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戏曲表演中的“上八下七”

2023-03-22杨旭寒

戏剧之家 2023年5期
关键词:上楼戏曲动作

杨旭寒

(中国戏曲学院 北京 100073)

戏曲表演动作多以程式化动作为主,一般情况下是不容改变的。所以研究戏曲动作的形成原因以及其所表达的含义,无论对人文研究还是对传统文化研究都有着一定的意义与价值。而对于拥有“学名”的戏曲动作而言,往往不存在太多争议,但对于只拥有“昵称”(约定俗成的称呼)的动作,显然在界定上就比较模糊,所以也更有使其规范的必要性。在研究这类动作时要弄清其背后的含义,这显然也成了第一要义。

在这类型动作中,部分动作依然有着一些“特殊”的行业规矩,比如说具体数字上的限制等,而这恰好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问题。为了在直观的基础上方便理解,本文将戏曲程式化动作中的“上八下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进行阐述与分析。

一、戏曲程式化动作“上八下七”的历史惯例

戏曲艺术作为蒙荫于中国传统优秀历史文化的璀璨结晶,自元杂剧开始,演变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而对于戏曲艺术的具体起源可谓众说纷纭,最常见的有王国维主张的“小说派”、张庚的“说唱派”、郑振铎的“诸宫调派”等等①。但无论如何,作为中国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归根究底,戏曲艺术的产生都无法脱离中国文化的根源。

在经过不断探索与二次创造后,戏曲艺术也被大致归纳划分为三种性质——程式性、虚拟性和综合性②。而其在动作表现、表演方面的艺术性也皆脱胎于此。而借由这“三性”的考究,戏曲表演也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规律。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云溪按照动作的具体含义,曾将戏曲动作大致划分为三种:装饰性、示意性及语汇性③。其中最具艺术特点的当属装饰性动作,如云手、跨腿、推髯等等,没什么具体的实际意义,只是特意强调形式美的动作。

但毋庸置疑,这些对生活进行夸张及“凭空而生”的动作,在其成形和美化的过程中,最大的依仗都是文化性质和民族特点本身。而其中的情况之一就有根据数字的特殊含义来赋予其特定的文化内容,比如“上八下七”。

“上八下七”本是戏曲程式化动作中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简单来说就是戏曲演员在表现上楼动作时需要“走”八步,而下楼动作则需要七步。实际上指的就是戏曲演员在仅有一桌二椅的空旷舞台上,凭空展示上下楼动作时的一种“特殊限制”。

具体来说,整个动作的始末就是“首先,按一般处理也把楼梯下端设在舞台前沿上场门一侧。表演者在踏上‘楼梯’之前要仰面上望一眼,从人物来说这是仰望‘楼梯上端’的一眼;从表演者来说这是向观众点明环境、区别于表演下楼或走平地时很关键的一眼。此后,表演者应手到眼到地用右手虚按‘楼梯扶手’,左手或提长裙、或撩袍襟等,以左脚开始抬步沿舞台口向下场门一侧踏“梯”拾级而上。上楼抬脚应稍高,落脚需基本持平(脚跟紧随脚掌)着地,身形要向右偏拧些并且每迈一步还需随同起伏。上楼时两眼视点可含混不得,视点变化要层次分明,开始两步一般都俯看脚下,有的迈第三步时向上端瞥一眼,然后随着四、五、六、七步人到了‘楼上’,两眼视点也再从俯看渐转为平视;有的表演者不向上端瞥那一眼,随着三、四、五、六、七步人到‘楼上’,两眼视点便直接从俯视脚下随同转为平视。当第八步的右脚也踏到‘楼上’便止步停顿,身形随同稍稍摇晃并也调稳好重心”。

由于年代久远,这个步法的规则具体是谁最先提出的已经难以考究,但这套步法的程式化表现方式却被一代代戏曲表演家继承了下来。尽管这套步法并非严谨到不可有丝毫改动,相反其属于可根据具体舞台表演中人物的性格及剧情的需要做出适当变化的动作。就比如《黄鹤楼》中的赵云、刘备、鲁肃、周瑜四人都有上楼的动作,但为了体现其心中所想及性格所指,其上楼的步数就会有相应的调整。如在此戏中,刘备因为担惊受怕,心神不宁,恨不得赶紧上楼,所以原本的八步就改成大迈了三步;而赵云作为刘备的护卫,见主公如此,又恐刘备被周瑜暗算,故也快行三步追上;而周瑜为了表现其英姿飒爽以及傲气凌人,也是迅速、敏捷地三步上楼;但作为配角的鲁肃,于此在观众眼中显然已无看点,所以就迈了一步,跟上周瑜,便算是上楼了。

所以在这出戏中,众人都没有严格按照“上八下七”的行业规矩,反而为了使得人物更鲜明对步伐做出了相应调整。但不置可否,在一般情况下,戏曲演员在表演的时候都依旧遵照着“上八下七”的“台步”进行演出,尤其是老、弱、妇、孺、公子、小姐等显得柔弱的角色。

二、从中庸和辩证的思想推测“上八下七”的由来

对于“上八下七”的由来,根据如今的文献已经很难找到其有关出处的记载,但如果要找一本具体讲戏曲动作的权威书籍,那一定是“盖叫天”的徒弟张云溪老师所著的《艺苑秋实》了。但在其中张云溪先生只是浅尝辄止地对这个词条进行了普及性介绍,其大意也只是根据张云溪先生自己的演出经历和生活经验,得出上楼便多走一步的原因:因为现实生活中,为防止老弱妇孺从楼梯上摔下,故而多走一步。至于为什么选用“七”和“八”,而不是其他数字,以及这个动作到底想表现什么、背后的寓意是什么,都没有谈到。

所以如果非要把“上八下七”讲个清楚明白,基于戏曲的“综合性”特点,那就不得不将其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参考其他类似现象。通过这样的方式,其实也不难发现与之类似的“特殊”数字的存在。比如穿在活人身上的衣服,纽扣数量一定是奇数,因为奇数代表阳,有着仍处于“阳间”的意思;而纽扣如果是偶数则代表阴,所以这类衣服一般作为寿衣穿在逝者身上(而戏曲中的衣襟只能是左领搭在右领上,不能反过来,亦是此理);又比如在圆明园中的十二个生肖铜像代表的实则是十二地支,对应十二时辰;故宫大殿中矗立的四根柱子代表的则是四时并序,即春、夏、秋、冬。

所以由此不难得出,有着深厚文化基础且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戏曲先驱们绝不会在被誉为“国粹”的中国京剧中,随便找个数字就让后人以此为表演准则,其背后一定有着相应的哲理及寓意。如此,“国粹”中的“综合性”方才名副其实。

其实中国文化最独特的地方也在于此,即相比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存在而言,这些数字的“内在体现”实则是出于对精神文明和思想高度的考究。

而提到精神和思想,历朝历代中国人所受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孔、孟、老、庄”。其之所著无疑都深蕴着中国辩证的光辉,无一不对后世的人文艺术、精神思想、政治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有着强烈民族精神、深邃民族思想以及深厚民族文化的戏曲艺术受其影响之巨就更不必说了。所以凡是讲到戏曲文化,一定会提到老子的“虚实相生”、孔子的“礼乐中和”、庄子的“形神辩证”、孟子的“浩然正气”。而如果追溯这些观点的源头,无疑都会指向一本千古奇书——《易经》。

相比于河图和洛书中的九数俱全,《易经》中的数字在除去了“生数”一、二、三、四、五,只留下了“成数”六、七、八、九后显然要单纯得多④。当然这几个数字其中所蕴含的奥妙也是极其深邃的,同时也是代表中国辩证文化的源流之一。至此,沿着这条脉络也就找到“七”和“八”这两个数字了。

首先,戏曲作为“后天”的产物,不可能使用“先天”的“生数”,所以只能选用“后天”数中的六、七、八、九。⑤其次,被戏曲大家所公认的,戏曲是一种“中庸”或者说“中和”的艺术,那么在六、七、八、九这四个数字中,代表至阴与至阳的六和九就被排除掉了。所以最后也就剩下了七和八两个数字。而提到这两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最浅显、直观来说就是:七是奇数,在《易经》中称之为“少阴”,代表着阳,但这个阳却不是极致的阳;而八为偶数,在《易经》中称之为“少阳”,代表着是阴,这个阴也不属于极致的阴。⑥故而在戏曲表演中选用七和八这两个数字作为上下楼梯的步数。

至于为什么是“上八下七”,而不是“上七下八”,那就涉及阴阳的特性及所指了。通常情况下,阴代表着艰涩、阻隔、困难、不顺利,而阳则代表轻松、流畅、自然、顺利。所以在上下楼梯的过程中,由于上楼时需要对抗自身重力,所以耗费的心力要比下楼梯时略大(当然也不排除上文中提到的张云溪先生所说的理由),故而在数字上选用八最为合适;而下楼梯时由于自身的重力还起到了加速的作用,所以显得比较轻松,故而选用七最为稳妥。

所以在笔者看来,戏曲上下楼动作中的数字选用七和八应该是基于这一理由。

三、从“上八下七”到中国的“数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运用具体数字的现象有很多,也各有各的寓意,笔者便将其分为以下三种分别进行论述。

首当其冲的便是辩证哲学中的数字。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的中国,相比于单纯的数学中的数字推演,最早的数字往往是以辩证哲学的形式出现的,最早的证据就是“河图”与“洛书”。相传,伏羲在路径黄河之时见到了一只龙龟(也有说法是龙马),背负的图样便是河图;在路径洛水时,天上一只彩凤嘴中抛下一卷,其图便是洛书。“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便从此来。正如现在绝大多数学者所承认的那样,华夏文明的起源是从“河图”“洛书”开始的,而这两张图最基本的信息其实就是九个数字的排列。也正是这个缘由,为了参透这两组排列,才有了之后的中国人对自身及天地宇宙的思考。所以自古以来,数字在中国人眼中所代表的含义往往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数那么简单,其背后的寓意更加引人入胜,也是最神秘的存在。而关于“上八下七”的由来的猜测也是由此出现的。

此外,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使用数字的文化现象也随着文化水平的参差、各自感悟的不同、生活环境的差别等因素,逐渐变得流于表面。进而出现的数字寓意更多是强行偏向吉祥的数字。就比如为了歌颂人民日益美好的生活以及为了寄托日益增长的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及衷心祝愿,随之应运而生的一系列带有“数字”的成语,如一帆风顺、两全其美、三阳开泰、四季发财、五福临门等等。在行为习惯上就有送礼得“成双成对”等一系列相应要求。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数字逐渐成为一种美好的愿望其实与普罗大众的受教育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毕竟自古以来,在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下,能够上得起学的人始终都是少数。所以当时的大众能够接受的可能也就局限于数字的意义本身了。

最后一种数字使用其实也是最为广泛的运用,并不涉及民族问题,即纯粹的数学上所使用的本真数字。简单来说就是用于计量、演算等环节时所使用的数字。这个数字本身就是客观的存在,所以本身并不存在特殊的寓意。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这片沃土上,数字的用途也不尽相同,有些时候数字不仅涉及日常生活,其背后存在的美好寓意才是最能体现中国人想法的一环。

为了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髓,对数字的甄别与分类或许也逐渐成了一把打开中国人文的钥匙。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朴素的数字背后所闪耀着的中国先贤们的思想光辉才是其流传后世的意义所在。毕竟在上古时期,在没有仪器辅助的情况下,单凭对自然科学规律的总结与归纳,加上辩证的朴素哲学思索,中国人就能够探测出肉眼看不见的宇宙天体。这显然与今时今日通过耗费巨大资源与财力进行科技发展才能够实现的物理意义上的探测比起来要节省得多,当然最令人咋舌之处在于,用此种看似不够“严谨”的方式计算出的结果几乎与今天探测的结果基本是一致的。

四、结语

“上八下七”无疑是一个将艺术与哲学联系到一起的很好的点,但不仅仅是这么一个戏曲领域的程式化动作能做到,只要是由中国古代制造的艺术品,或多或少都会基于现今被称为“哲学”的思想去使用或构建一些带有特殊数字的成果。而正是这些难以被看到的文化光辉更增添了民族文化的厚重感。

尤其在当下,不仅仅是艺术领域需要这种人文视野下的数字考究,可能各行各业都需要重新审视数字的运用,尤其是建立在中国辩证哲学基础上的数字运用,因为有太多的人文关怀被隐藏在了历史上出现的“数字”中。

注释:

①参见马也:《戏曲艺术时空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年5 月北京第一版;第34-36 页。

②参见钮镖:《中国戏曲史教程》,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年8 月第一版;第3-4 页。

③参见张云溪:《艺苑秋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年8 月第1 版;第6 页。

④参见曾仕强、刘君政:《易经真的很容易》,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2 年6 月第2 版;第42 页。

⑤这里指的“先天”和“后天”并不是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区别,是按着曾仕强教授所说的,数字一到五长在自己的手上,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姑且称为“先天”(还没出生就带着),而六到九,则是需要两只手才能“拼凑”出来,不是天生的,所以姑且称为“后天”。

⑥参见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91 年4 月第一版;第8-10 页。

猜你喜欢

上楼戏曲动作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动作描写要具体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两人上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