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中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班级生态建设研究

2023-03-17付晓鸣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中学生

付晓鸣

[摘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是学校教育的关键,需要班级环境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中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班级生态建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塑造持续自主、高度凝聚的班级气象;营造积极舆论场,形成正向团体动力;优化学习评价方式,提高自我效能感;加强生涯规划教育,赋予学习意义感。当班级成为滋养、润泽学生生命的生态系统时,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就如同种子,将自然而然地萌发、成长。

[关键词]中学生;学习内驱力;班级生态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36-0095-04

学习内驱力指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投入,是实现深度学习和提高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中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知内驱力,即想要理解世界和掌握知识的需要;第二部分是自我提高内驱力,即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满足自己获得班级地位、集体声望的要求;第三部分是附属内驱力,是为了获得长辈、老师以及同伴的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

可见,作为一种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学习内驱力不仅来自个体自身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而且很大程度上源于主体对外部环境认知的再加工,是个体的自我意识在与外部环境的交流过程中反馈给个体的积极信号,主要分为三个认知层次:感知自主性、自我实现的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感知自主性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决、自为和自治的权利,是学生增强学习信念和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班级作为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场所,是唤醒和刺激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重要外部环境。班主任在班级建设时,可以从班级气象、班级舆论、班级评价体系和生涯规划教育入手,提升学生的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和信念感,让班级成为滋养、润泽学生生命的生态系统。

一、塑造持续自主、高度凝聚的班级气象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只有当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等基本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处于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才会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中学生作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且需要获得外部认可等特征,因此中学生形成和提高学习内驱力的重要前提是感知到自身处于一个安全、自由、受到尊重的环境。

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中永远成功的方法就是给每个学生一些事情去做,而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作为班主任总是希望班级风平浪静,但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建设班级自主运行机制,使学生进入构建班级生态的中央。正如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班集体也应该是一个能够自我运行、自我调节的组织系统。当班级日常事务能够由学生自主操控、良好运转时,学生会有一种稳定和踏实的感觉,能够更好地体會到自己是班级中的一分子。笔者在班级建设中,通过落实以下三个制度实现班级管理自主化:(1)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在班级公约的制订、班干部选举、评优活动等一系列班级事务中,组织全体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全程参与,广开言路,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人翁精神。(2)班干部岗位责任制。通过颁发聘书和宣誓的形式明确班干部的领导地位,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与责任意识,明确每位班干部的职责,“各守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让班级日常管理井井有条。(3)课代表课堂负责制。课代表不应仅仅是任课教师的助手,还应为课堂负责,如在课前做好点名和班级秩序的管理,促使班级管理从被动约束转变为学生间相互约束进而转为自我主动约束。

中学时期的学生渴望建立广阔的人际交往网络,得到同伴的接纳、理解与支持,但同时他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和情绪依恋的特征,容易产生抱团行为和孤立他人的行为,不利于班级整体学习生活的正常运转。班级活动是凝聚班集体意识的桥梁和中介,学校的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升旗仪式等活动都是提振班级士气的良好时机。在活动中学生共荣辱、共进退,对班集体产生自豪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好的班级活动能够给学生带来正向的影响,促使学生心情愉悦,以更加轻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如笔者中途接手某班级后发现,该班级的学生班集体意识薄弱、“小团体”分化严重,个别学生与朋友发生摩擦后便会感觉孤单并产生厌学心理。对此,笔者借助年级组开展分享空间活动这一契机,组织学生开展照片墙布置、折梦想纸飞机、手掌绘印黑板报等小活动,打破学生固化已久的朋友圈,扩大学生之间的交友范围,使学生意识到他们不是散落各处的个体,而是为共同目标一起努力的共同体,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情感纽带。

在这样一个持续自主、高度凝聚的班集体中,学生被视为自我负责、自我管理的主体,并在服务同学和集体活动中树立主人翁意识和团队意识,进而提升责任感,增强抗挫能力。

二、营造积极舆论场,形成正向团体动力

学生个体的发展是嵌套于班集体之中的,班级团体能够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的来源可以称为“团体动力”。班级舆论作为学生群体意识的映射,是形成群体压力和群体标准的重要方式,学生会在班级舆论的作用下形成新的特质。因此,学生的附属内驱力可能因班级的舆论风气而产生,也可能为了迎合班级不正当的舆论而被消解。在当前的中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以下两种消极舆论,阻碍班级的健康发展。

一是“努力”污名化。随着“内卷”一词的流行,有学生将努力与“内卷”画上等号,班级中有清晰目标、为未来努力的学生被贴上“卷王”的标签调侃,不学则已、一学就突飞猛进的玩世不恭状态则更被推崇。当偷懒的人站到了道德制高点,班级中“努力羞耻”“反内卷”成为舆论主流。这些消极、不健康的舆论就如泥水玷污了原本清澈的池塘,导致班集体学风不正,踏实努力的学生感觉受到排挤,其他学生也害怕因努力后没有结果而被嘲笑,总想追求毫不费力获得成绩,从而学习内驱力降低。

二是“躺平”舆情。在班级中,存在个别学生发表如“及格就行,学不学无所谓”“没大学上了,还不如躺平”等消极言论的现象。然而,通常发表这些言论的学生在言行上是分裂的,言语上消极,行动上却时常激进亢奋,这实际上是学生在面对激烈竞争时焦虑情绪的体现。中学生有较强的共情能力,因此很容易被他人的压力、焦虑和紧张情绪裹挟。如不加以干涉,焦虑情绪会蔓延传播,使得学生集体陷入自我怀疑和精神内耗,而无法专注当下的学习。

只有学生稳住了自己的情绪和心情,他们的大脑才有空间去完成学业任务。对此,班主任要营造积极的舆论场,使班级形成正向的团体动力。一方面,秉持“有效转化”原则。针对发表消极舆论的学生群体,班主任可以从影响力较强的核心人物入手,真诚地与其交流并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为其提供展现自身特长或者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平台和机会,即使他们的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也能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力。同时召开班干部会议,争取优秀学生的配合和信任,形成示范效应,最终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促成整个群体的思想转变。另一方面,倡导理性思辨和多元表达,避免“群体极化”。班主任应正视新时期学生在思想动态发展上的变化,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表达想法。如,可以在班会的时间以辩论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就“内卷”“躺平”等网络热点问题展开论辩,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让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得到充分表达。这样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也可以净化班级的舆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此外,班主任要及时关注班集体的舆论倾向,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诉求,形成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引导班级养成理性平和的群体思维,培育优良学风。

三、优化学习评价方式,提高自我效能感

对于中学生而言,学业成就和能力水平与其在集体中的地位高低有较高的关联度,也被看作是学生从长辈、老师和同伴处赢得赞许和认可的手段。当学生在学习上遭遇过多的失败或者长期得不到肯定的反馈时,可能会导致他们在集体中的地位降低,产生受挫感甚至是习得性无助,使学生对于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学习取得理想成绩、达到目标缺乏信心,从而学习内驱力下降。因此,外部的反馈与评价是影响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认知的重要因素,优化学习评价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积极性。具体优化方式如下:

其一,评价内容要突出过程性和综合性。在评价体系的指标设置中,一方面,要淡化将单一的分数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考核标准,将学生的日常学习态度、自主学习投入情况、专业素养等方面的表现都纳入评价指标,引导学生不以一时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而是从多角度分析自身的学习情况,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对照检查,正确归因,从而获得更高的自我效能感,提升学习内驱力。另一方面,要提供全方位的视角,结合学生的思想品德、卫生习惯、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如可以通过布置班级荣誉墙,每月公布“学科之星”“学习之星”“热心之星”“进步之星”等,及时捕捉班级的亮点及学生的闪光点,表扬优秀生和奋进生,鼓励后进生,使学生在赏识教育的氛围中树立自信,并在同侪的榜样力量驱使下提升学习积极性。

其二,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要多样。每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渴望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要避免评价结果只关注少部分优秀的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的现象。为此,要扩大评价对象的覆盖面,注重评价激励机制的层次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小进步,激发中间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同时,评价主体要多元化,班主任、学生、任课教师都是评价活动的参与主体,在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共同作用下,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和成长被更多人看到和认可,营造理解、信任、激励和促进班级发展的民主管理氛围。

其三,加强自我展现式评价。在评价形式上,应避免千篇一律、程式化的评价,鼓励学生以自定义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各种学习成果,让评价回归到师生平常的互动场景之中。如,可以开展学霸讲座、课外知识分享会等,给学生提供自由灵活的展示平台,使评价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展示自我,增強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同时,也要注重创造条件,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班干部选举、升旗仪式等活动筹办之前,教师在班级中开动员会并私下鼓励有心参加却望而却步的学生。

四、加强生涯规划教育,赋予学习意义感

美国知名行为学家韦特莱说:“有了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茫无目标的飘荡终归会迷路。”面对当前价值观多元化且物质资源丰富的社会,学生存在学习目标感弱和学习意识淡薄的问题,很多学生甚至患有“空心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和价值,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较为清晰的自我定位和长期规划,从而学习内驱力不强。因此,很有必要在班级建设中加强生涯规划教育,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引导学生规划未来的发展目标,制订行动方案,增强心理韧性,驱动自我发展。

首先,生涯规划教育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因为经常遇到挫折和失败而过分贬低自我,也有部分学生好高骛远且眼高手低,一旦受到打击便选择放弃,这都是学生没有正确认识自我的体现。在生涯规划班会课中,教师通过使用生涯测评量表、学生互评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但这容易使学生将自我认知局限于这些标签之中,因此生涯规划教育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接纳并破除这些标签,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人生要追求的不是自我定义而是不断地定义自我边界,使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自我成长。

其次,生涯规划教育要引导学生探寻职业兴趣,增加职业选择。中学时期的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仍然比较浅显,在职业选择上既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也开始考虑职业的社会需求和社会意义。因此,生涯规划教育需兼顾职业角色与个人主观意愿和能力的协同性,关注理想职业和现实条件的冲突。在生涯规划班会课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体验,让学生通过小组走访调研、听从业者分享等形式关注社会环境,了解不同的职业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探寻多样的职业发展路径,意识到每个人的未来都有无限可能。

最后,生涯规划教育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当前部分学生在规划职业时过度追求职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将“赚钱”作为最终目标,提倡“读书无用论”“利己主义”,忽视职业背后需承担的社会责任。教师在生涯规划教育中可通过分享职业道德模范和榜样人物的事迹、优秀毕业生分享等方式引发学生关于理想信念的深入思考,将正确的价值信念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将个人追求与社会责任相结合,意识到知识学习与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进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不是在学生的头脑中灌满知识,而是要在班级生态建设中不断启迪学生的心智,唤醒学生生命内力。当班级成为一方生机勃勃的“池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就会如同种子自然而然地萌发、生长,最终呈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景象。

[   参   考   文   献   ]

[1]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第四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徐珊,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6.

[3]  李璇.班级生态系统健康形态的三要素及其运行机制[J].教学与管理,2022(03):55-59.

[4]  彭静雯,刘疏影.在“本能”与“认知”之间:学习内驱力提升的分野及融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05):111-118.

[5]  杨莉萍,李兮何,舒梅,等.高中生学习意义感的内涵与结构: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3(02):112-119.

(责任编辑 罗    艳)

猜你喜欢

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