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视域下地方非遗戏剧的传承与发展
——以百集《湖北红色戏曲汇》为例

2023-03-22别睿吴浪平

戏剧之家 2023年5期
关键词:花鼓戏剧种黄梅戏

别睿,吴浪平

(1.荆楚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2.荆楚理工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2021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提高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的实践频次和展演水平,深入实施戏曲振兴工程、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加大对优秀剧本、曲本创作的扶持力度,增强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1]。这一系列政策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助力。湖北传统戏剧主要以口传身授和舞台演出为传播方式,并未搭上媒介融合传播的快车。因此,在“互联网+”和媒介融合快速发展的当下,研究传统戏剧类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媒介融合传播发展迫在眉睫。

近年来,我国融合媒体的快速发展及其可获取的便捷性、多维性、普及性,为地方非遗剧种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湖北作为戏曲大省,戏曲资源丰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传统戏剧”有25个项目。百集《湖北红色戏曲汇》(以下简称《戏曲汇》)汇集了100 部现代戏作品,全省56 个戏曲院团,22 个地方剧种,其中有京剧、汉剧、楚剧、荆州花鼓戏、黄梅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湖北主要地方剧种,还包含7 个濒危剧种:随州花鼓戏、阳新采茶戏、山二黄、襄阳花鼓戏、远安花鼓戏、文曲戏、二棚子戏[2]。《戏曲汇》每集时长5 分钟左右,通过红色戏曲作品展播,讲述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丰功伟绩,展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作品全景式涵盖“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四个伟大成就历史时期,反映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3]。

一、培根铸魂:非遗剧种的红色题材表达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4]。戏曲作为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并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艺形式,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一直都为开展政治宣传和社会动员发挥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

(一)赓续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

湖北的地方戏曲在大革命时期就开始了“旧剧”改“新剧”革命叙事的红色剧目尝试,1927 年春,在农民运动极为高涨的湘鄂赣地区出现了新编汉剧《曹大骏搬兵》。1931 年7 月,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成立。“新剧团”在鄂豫皖迅猛崛起,出现了基于京剧、楚剧、汉剧、黄梅戏等多个地方剧种发展而来的红色剧目[5]。这些红色剧目题材内容与革命斗争密切相关,在戏曲的革命叙事方面也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百集《戏曲汇》汇聚了楚剧《我把一切献给党》《向警予》《大将军吴禄贞》;汉剧《红军树下》《红色娘子军》;黄梅戏《霜天红烛》;随州花鼓戏《不下马的将军》《烽火燎原》;荆州花鼓戏《红荷》《青年张文秋》;阳新采茶戏《富川霜叶红》;少儿京剧《童声》等。这些地方戏呈现了共产党人的正义、善良和大爱,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让广大听众在享受戏曲艺术的同时通过“故事里的忠诚信仰,唱腔中的激情岁月”,重温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具有培根铸魂的作用。

(二)坚守人民立场,讲好中国故事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6]”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和沉淀,地方非遗代表剧种凝聚了若干代同胞共同的生活情感、审美体验和价值认同。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色戏曲题材也在不断拓展和丰富,一批闪耀着时代光芒的典型人物和故事也被搬到了戏曲的舞台。

《戏曲汇》有反映“伟大抗疫精神”的黄梅戏《疫·春》《我的乡亲我的亲》;有反映“廉政反腐”的荆州花鼓戏《利剑出鞘》、黄梅戏《天网》、楚剧小戏《警钟长鸣》;有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黄梅戏小戏《绿水青山》、京剧《青山湖》;有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湖北越调《曾真的故事》、襄阳花鼓戏《远山丰碑》、南剧《本色》;有反映“精准扶贫与全面小康”的通城花鼓戏小戏《豆花飘香》、山二黄《山茶花》、现代楚剧《扶贫父子兵》;有反映“乡村振兴”的襄阳花鼓戏《情醉清凉河》、楚剧《我的美丽村庄》、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有反映“新时代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的豫剧《王家女婿》、柳子戏《最美人家》;此外,还有反映“祖国统一”题材的阳新采茶戏《布贴女》和反映“科技创新”的京剧《光之谷》等。这些现代戏曲作品牢牢把握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戏曲汇》热忱描绘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二、守正创新:红色戏曲叙事的创新视角

如何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意趣结合起来,如何将当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融入红色传统戏剧的表达,《戏曲汇》甄选的优秀剧目在叙事的表达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一)多元融合的全新演绎

《戏曲汇》汇集了不少根据其他剧种改编的红色经典戏曲作品,这些剧作片段聚焦历史人物,叙事模式兼顾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甄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讲故事”和“讲人物”相结合,既注重对英雄人物的经历讲述,也突出了英雄人物塑造上的情感和精神因素的挖掘,在艺术方式上激发了新的形式和活力。武汉楚剧院《向警予》秉承“纵向继承,横向借鉴”的原则,该剧音乐以板腔为主,兼用小调、高腔,同时采用高腔歌曲化、悲腔小调化的手法,当红色题材剧目实现“戏曲化”后,诗性意识比以前更强,做到了雅俗共赏,更加具有感染力。大型现代黄梅戏《李四光》将科学巨匠的形象搬上黄梅戏舞台,全剧结合中西元素、借鉴唱诗班形式,既保留了黄梅戏的传统风味,又从编导、音乐、舞美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塑造了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情有义的立体化的李四光形象。

(二)固本创新的当代表达

荆州花鼓戏于2006 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荆州花鼓戏优秀作品频出。如《河西村的故事》(荆州花鼓戏)就是固本创新的代表性作品,其叙事风格“写实性”和“写意性”相融合,以“虾稻共作”第一村潜江市熊口镇赵脑村的发展变革为原型,用诙谐幽默的方式讲述了穷窝子“河西村”变成美丽富饶乡村的故事。该剧融合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如戏剧结构多时空交叠,大胆借用意识流的呈现方式,平行蒙太奇等,还融合了民歌、交响乐等艺术形式,展现潜江作为“龙虾之乡”和“戏剧之都”的鲜活文化的魅力和中国戏曲的综合艺术之美,体现了创作者的创新理念和对戏剧舞台的把握。作为一部轻喜剧风格的作品,其语言鲜活时尚,戏剧台词生动有趣,散发出浓厚的江汉平原乡土味道,不仅十分生活化、贴近百姓日常,而且将方言运用得恰到好处,如“么事”“憨头鬼”等符合人物性格,又贴合剧种风貌,富有情趣。“撒狗粮”“高冷”“学霸”等网红词与剧情衔接自然,不仅无碍于情节发展,反而有利于人物情感的抒发,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7]。

三、展新气象铸新辉煌:红色戏曲经典的跨界呈现

2021 年8 月2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关于“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中指出,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促进广泛传播、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合作[8]。《戏曲汇》呈现了红色戏曲深入教育领域和传播领域形式多样化、传播路径宽等特点。

(一)红色戏曲深入教育领域

作为非遗戏曲剧种,黄梅戏以明快抒情见长,唱腔韵味丰厚、纯朴清新、细腻动人、通俗易懂,易于普及和学习。《戏曲汇》中的黄梅戏剧目有《大别山母亲》《霜天红烛》《疫·春》《槐花谣》。这些剧作在推动红色教育和传承非遗戏曲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黄冈艺术学校全校六十多名学员参与黄梅戏《疫·春》演出,最小的演员首演时只有九岁。由黄冈师范学院师生共同创作的《霜天红烛》是融红色文化和教师教育题材于一体的大型校园黄梅戏音乐剧。黄冈师范学院一百三十多名师生参与其中。黄冈师范学院招收黄梅戏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非遗戏曲相关课程,通过非遗传承人的现场教学和各类演出,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

(二)媒介融合促进广泛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9]”《戏曲汇》在学习强国、湖北之声、湖北经广、长江云、九头鸟FM 等平台展播,媒介融合齐心协力,共同为红色戏曲文化传播发出最强音。1000 多万观众通过不同的媒介聆听戏曲经典,感受红色文化熏陶[10]。除了每集五分钟的短音频唱段播放之外,还通过“百年光辉 百部经典——湖北红色戏曲汇”展演的方式,同步在长江云等网络平台直播,湖北之声广播电视媒体、长江云短视频平台、省内各剧团微信公众号等媒介进行有效传播,形成了“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传播格局,加大了非遗戏曲剧种的传播普及力度。可以预见,媒介融合红色戏曲文化必将成为反映新时代、新人物和新气象的积极手段、重要形式。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融合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地方非遗剧种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媒介融合传播,在为作品提供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形态的同时,也对作品的叙述和表达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戏曲汇》为例,将非遗传统戏剧的活态化延伸到一个更宽广的空间中,从而使非遗传统戏剧的传承和发展呈现出新的意义和价值。目前,传统戏剧类“非遗”保护工作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如非遗剧种减少、创作资金不足、戏剧演出市场萎缩、传承人后继乏人等。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戏曲汇》为活化非遗传统戏剧开辟新的路径,也为红色戏曲题材、红色戏曲叙事、红色现代戏曲作品的跨界呈现提供了一种新的网络文艺样态。

猜你喜欢

花鼓戏剧种黄梅戏
黄梅戏《中国梦》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黄梅戏《祝福》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