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案戏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新探

2023-03-22王艳梅

戏剧之家 2023年5期
关键词:公案戏曲法治

王艳梅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重庆 401524)

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优秀戏曲文化资源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戏曲文化实现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2017 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方针)的内涵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并将“实施戏曲振兴工程”“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剧目”作为重点任务之一[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则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纳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范围[3]。作为中华戏曲的优秀传统剧目,公案戏因其独特的创作题材、超然的审美情趣、针砭时事的社会面向,备受大众青睐而长盛不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客观审视公案戏的发展源流、文化意涵,探讨公案戏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无疑对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促进戏曲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案戏的界定

公案一词最早源自“说公案”。《都城纪胜》记载:“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4]明清时期涌现了大量以“公案”为题的作品,这些作品以惩奸除恶、洗冤雪枉为内容,逐渐引起人们对公案题材的关注。1934 年,郑振铎在其《元代“公案剧”发生的原因及其特质》中对公案戏做了开拓性界定。他指出,“‘公案剧’是什么?就近日所传的《蓝公案》《施公案》《彭公案》《包公案》《海公案》一类的书的性质而观之,则知其必当为摘奸发覆,洗冤雪枉的故事剧无疑”[5]。由是观之,可以得出公案戏三重特征,一是以讼狱事件为主题,二是以社会问题为主线,三是以平冤昭雪为结局。这三重特征交相辉映,促进了公案戏的繁荣发展。

二、公案戏的发展源流

公案戏以惩恶除奸、洗冤雪枉的清官良吏断狱为核心母题,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构建起独特的叙事话语与表现程式,甚至影响民众日常生活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梳理公案戏的发展源流,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理解此剧目的文化意涵。

(一)元杂剧与公案戏的发展繁荣

公案戏是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代是公案戏发展的高峰。这与元代的社会制度密不可分。首先,元代实行民族等级制度。元朝政权建立后,按照民族所属将全国民众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这四个等级在政治、文化、经济上的待遇各异,从而导致权豪势要横行、社会秩序混乱。其次,元代法律对不同等级宽严不同。特别是对特权等级的袒护,导致法律不公,出现特权等级违法乱纪,而法律执行无力的现象。如《元史·刑法志》中的“八议”制度就规定了刑律对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八类人的减免制度。再次,科举取士长期废止,文人地位低下。从太宗九年(1237)至仁宗延祐二年(1314),元朝废止科举考试长达78 年。科举入仕之路中断,戏曲创作成为读书人借以“浇心中之块垒”的最好方式。公案戏作家们突破了宋代说公案的“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题材,从而转向以揭露权豪势要胡作非为的案件为主要表现内容,暴露社会的黑暗。

(二)明清传奇与公案戏的传承革新

明、清是戏曲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其突出的表现是传奇取代杂剧成为戏曲舞台的主角。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南戏发展到明中叶成熟化和规范化的结果。相对元代而言,明清公案戏要逊色很多,用杂剧体制创作的公案戏基本以元代公案戏为蓝本进行改写续编,没有突破,整体成就不高。传奇作为与杂剧不一样的戏曲形式,在承袭元杂剧公案戏模式的基础上,以传奇的样式为公案戏的创作注入了新元素。

传奇给公案戏带来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裁结构创新。元代公案戏结构为一本四折加一楔子。杂剧结构模式固定单一,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剧作家的创作。传奇的篇幅,少则十几出,多则几十出,这给作家创作带来了自由的发挥空间。比如,《十五贯》有二十六出,《吉庆图》有三十二出。剧本容量的增大,使得故事变得扑朔迷离,更具趣味色彩。二是人物形象塑造更为丰满。元杂剧演唱体制的特殊性决定每折唱词只能末、旦演唱,其他角色一般只有宾白。明清传奇的演唱方式有突破,除了生旦,其余角色也能演唱。演唱方式多样化,极大地丰富了舞台的表现力,也让剧中人物更为多面、立体、丰满。三是公案戏的素材选择更加注重民众日常生活。元代公案戏主要聚焦权豪势要类犯案者,明清公案戏诉讼事件的取材主要来源于大众的日常生活。

明清公案戏在传奇的影响下,产生了体裁结构、人物形象塑造、素材选择方面的创新,为清中叶以来地方公案戏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花雅之争”与清中叶以来地方公案戏的百花齐放

所谓“花雅之争”,是指清中叶以来,诸多新兴声腔剧种参与竞争演出争胜的戏曲运动。“花”为花部乱弹,泛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声腔剧种,“雅”为昆山腔,即昆曲。随着花部乱弹声音益隆,地方声腔蓬勃兴起,经过三轮舞台竞胜较量,花部诸腔最终以“其文直质”“其音慷慨”的优势取代昆曲在剧坛的王者地位。“花雅之争”是戏曲雅化阶段的一次“涅槃”,是戏曲迎合民众审美需求、追随时代发展步伐的一次尝试。这种尝试带来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推动地方戏的蓬勃发展;二是促成戏曲重心实现由文本到舞台的转移。

在“花雅之争”的助推下,公案戏被改编成各种地方戏,通过舞台展演形式广泛流传。比如,包公戏就包括京剧《铡美案》《打龙袍》,川剧《破铁劵》《冲霄楼》,徽剧《铡包勉》,花鼓戏《包公斩判官》等。丰富的地方戏剧种,别样的表演形式,极大地促进公案戏的繁荣兴盛。

三、公案戏的文化意涵

从发展繁荣到传承革新及至百花齐放,公案戏对社会问题的揭露,对民众心声的关注,对社会价值观的传扬构成了其文化意涵的核心。这也是该剧种能在民间广为流传,被大众广为接受的主要原因。

(一)公案戏承载着民众对公平法治的渴求

著名汉学家韩南指出,罪与罚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公平法治观念。纵观历代公案戏的核心主题,揭露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公平、法律的不公正,表达民众对公平法治的渴求是其重要主旨。为此,公案戏塑造了众多权豪势要,揭示其罪恶行径。例如,《蝴蝶梦》中的葛彪,《生金阁》中的庞衙内,《陈州粜米》中的刘衙内等,皆为权豪势要之家,无视法纪,草菅人命。面对贪官污吏、权豪势要的罪与恶,公案戏作家们只能通过戏剧塑造出包拯、张鼎等一批清官,并以清官为民做主,恶人最终伏法的结局,经由“艺术正义”满足民众对公平法治的渴求。

百姓崇敬清官,奉之若“神”,间接反映出封建社会的黑暗,也反映出为民请命的清官极为罕见,如凤毛麟角。百姓对于清官的祈求是一种心理的“幻想”,也是对公平法治的期盼。

(二)公案戏对“正义”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扬

公案戏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扬,主要体现在其对儒家文化中“正义”思想的彰显。儒家正义论思想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以“仁义”为基础的“义”,其强调人的德行,是一种德性的伦理;二是以“仁”为价值基础,以“正”为核心内涵,以“中正无偏”为实践途径。孔子“以直报怨”是儒家正义论思想的核心,“要通过这种以直报怨的方式,让对方明白错在什么地方,从而起到抑制恶行、维护正义的作用”[6]。儒家正义论思想始终贯穿公案戏作品。比如,公案戏《陈州粜米》细腻展示了包拯与权豪势要势不两立的精神风貌。《勘头巾》中,六案都孔目张鼎冒着天大的风险,在三日期限内勘出案情真相,让真凶刘妻和道士伏法,王小二获释。

正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被视为天地之道,人伦之本。道德和法律则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基石,道德以内在良知来维护社会正义,法律则以外在制度来保障社会正义,二者在公案戏中得到有力诠释。

四、“两创”方针与公案戏发展路径的新思考

如前文《意见》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内涵的诠释,在“两创”方针指导下,公案戏的当代发展路径需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要求,创新其表现形式、传播方式,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文化功能,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创新公案戏的发展路径。

(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改造公案戏的法治思维

公案戏是中国人“法治之梦”的艺术体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民众追求公平、正义的法治思维。此类法治思维在公案戏中,表现为简单粗暴的“复仇”类“还报”观念与借助鬼神启示断案、判案。如《蝴蝶梦》中,王家三子的罪行得到赦免并加官赐爵。在《生金阁》《窦娥冤》《盆儿鬼》中,均有鬼魂诉冤而使沉冤昭雪的情节。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改造公案戏的法治思维,可以从如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摒弃公案戏中简单粗暴的复仇、替天行道等观念,在各类以公案戏为蓝本创作的文艺作品中,更多融入依法断案、公正判案、公平执法、执法为民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民众形成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和以法律为准绳惩治违法犯罪的思维。二是在以公案戏讲好当代中国法治故事的过程中,改造公案戏中清官个人崇拜、神启断案等文化元素,强调以法律为准绳的清官形象,以法律为标尺的执法过程,从而为公案戏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时代活力。

(二)推陈出新,打造与时代精神吻合的高品质文化作品

公案戏推陈出新体现为结合时代精神,在继承优秀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创造与时代精神吻合的高品质文化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依据时代精神对公案戏的推陈出新从未中断。如1956 年浙江昆剧团对公案戏《十五贯》的改编引起一时轰动,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改编古典剧本的成功典型”。《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文章,称赞此剧是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戏曲改革方针的榜样。随后,戏曲界掀起各剧种改编《十五贯》的浪潮。2018 年,全国首部原创越剧花脸剧目《包公泪》,在继承古代廉政思想文化的同时,更是从人性角度展现包公鲜为人知的一面,从而让包公故事焕发出与时俱进、积极向上的活力。

由是观之,打造与时代精神吻合的高品质文化作品,不仅能够为传统剧目注入新的活力与时代气息,而且对优秀传统剧目的当代传承、保护有重要意义。

(三)以互联网+,创新公案戏的传播形式

当前,公案戏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借助互联网+,采取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的传播形式。如2018年,光明网推出了“你好,新时代——中国戏PICK ME”大型直播活动,通过“传统戏曲+网络直播”的新形式,有力实现了艺术普及、文化输出,全面推广传统戏剧形式。据统计,当年直播累计观看量超过1000 万人次。公案戏的传承创新可以借助数字人文技术、VR/AR/M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等来实现其数字化展示。通过采取优秀剧目开发、现场点播、线下展演的一条龙模式,衍生开发电影、动漫、公开课等,以此实现公案戏的跨越式发展。

五、结语

戏曲蕴含着优秀的文化因素,由于其雅俗共赏,受众面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展示栏”和“传声筒”。作为传统戏曲的优秀代表,公案戏在千百年的传承发展历程中,始终秉承公平、法治、正义的核心思想,这也是公案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公案戏的社会文化价值应当被再认识、再诠释。我们应以传统公案戏为蓝本,以时代精神为核心,打造与时代精神吻合的高品质文化作品,借助互联网+等形式,构建公案戏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公案戏曲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中国公案小说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歪写数学史:绝代双骄和数学史上最大公案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抬头又见王晓湘*——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中一桩公案之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