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同伴交往,携手共研同进
2023-03-17范文秀李美霞郭佳婕
范文秀 李美霞 郭佳婕
人际交往是人的基本社会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交往动机变得更加强烈。然而,由于能力和经验不足,一些幼儿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常常出现障碍,无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基于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观察,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威凯幼儿园营造了温暖、平等的交往氛围,帮助幼儿建立积极和谐的同伴关系。
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动因与内容,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良好个性、情绪情感的形成等具有关键影响。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威凯幼儿园立足于幼儿同伴交往现状、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以“幼儿同伴交往特点及培养策略”为主题开展了课题研究,以帮助教师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提升课题研究能力。
深入研究文献,找准课题研究方向
梳理核心概念。通过网站、借阅购买相关书籍等方式,我们梳理出本课题的核心概念。一是“同伴交往”,指幼儿与同伴接触产生相互影响的社会互动过程,是以同伴为对象的交往活动,主要包括游戏和社会化活动。二是“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小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处于模糊期,具有随机性和情境性特点。中班幼儿同伴交往处于分化期,具有探索性和冲突性特点。大班幼儿同伴关系处于形成期,具有群体性和稳定性特点。
撰写开题论证报告。课题组成员认真、仔细地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把已有研究成果作为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同时,我们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指导,使课题研究有了清晰、可行的思路。
深度教研,提升教师课题研究力
定期开展理论培训。在课题开展初期,保证每个月都有一次课题理论培训,教师在每次的理论学习中总能接触到许多先进理念。使教师了解到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出现冲突并不是绝对的坏事,冲突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幼儿获得社会交流所需技能。
开展体验式教研活动。我们制定了小中大三个年龄班的《幼儿同伴交往行为观察记录表》,教师有意识地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同伴交往行为,分析不同幼儿的交往特点,并撰写同伴交往观察记录。在业务干部和专家的带领下,课题组共同深入中班和大班,观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同伴交往行為,发现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适宜的指导策略,最后邀请专家给予点评。
深化教师行为,助力课题研究
教师有意识地在一日活动中渗透交往教育。在入园环节、值日生活动等一日活动中,教师开展了幼儿同伴交往教育。比如,值日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哪些事情可以由幼儿做,然后鼓励幼儿自由分组,自选组长。或采用自行分工的方式,或施行每周由一组承包班级工作的制度。通过相关活动,教师发现,有意识地渗透交往教育,不仅给幼儿创造了更多的合作机会,还提高了幼儿交往自主性。
教师组织开展交往活动。以我园“大带小”活动为例,九月初,教师引导大班幼儿回忆了他们刚入学的情景,再引导大班幼儿帮助弟弟妹妹缓解入园焦虑。于是,我园每一个小班幼儿都有了一位独属于自己的哥哥姐姐,大班幼儿和小班幼儿在交往中碰撞出精彩的火花,促进彼此成长。
我们将持续发挥敏于问题、善于钻研、敢于创新的学习精神,认真进行课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反哺于教育教学活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推动幼儿健康成长。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幼儿同伴交往特点及培养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RYYB2021-127)
责任编辑:陈璠