的多技能应用型幼教工作者。
教育戏剧的自身特征显著契合上述培养目标。首先,教育戏剧是20 世纪新兴且快速发展的学科,其中包含了横跨教育学、心理学、认知学和戏剧学的丰富理论知识。其次,教育戏剧活动是整合性活动,涉及语言表达、人际互动、持续注意、问题解决、具身认知等多个心理及认知能力方面的运用与发挥,还可以融入音乐、肢体动作、绘画、视觉艺术等形式,符合学前教育师范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定位。
(二)课程性质和内容:积极地“做”和“体验”促进理实结合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内容既包含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需要结合新时代幼儿园教育现状以及国内外学前教育领域的热点、经验和趋势,及时优化知识体系架构。
首先,从课程性质来看,“学前教育学”课程综合性较强,对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有较高要求。教育戏剧可以对理论知识进行提炼和转换,其角色建构、合作分工和创意表达的过程以及投射、想象、心理转化、表征、思维等心理及认知能力方面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剖析理论难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其次,从课程内容来看,理论联系实践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板块。但本校大二的学前教育师范生每学期仅有一周时间在幼儿园参观见习。且加上近几年的疫情原因,学生很难进入幼儿园见习,实践活动形式也只能改为线上“云参观”。因此,本课程亟需创新教学方式来弥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不足。教育戏剧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戏剧形式模拟情景,将幼儿园一线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引进课堂,切实增强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意识,实现个人的主体价值。
(三)授课对象:戏剧化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深度投入
“学前教育学”适用于大学二年级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该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儿童保育学和心理学课程,了解各年龄段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但缺乏系统的学前教育学专业知识和幼儿园见习等实践训练。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学生学习内驱力较低,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其次是学生的“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观”尚未成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依旧带有“经验主义”,难以脱离书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最后是缺乏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深入解读教育现象和政策的能力。
教育戏剧具有参与性高、互动性强等教学特点,是非常适合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参与投入的一种活动方式。戏剧化教学方法形象生动,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究中丰富自身经验,在交流合作中学习知识,既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对“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观”的整体体悟,又能强化教学效果,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丰富了课程趣味性。
二、教育戏剧融入“学前教育学”课程的策略举隅[7]
根据“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性质特点、内容及授课学生特点,结合教育戏剧中的戏剧习式(Dramatic Conventions)①,笔者尝试探索了多种融入教育戏剧的学前教育课堂实践探索,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策略。
(一)集体绘画:为想象中的幼儿园和学前教师面貌赋予形态
集体绘画(Collective Drawing)是指班集体或分小组共同创作一幅图画,代表一个地方或人物。该图画给予具体资料,让参与者讨论或进一步探索。如在学习“幼儿园教师专业角色”这一节时,笔者让学生分小组选择任意专业化程度(例如,新手教师或专家型教师)的学前教师,为其设计人物画像。然后各组分享海报,并将绘制好的原型人物画像带入具体的工作场景,描述该人物在具体场景中思考和感受,从而引发学生对学前教师这一专业角色的深入讨论,继而思考自身的职业规划。又如,在学习“幼儿园环境创设”这一章节时,笔者请学生结合本章节所学知识,分小组绘制一所心中理想的幼儿园,并介绍设计思路及蕴含的教育理念,体现出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原则。实践表明,绘画这一表现形式是深受学前教育师范生喜爱的。在小组绘画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投入。他们不断思考、讨论,尽情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将自己理解的理论知识用绘画的形式建构出来。
(二)情境模拟:角色扮演解决幼儿园一线教育实践问题
情景模拟(Simulations)即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场景。模拟过程将重点放在如何管理资源、做决定、解决问题上。如在讲家园合作这一节时,笔者设置了“两位幼儿发生冲突,一位幼儿受伤,家长来找教师”的情境,请学生分角色扮演该情境。在模拟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教师如何解决当下的冲突矛盾。又如,请学生模拟“幼儿园教师招聘”的情境,学生需要从园长和应聘教师的角度思考幼儿园教师需要什么样的能力。这一策略帮助学生脱离了书本知识,将理论知识进行灵活应用。
(三)观点与角度:针对学前教育热点话题的辩证性观点表达与碰撞
观点与角度(Spectrum of Difference)指以站立的位置代表选择倾向。在教室上课时,可以以讲台作为中央位置,代表对该话题持开放和中立的态度,讲台两侧的位置表示倾向认同某一端的看法。运用这一策略,可以有效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学前教育热点话题。例如“幼儿教师的‘弹唱画跳’,到底是裹脚布,还是艺术素养?”台中央位置代表中立的态度,两边的位置分别代表“裹脚布”和“艺术素养”。走到相应位置之后,有些学生会主动发言并说出原因,另一些学生尽管没有发言,仍可以用身体位置表达自身观点。这一教学策略需要学生用身体表征和参与建构,创设空间并表达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观点具象化,从而减轻认知和言语上的负担,促进思维(特别是空间思维)加工并逐步发展这些想法,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直接“看到”不同人的看法角度,从而有效激发辩证性观点表达与碰撞。
(四)思路追踪:不同社会角色视野下的教育政策
思路追踪(Thought-Tracking)是向角色进行提问的手法。学生首先扮演某个角色,教师可以喊停,然后拍触学生肩膀,学生说出所扮演角色的内心想法。如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这一节,笔者首先介绍了日本的最新教育政策:为了解决全国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本选择提高消费税率并利用财政资源,大胆投资育儿和子女的政策资源,实施3—5 岁儿童保育和教育免费的政策。请学生任意建构一个社会角色并扮演。笔者走到学生旁边,拍触学生肩膀,学生从该角色的立场出发发表其对该政策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教育政策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不同的社会角色,从而意识到教育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因而要多角度、辩证地分析教育和社会的双向影响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坐针毡:置身事外的“局外人”转变为设身处地的“教育大师”
坐针毡(Hot-Seating)是指学生以角色的身份被他人质询或访问,被询问者需要以角色的身份回复。如在“学前教育思想”这一节,笔者请学生分组扮演国内外著名的教育家,其他学生向该“教育家”提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该教育家所处的时代特征、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来思考其教育理念背后蕴含的深刻寓意。这一教学策略将学生从置身事外的“局外人”转变为设身处地的“情境中人”,从而对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六)专家的外衣:“各国专家”各抒己见,参与跨文化的思维碰撞
专家的外衣(Mantle of the Expert)即由学生扮演各领域的专家。如在“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一节,笔者请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深入了解美国、英国、日本、挪威、澳大利亚、芬兰等不同国家的社会背景和教育政策,扮演各个国家的教育专家,并组织一场“国际学前教育论坛”,让学生以各国专家的角色身份各抒己见,参与跨文化的思维碰撞。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以开放的心态体验多元文化,了解多个国家的背景、价值观和教育模式。活动结束后,学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世界上没有全球通用的幼儿教育课程或质量标准,每个国家都有适合自身的方法,因而我们需要将理论讲解和实践反思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本土的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结语
实践表明教育戏剧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是高度契合的,其中的戏剧表达元素提供了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性,并赋予他们在教育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权力。
注释:
①戏剧习式(Dramatic Conventions):戏剧习式即戏剧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和技巧,是戏剧教学中的教学工具,指示如何互动地运用时间、空间以及人的存在,并透过想象力,将之模塑成戏剧形式,创造出各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