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史宋元版之研究》南北朝七史刻工名録拾遺

2023-03-17趙燦鵬潘龍威

文史 2023年4期
关键词:刻工

趙燦鵬 潘龍威

尾崎康先生著《正史宋元版之研究》(中華書局, 2018年)第二部《綜論編》第五章《南宋刊南北朝七史》,所列南北朝七史宋元刻工名録,偶有訛誤疏略之處。今以《梁書》殘宋本(即百衲本底本,此據臺北“國圖”藏縮微膠片影像)爲中心,並核查南北朝諸史部分版刻資料,試作訂補,分爲姓名錯誤、缺漏、重出、版本出處補遺四類,共計 19則。

一、姓名錯誤 4則:(一)原版刻工王干(尾著標示出《宋書》百衲本、《梁書》原本),按《梁書》殘宋本未見王干,有王千(33:13-14,48:19-22);尾著“王干”之“干”,當爲“千”字之誤;又《宋書》百衲本“王干”“王千”俱未見。(二)原版刻工朱善(出《梁書》原本),按《梁書》殘宋本未見朱善,有張善(尾著已收録)。張善所刻 3個版葉,其中兩處署名略有漫漶(見下圖)。

甲(12:9)

乙(35:3)

丙(35:4)

署名甲“張善”之“張”字,右下部分筆畫漫漶不清,易與“朱”字混淆。尾著所謂“朱善”,當即出於此葉,疑爲誤記。(三)原版刻工楊丈(出《梁書》原本),按《梁書》殘宋本未見楊丈,有楊文(26:11-12)。尾著“丈”字當爲“文”字之誤。(四)元代補版刻工高顧,按《梁書》殘宋本無高顧,有高顯(13:1、4、13-14,14:1-2、8、14,21:8、10-12,

29:3-6,字作 “.”,爲“顯”之俗字)。尾著所謂“高顧”,疑即高顯之誤。又百衲本《宋書》(46:8,47:5-6)、《魏書》(43:11、44:5)、《北齊書》(21:25、27)刻工亦有高顯(字皆作 “.”),無高顧。

二、姓名缺漏 13則:(一)南宋原版單字刻工名 5則,爲“余”(20:7)、“禹”(27:4)、“顯”(32:12)、“欽”(33:18)、“昇”(48:4)。其前葉或後葉版心,分别署余恭(20:8)、張禹(27:3)、任顯(32:11)、王欽(33:17)、王昇(48:3),皆爲南宋原版刻工,可知“余”等單字刻工即“余恭”等之省稱。(二)南宋中期補版刻工 4則,爲余敀(3:1)、蔣榮(3:32)、楊榮(11:1)、劭夫(39:7)。百衲本《魏書》(107B:22)南宋中期補版刻工有邵夫,劭、邵音同形

近,劭夫、邵夫當爲一人。又尾著元代補版刻工有邵山,檢百衲本南北朝七史刻工,唯有邵亨、邵夫、劭夫三者,未見邵山之名,疑誤。(三)元代補版刻工 4則,爲沈茂(1:7)、盛久(36:6、48:9)、茂山(25:15-16)、茂實(字作“实”, 54:1、5)。按茂實疑即林茂實。尾著元代補版刻工有盛九,未收盛久,盛九、盛久疑爲同一人。檢百衲本《宋書》底本—臺北“國圖”藏宋刻宋元明遞修本(書號: 01470),盛九(27:24)、盛久(31:33、72:34)二者並見,其中“盛久”略有漫漶,然“九”“久”二字筆劃差異明顯,可判然分别(見下圖)。

甲(《宋書》27:24)

乙(《宋書》72:34)

丙(《梁書》36:6)

三、姓名重出 1則:尾著南宋中期補版刻工,有沈珍、沈珎 2人。“珎”“珍”字同,疑即同一人。《梁書》殘宋本有沈珍(2:26、14:4),字皆作“珍”。百衲本《宋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刻工有沈珍,字亦作“珍”。

四、版本出處補遺 1則:南宋原版刻工袁民(出《魏書》百衲本及《陳書》《北齊書》原本),亦見於《梁書》殘宋本(11:7)。

又尾著元代補版刻工列有●元亨、王元亨 2人。按《梁書》殘宋本元亨(38:4-5、13,39:3-4)、王元亨(37:1、 5-7,38:2-3、6-7、14,39:5,40:1、10)二者並見,而卷三八第二至七葉、十三至十四葉,卷三九第三至五葉,署元亨、王元亨之版葉互相連續,元亨、王元亨當爲一人。

(本文第一、第二作者分別爲暨南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及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刻工
技艺、血缘、信仰:房山石经文献所见辽代幽州石刻刻工家族①
碑刻作品在碑刻过程中的升华探析
武汉大学图书馆藏通志堂《读史方舆纪要》版本考
泰山石刻刻工述略
《汉张迁碑》的刻工与拙朴美
民国时期山西石刻刻工辑补
明清徽州刻工发展及特点*
中国传统碑刻刻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唐代墓志刻工三题
西夏版书籍刻工名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