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谦卑地与万物荣辱与共

2023-03-20华淑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热爱坚守信念

华淑

七七七近几年七来七,在“七生七态七文七明七”和七“绿七色七发七展七”被七频七频七提七及七七七的当下,人们对环境问题愈发敏感和关注,并不断审视与思考自身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关系。而这种审视与思考,正是自然文学最常见的主题。这其中,就包括苇岸,和他的《大地上的事情》。

苇岸,中国自然文学写作先驱。1960 年1 月7 日生,1999 年5 月19 日逝。他一生留下的文字不多,《大地上的事情》是他的代表作。苇岸的语言克制而简洁,他将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观察太阳、月亮、大地和小麦的生长,记录胡蜂、蚂蚁如何筑巢,关注人与自然万物如何建立深刻联系,“谦卑地与万物荣辱与共”。他告诫并提醒人们“在背离自然追求繁荣的路上,要想想自己的来历和出世的故乡”。

在城市化日渐加深的今天,苇岸与《大地上的事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一种通过这样优秀和美好的文字,关注并拯救不断被破坏的人类文明的可能。

人物素材

大地之子

苇岸,原名马建国,诗人,散文作家,自然之子。他热爱大地,和大地上的一切。他活得很认真:为“邻居”胡蜂做小传,观察太阳的道路怎么会发生弯曲;他喜欢旅行,常常挎着望远镜和相机行走于北方各省,观察和体验大自然赋予生命的大美。

他像学者熟悉思想和书册那样熟悉自然。他能看出大地的脉络,能品出土壤的性质;他识别各种鸟鸣和兽迹,了解每样植物的花事与吐蜜的秘密。为了写作《一九九八廿四节气》,他甚至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日里,深入田野查看天气情况和地理变化,测量气温和风力。在他心目中,自然万物是同存共荣而缺一不可的,因而“大地上的事情”都值得悉心关注。

1999 年春,苇岸罹患肝癌,在生命终结后,他的骨灰被撒在了他所在意的大地上,实现了他来自大地又终归大地的夙愿。

素材关键词:热爱;信念;坚守;节制与自律……

运用示例:对于土地和自然,苇岸并不是置身事外的观察者或旁观者,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大地的一部分。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用思考和身体力行,诠释了他建立在土地伦理之上的生命价值。他的美好、纯粹、清洁、简净,折射出这个时代的匮乏。正如文学评论家林贤治所说,“苇岸走了。他的品质和精神留了下来。苇岸的存在是大地上的事情。他与大地同在。”

精彩书摘

我观察过一次日出,日出比日落缓慢。观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太阳从露出一丝红线,到伸缩着跳上地表,用了约五分钟。

我把麻雀看作鸟类中的“ 平民”,它们是鸟在世上的第一体现者。它们淳朴和生气,散布在整个大地。它们是人类卑微的邻居。在无视和伤害的历史里,繁衍不息。

麦子拔节了,此时它们的高度大约为其整体的三分之一,在土地上呈现出了立体感,就像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开始显露出了男子天赋的挺拔体态。野兔能够隐身了,土地也像骄傲的父亲一样通过麦子感到了自己在向上延续。

文本素材

自然物语

苇岸在体验自己的生命意志的同时,也感受和尊重其他生命的存在与价值。在他的笔下,作为生命共同体中的蚂蚁、蜜蜂、胡蜂、麻雀、野兔、麦田,甚至白雪、阳光,都显出其生命的本真和美好。

素材关键词:质朴;自然之美;尊重生命……

运用示例:苇岸的文字平实,淡然,富有哲学含义。他以近乎白描的方式,让人领略到自然界的生机与灵动,带领我们早已麻木的眼睛重新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原始美,唤起我们每个人内心潜藏的对土地应有的亲切之情,以及心底最善良的温情,并以此重建人们与土地的联系。

1998 年,苇岸以一年时间,于每个节气日的上午九点,在昌平一处麦田,架起相机朝同一个方向、同一片风景按下快门,记录下大地一整年的变化,并以此为基础写作大型散文《一九九八廿四节气》。然而这部作品最终只完成了四分之一,这是苇岸去世之最大的遗憾。

精彩书摘

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和叫绝的,除了它的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与准确对应,还有一点,即它的一个个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名称。这是语言瑰丽的精华……

“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你可以遐想: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松的双眼,不约而同,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

与惊蛰对照,春分最大的物候变化是:柳叶完全舒展开了,它们使令人欣悦的新绿由地而蔓延上了空间;而杨树现在那么像一个赶着田野这挂满载绿色马车的、鞭子上的红缨己褪色的老车夫。

观点素材

文明反思

1992 年,苇岸从城西北角的西环搬到昌平一个小区,上午、下午,阳光都可以进入家里,放眼望去,东边是工整的农田、温暖的村庄,西方是满目绿色的茫茫平原。苇岸觉得自己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很接近了。但是两年之后,这个小区的周围建立了新的住宅楼、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苇岸的诗意视野被剥夺了。

素材关键词:时间的力量;变化;被忽略的美……

运用示例:在这片麦田里,他架起的不仅是一部相机,更是一种对世界的观察方法,同时也勾勒出了一个生命的时间轨迹:不同的节气,同一个画面巨大的变化对比,让人清晰地看到了四季的更迭,万物的成长。这种变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令人震撼的。然而今時今日的我们,还有多少人能真切地关注并体会到这种来自于时间自然的变化呢?

精彩书摘

在神造的东西日渐减少,人造的东西日渐增添的今天,在藐视一切的经济的巨大步伐下,鸟巢与土地、植被、大气、水,有着同一莫测的命运。在过去短暂的一二十年间,每个关注自然和熟知乡村的人,都已亲身感受或目睹了它们前所未有的沧海桑田性的变迁。

放蜂人在自然的核心,他与自然一体的宁静神情,表明他便是自然的一部分。他懂得自然的神秘语言,他用心同他周围的生命交谈。他仿佛一位来自历史的使者,把人类应有的友善面目,带进自然。他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与自然最古老的一种关系。只是如他恐惧的那样,这种关系,在今天的人类手里,正渐渐逝去。

素材关键词:发展的代价;警醒与反思……

运用示例:作为一种并不巨大的声音,苇岸小心翼翼地说出自己的担忧,而满怀坚定地书写他的信仰。他的深切担忧,建立在对大自然的尊重之上,而非对田园牧歌的诗意怀想。“他孤单的存在,同时是一种警示,告诫人类:在背离自然,追求繁荣的路上,要想想自己的来历和出世的故乡。”这样的语言,准确而及物,平和而坚定,包含着浅显而明晰的哲理,启发我们去思考,如圣经箴言一般,于雾霾重重之深处,闪耀着不肯磨灭的光辉。

素材延伸

《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上、中、下)

日记是时间的鳞片,密密层层,厚实而有韧度;也是人生的碎屑,积聚成生命之塔。

苇岸日记《泥土就在我身旁》,全书总量90 万字。日记的内容是简单的,他剔除了生活的烟火气,字里行间浸润的只是天气、植物、虫鸟,旅行、阅读、写作,别无其它。“早晨被窗外的风声震醒,风力有七级左右”“不知不觉,雪花飘下来了,零零落落,它们太孤单了”……苇岸懂得自然的秘密语言,用心灵密码破解着自然的物候。他仁爱窗台外的马蜂窝,怕弄坏,宁可窗户紧闭。他游历东北,亲近自然,沈阳、哈尔滨、伊春、嘉东边防站、嘉荫、佳木斯、镜泊湖……它们是苇岸追寻生命哲学的证据。

精彩书摘

醒来窗纸已白,每块窗玻璃上都开放着一片高粱林或苇丛,使人想起秋天的田野和池塘。冬天胖胖的麻雀,把头缩在厚茸茸的羽毛里,蹲在树枝上鸣叫,它们总起得很早,在半道上等着太阳,然后一块上路。等太阳也回窝时,它们便回来,在屋檐、畜棚、柴垛过夜。在睡觉前,它们总要聚一聚,把各自带回的故事讲一讲,告诉别人没有看到的事情,由于不讲秩序,外人看着它们就像在争吵一样。我很喜欢它们的颜色,这是北方冬天的颜色,它们是留鸟,从出生起便不远离自己的村子。

秋天,我独自去过北山,折回了一杈黄栌枝,红叶像展开双翼的蝴蝶栖在枝上,仿佛稍一惊动,便会群起飞去。我小心将它立在书柜顶部,屋内便燃起了一束火焰。冬初了,山上黄栌林的红蝴蝶已经被风惊飞了,而室内的这群蝴蝶仍然栖在这杈黄栌枝上,只是火焰疲倦了。

运用示例:苇岸的所有文字,一以贯之的都是博爱、勿貪,少些功利之心,多些生命敬畏……无论科技如何炫目发达,社会如何多元复杂,人也不能忘记自己所来之处。就此而言,大地召唤更多的像苇岸这样的人,他们相信天地万物是一个共同体,小到一棵野草、一声鸟鸣,也拥有本真而神圣的使命。这样的人,看似有些保守,却是真正面向未来的。

猜你喜欢

热爱坚守信念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信念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用心为每个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中国留学生“坚守”克里米亚
信念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